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王冕,寄托着吴敬梓的完美理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很多人通过一篇小学课文,知道他擅长画荷花;也有很多人熟知他写的“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而在清代作家吴敬梓写的《儒林外史》中,他更是一个完美的形象。

他,便是王冕。

小学课文《王冕学画》改编自《儒林外史》的第一章,这章的主角是王冕。

在历史上真的有王冕这个人,比他小32岁的宋濂,写过一篇《王冕传》。在传记中,王冕颜值颇高,痴心读书,无心做官;对母亲孝顺,对朋友义气;衣着行为走的是非主流路线,我行我素。

吴敬梓对历史上的王冕进行“加工”,将中国文人的种种特性集中在他身上。在王冕的身上,我们会看到许多熟悉的身影。

王冕一个人,就是一片“儒林”。

王冕七岁上头死了父亲,母亲做针线供养他去村学堂读书。但一个寡妇,无亲无故,也太难了。撑了三年,终究还是入不敷出,当的当了,卖的卖了,还是不行。母亲只好让王冕辍学去帮隔壁家放牛。省了学费,又能挣几个钱补贴家用。

王冕爽快地答应了。而且还说,他觉得学堂很闷,放牛比读书还快活。

但王冕并没有只专注地做放牛娃,他还是一心两用,一边放牛,一边读书,而且也将书中的内容琢磨出点名堂来。

他当初答应辍学,是顺者为孝。他说学堂很闷,只是为了宽慰母亲。他真爱读书,也真想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家的责任。

十岁的小王冕,是母亲的小暖男。

白天放牛,晚上回家陪母亲。东家煮腌鱼、腊肉,他拿荷叶包回家给母亲吃。

子在外,亲居家。一小块腌鱼或腊肉,就是最深的牵挂。

春秋时子路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双亲;汉代时蔡顺饥荒中捡桑葚充饥,把成熟的桑葚留给母亲;三国时六岁的陆绩到别人家作客,将橘子揣在怀里带回家给母亲……

书中王冕的孝举,就是这些人的延续。

宋代周敦颐用文字表明,只有他,真爱荷花。“予独爱莲”“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明自己的洁身自好。

战国时期屈原则用行动昭示自己的荷花之爱,他“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表明自己的高洁品格。

《儒林外史》中,王冕是为荷花而生,荷花是为王冕而存在。

王冕一边放牛,一边看书,过了三四年。在书中遇到让他心神领会的东西,大自然也将让他心神明会的美展现在他眼前。

夏雨后的一池荷花愈发纤尘不染,花苞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感慨,人在图画中。

王冕在这一刻与出淤泥而不染之美相遇,决心留住美。

原先东家给的点心钱,他是用来买书;自此,他攒钱买胭脂铅粉,学画荷花。

他画的是“没骨花卉”,即不用画笔勾勒,直接用颜色来画。学画到三个月的时侯,荷花的形状神韵都非常逼真。人们看着纸上的荷花,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是从湖里刚摘下贴在纸上。

渐渐地,他成为画没骨荷花的名笔,十七八岁时,王冕就以画荷花为生了。而荷花的品格,更是融入了王冕的骨髓中。

京官危素因看了王冕画的荷花,想结识王冕。他的门生时知县派人去请。王冕拒绝,回避。他说,时知县倚着危素的势,酷虐小民,无所不为。这样的人,为什么要与他结交?

与这样的人结交,就是对自己高洁的玷污。王冕是不能容忍的。

王冕不仅如屈原一般以荷花作为自身品性的要求,在穿着打扮上也模仿屈原。

他根据《楚辞图》上的屈原衣冠,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裳。花明柳媚时节,他就这身打扮,用牛车载了母亲,口里唱着曲子,到处顽耍,根本不在乎别人的目光。

如此不拘礼法,特立独行,有着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狂放不羁的遗风。

魏晋南北朝时期,七个文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常集于山阳(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竹林之中,世称“竹林七贤”。他们或清谈吟咏,或弹琴长啸,以潇洒的风貌显示着对自由与超越的向往。 他们肆意酣畅、放旷不羁。

书中王冕以类似的行为方式,践行着不拘礼法,自信率真的生活方式。

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唐代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王冕也是一个有傲骨的人。

为了躲避危素,王冕到了济南府,依然卖画维持生计。

当地的土财主,也喜欢王冕的画,也经常想买王冕的画,可又要摆一摆谱,不是亲自来买,而是派小厮来买。小厮极其粗鄙,仗着主人家的威势大呼小叫。

王冕岂能忍受?

有钱又怎样?不是为了钱而画荷花的,不是为了钱就必须忍受被人低看一等的。

王冕画了一头牛,并提了几句诗,贴在门上,表示对土财主们的讽刺;也表明,王冕不是为了买出几幅画就接受侮辱的人。

王冕真心喜欢读书,不到二十岁,天文、地理、经史样样贯通。但他读书就是读书,并不是为了求官。哪怕没有母亲临终前的叮咛,他也是坚持不做官。

哪怕是皇帝老子来请,也不去。

书中写到,洪武帝登基前,曾慕名前来拜访王冕。

登基后,传出消息,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王冕闻知消息,不惊动任何人,悄悄地就逃到会稽山去了。朝廷官员捧着诏书来到王冕家时,他的家里已经长满野草了。

从那以后,王冕就一直隐居在会稽山,再也没有出来过。

在会稽山中,他定能享受庄子所说的“曳尾涂中”的惬意。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臣前去请他做官。

庄子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时已经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臣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洪武帝他应该想到,以王冕的才学,考取功名早就是绰绰有余,何待他请?

王冕那般洒脱的人,又怎会为官职俗物所累?王冕是连官都不想结交的人,又怎会步入官场?

《儒林外史》的第一回回目名称是“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作者将多种典型美德集中,塑造了王冕这个完美的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与对文人的期待。

第二回起依次登场的那些热衷功名,蝇营狗苟之徒,与王冕形成一个鲜明对照。作者的褒贬之意,便已见分晓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