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与太阳质量大小差不多的恒星演化归宿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18
恒星演化的可能归宿与估算
任何恒星都不能永远存活下去,在烧尽了核燃料后恒星根据它们自身的质量大小,其最终演变结果通常有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三种可能归宿。
1、较小的恒星(象太阳大小的恒星)通常演化为白矮星,这是人类最早发现的致密天体。
远在170年前(1834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就注意到天空中最亮的恒星-开狼星是在以“波浪式”的轨迹向前运动,根据其独特的运动方式,贝塞尔猜想它可能有一颗暗的伴星,这一伴星后来果然被美国天文学家克拉克在28年后(1862年)发现,最初人们认为它是一颗直径很大而又很冷姝红巨星。然而到了1915年,主要从事光谱研究的美国天文学家沃尔特·亚当斯在威尔逊天文台观察这颗伴星的光谱时竟然意外地发现这颗伴星实际上根本 不冷:它是白色的,表面温度达到800K,比太阳的表面温度还高2000K。根据推算,这是一颗直径仅为地球直径两倍大小的的恒星,尽管其光度只有太阳的百分之一,但的质量却与太阳相差无几,其密度更高达(是水的密度的70000倍)。后来人们把这类体积小、密度大、表面温度高的而光度低的简并态恒星称为白矮星。理论上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恒星经历红巨星阶段发生较大的质量损失后,这颗恒星便穿过主序星阶段而演化成白矮星。
1924年英国物理学爱丁顿根据质量与光度的关系推测,白矮星是质量与太阳相当不能适应致密天体,具有谱线较宽的引力红移效应。1926年美国物理学福勒用“量子力学”建立白矮星的简并态电子气理论,证明了第四态物态:简并物态(即等离子态)的存在。1931年美藉印度天体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更进一步从理论上推算出,无自转白矮星质量的上限约为1.44个太阳质量,这就是著名的“钱德拉塞卡极限”(迄今为止人类已发现了一千多颗白矮星,没有一颗质量超过上述极限的)。白矮星有很强表面引力和很强的磁场,科学家们早期就是对白矮星谱线的引力红移的观察中,找出验证相对论的实测数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