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经鉴赏的有关内容

对《葛生》,《蟋蟀》,《鹤鸣》,〈月出〉的诗经鉴赏,主要要多一些对景物的描写,画面的铺写,和主题升华,人生哲理等

第1个回答  2019-12-06
  论语言和抒情方式,《葛生》有着明显的《诗经》的特点,论其营造的情感氛围,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无时不刻不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角角落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层层地积淀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影响着和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甚至两年前前,这种情感还被人们从蓝色的海底打捞起来炒作过一次。我不知对情感炒作恰不恰当,也不知此文算不算拾人牙慧重论生者对死者不渝的爱情。但我知道,《葛生》会随着世人感情的日渐冷漠而日益显出它的地位和分量。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一开篇,作者就以《诗经》中一贯用的兴来引起所咏之物。葛藤覆盖着荆条,蔹草长满山野。这本是一个非常美丽的郊野之景,是一个生命可以自由呼吸的苍翠之地。但紧接着,“予美亡此”,就让这片草蔓遍地的山野显出了荒凉和沉寂,在生与死的对比中,尽显人生命的脆弱和无奈的凄凉。丈夫死了,葬在郊野,这也许只会引起读者的同情,而后面加上“谁与,独处”就不禁让人潸然泪下。这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妻子孤独守望中对丈夫形单影只的同情,是一个挚爱丈夫的女子抛却自己独处的凄凉只怜惜丈夫一人独处墓中无人陪伴的忘我的真情独白。世间情为何物?不就是隔着这两人的一层黄土!
  接下来的两个叠章,“葛生蒙楚,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一唱三叹,将主人翁克制着的情感忧忧吟唱而出,仿佛是她守着孤坟时流下的泪水,冲刷着她自己的情感,也祭奠着坟中的孤魂。
  《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没有割裂开来。以山野之景兴起的《葛生》在此三句结束时也没有象其他诗歌一样划上句号。这饱含情感的三句话对后面两句来说起到了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作用,便于后面自语式的抒情。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夏日冬夜的更迭是生命的过程,百岁之后的回归则是又一次生死相许。没有戏剧性的情节,没有生前卿卿我我的回忆。死,到此时成了一种感情的信念,成了重相斯守的希望。冬日夜长,夏日日长。孤独可敬的女子啊,连这一点都敏感得感受得到。也许,对她来说,独处的生命是太长了。是有原因不能弃生而早日与丈夫相随,抑或是人求生的本能让她不能弃生?我们不得而知。我们能感受到的,只是这生与死的抉择间显示出来的生命的沉重感。而她相信,百岁之后,在那黄土中,重负有人和她一起承担,他们将都不再孤独。
  这凄凄的低语她丈夫无法听到,我们却聆听了千年。有人说《诗经》由于时代的局限,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激情。殊不知,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典范,正是它,以清醒的现实性,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区别于受《荷马史诗》影响的西方人的深沉而细腻的情感。这种感情,不象幻想那样容易被超越。让地球为之疯狂的“泰坦尼克号”不仍是《葛生》的1998年版?
  人类到今天,许多东西已开始遗忘。孔子将《葛生》选入《诗经》,在今天,大概还有为了忘却的纪念的作用吧!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