中医健康理念之「 ”顺应自然”养生、防病与治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6
文/张立平 健康是一种理想状态,更是一种理念。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离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大概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人与万物原来都是属于自然的组成部分,现在却有所逆转,因为人在与自然的斗争中逐渐获得了主动,自然变成了人要改造甚至要去支配的自然。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增强了,对于自然的依从性就小了。这一点,在医学领域也是一样的。 从远古时代的神灵医学模式到古代的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无论是对神秘自然力量的敬畏,还是对于自然规律的依从,那时候的医学都是与自然密切相关的。但是,到了近代的生物医学模式,及至当代的「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沿着还原论的路径愈走愈远,已经没有了「 ”自然”的影子。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自然属性可以还原为生物性、动物性,进而还原成理化属性。运用理化研究的路径和方法论,但并不能就此断定这是唯一路径、唯一方案。何况人还不仅仅只有生物属性(还有社会、人文属性)。张大庆说:「 ”毕竟人类生命与疾病不是一个洋葱,只能用'一把刀'去剥。” 从古代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走出的中医,在人的自然属性这条路径的深入恰是现代与医学所难以企及的,至少目前如此。 以整体思维、广阔视野看待「 ”自己” 现代科学利用还原、分解的方法研究人体生命的本质和功能特点,从组织器官、细胞、分子发展到基因水平,在生命科学、医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它并不是认识人的唯一路径。当我们把眼光从人体内部转向人外部时,就会发现人可以不被敲碎,人也可以不只是人体,人也不只是生物,而是一个与天地自然相通、相应的自然人。人是天地造化而生,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由自然来,在自然时间之流中生存,从自然去了解人,也应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路径。 如何借助自然之气益助人体的「 ”生生之气” 借助自然之气益助生生之气是养生、防病和治病的一大法门,却是脑袋里充满各种「 ”科学研究认为”的现代人所不以为然的。 先说养生,我们的祖先向来主张形神共养,尤其重视精、气、神的调养,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路径就是「 ”与时偕行”,其中包括了调志意、起居、行为、饮食等等。但是,现代人则不讲求这些。 比如在饮食上,各种蔬食、瓜果不分时节应有尽有,季节所出逐渐模糊,人们也不再关注应季不应季了,而是讲营养素——将一个完整的食物打碎,分离出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和纤维素等营养素来与我们的身体对话。田松《我们就是不需要蛋白质》说道:「 ”在我们所吃的东西由食物变成营养素之后,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应该吃什么’这个人生基本问题失去了话语权。”食物是大自然的馈赠,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中介。我们身体需要什么和不需要什么,大自然是有提示的。 再如睡眠时间问题,科学的说法是6-8小时左右,以能解除疲劳,能很好地进行一天的工作与学习为标准;中医学却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标准,它告诉人们顺应四季阳气的消长,春夏夜卧早起、秋天早卧早起、冬天早卧晚起,这样一个基本的作息规律。更如锻炼,现代运动生理学研究认为,人体新陈代谢率、体内激素的活性在下午至傍晚的一段时间处于最良好的状态,这个时候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及至体身体适应能力和神经的敏感性最好,傍晚是锻炼的好时机;中医从「 ”天人合一”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认为晨起人气生,是锻炼的时机,而日西阳气已虚的时候人应该收敛以拒邪气,更不要扰动筋骨耗费阳气。随着时代的脚步,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就不能单一的讲孰是孰非、孰优孰劣了。举这几个例子,只是想唤回人们逐步丧失的亲近自然的本能。 再言疾病,疾病种类很多,按世界卫生组织1978年颁布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0》记载的疾病名称已有上万个,新的疾病还在发现或者发生中。人体的疾病尽管多种多样、千差万别,但在中医看来,无出八纲、脏腑、卫气营血、三焦、六经、经脉及五运六气等辨证之外。换一个角度,若从发病与天时的关系来衡量,疾病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与天时相关者,一是与天时无关者。而前者,正是「 ”因时制宜”所适宜的一类疾病。在临床上,当医生遇到此类疾病如果可以很敏锐的把「 ”时”与「 ”病”关联,往往可以更为精准的辨证,在疗效上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医者,虽不必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但回溯医学史上的医家,不难发现,凡堪称大医者,多「 ”善时”——善于把握人体向愈的时机。一样的道理,但凡善养生者,也懂得「 ”与时偕行”。 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在世的时候,特别爱讲「 ”生生之道”,曾精辟的总结了「 ”中医学的生生之道”: 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 「 ”循生生之道”就是中医健康的理念,是中医养生、防病与治病的理念。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