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正考研知识精粹 | 戏谑行为、真意保留和通谋虚伪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06

真意保留的奥秘


真意保留,如同法律的微妙游戏,当表意者表面表达意愿,内心却隐藏真实意图。这种行为的动机多样,可能出于欺骗、挑衅或是宽慰,但关键在于法律对其效果的评判。



    构成真意保留,需具备四个条件:明确的表示、与内心真实意图相悖、知晓他人不知情,以及相对人不知情。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通常有效,但若相对人知悉真意保留,效力将受影响。无相对人的情形,法律倾向于维护心口一致,如动产抛弃和悬赏广告中的案例。
    代理行为中,判断是否有效,要看被代理人是否明知真意保留,若代理人不知,即使相对人知晓,合同仍可能有效。

戏谑行为的界限


戏谑行为,非真诚且不期待误解,分为善意与恶意。无论他人是否信以为真,戏谑表示皆无效,但若他人因此受损,信赖利益可能受损并可寻求赔偿。



    戏谑表示的法律效果:无效,即使他人疏忽不知,表意人也需澄清,否则构成欺骗。若对方未识破,表意人应赔偿相对人的消极利益。

通谋虚伪的共谋艺术


通谋虚伪表示,双方共同认为表示无效,是虚伪表示的一种。构成条件包括主观意思与表示内容不符,以及双方的合意确认。



    法律效果各异:德国法绝对无效,所有人均可主张;台湾地区相对无效,保护善意第三人;而我国立法未采纳此观点,具体效果需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判断。
    隐藏的法律行为若非违法,其效力将受其他条款约束,可能无效或有效。

这三种行为,每个细节都折射出法律对人心微妙差异的考量,为理解法律游戏提供了深刻洞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