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超现实中我哲性的思考 ——领悟特德·姜《你一生的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特德·姜是生于纽约的华裔科幻作家,名满科幻界。他自1990年发表处女作至今,四获星云奖,四获雨果奖,三获轨迹奖,四获日本科幻大奖,还获过坎贝尔奖、斯特金奖等。

而他27年来总共只出版了15篇中短篇小说,我手上的这本《你一生的故事》便收纳进了八篇。

第一篇《你一生的故事》是电影《降临》的原著作品,讲述了“我”作为语言学家与物理学家盖雷一起与突然拜访地球的外星人“七肢桶”通过视镜进行语言交流的故事。

有人说,我们见过的所有描述外星人的科幻作品,都狡猾地避开了语言交流的问题,利用自动翻译器就轻松跳过了这最困难的一关。

特德·姜起初并没有要发掘这个宝藏。他在设定女主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后,在思索这种能力的来源时,想到了可以通过学习外星语言获得,在谋篇布局时加进了这些生动却想象艰难的细节,最后功到事成。

小说的独到之处在于,跳出人类思维的窠臼,大胆想象外星人的思维方式,又严格遵循着逻辑,与已知的人类物理成果,达到科学与幻想的完美结合,结晶出具有哲性的科幻上品。

他以光的折射为例解释:一束光穿过空气进入水中,要发生折射,地球人认为光是由于“接触水面”这个“因”导致了“产生折射方向”这个“果”。但外星人完全认同费马尔定律中所表达的意思:光要到达那个点,通过折射方向是光用时最少的线路,所以光自动选择了折射。一种是因果角度,一种是目的角度。

“人类发展出前后连贯的意识模式,而七肢桶却发展出同步并举式的意识模式。”

所以,七肢筒的语言可以是线性,即由前后顺序语音组成,但文字却是采用完全不同的模式:无论表达的含义有多复杂,皆用一团字来完成,通过视觉接收同步并举的信息。“一句文字、一段文字、一页文字,其间的区别只在于这个大团有多大面积。”

“我”学会了七肢桶的语言后,思维也跟着改变,进而也获得了预知未来的能力。

小说由两条并线一起行进。另一条线,“我”用将来时态回顾了女儿的一生。

这是小说的又一大特点,说明“我”写作时的时间点,是在:与外星人的故事已完成,但女儿的一生还未开始之时。

预知到了相恋、结婚、女儿的出生,还有分手、离婚、女儿的去世……还要不要按照已知的去执行完成?

“我”想象突然离开地球的七肢桶的世界观,“觉得每个事件都有其必然性,并且全身心融入,彻底理解这些必然性”。那么“我”也可以。

“预知未来的人不会奢谈未来,读过岁月之书的人不会承认自己读过它。”

而《巴比伦塔》这篇作者1990年发表的处女作,对细节的精妙描写和结局的哲性处理,加之来自远古的传说,不仅在精神世界竖起了一座与天齐高的塔,而且给出了一个天高至极,反之在地的宇宙观。

为了登达天堂,一睹神秘,巴比伦塔已被建造了几个世纪。从底座拉拖车到塔顶,需要四个月。希拉鲁姆等一队以拦人,被雇用来在塔顶凿穿天底。随着他们的登塔旅途,塔的雄伟、生态等一一展开。

作者对不同高度的塔上视野、气候、生态都作了符合科学的描述,尤其是在某一高度还形成了一个聚居区,这些塔民习惯了塔上的生活,种菜做饭,养儿育女,根本不会想到地上的生活。

希拉鲁姆们经过各种艰难,终于登到塔顶,与埃及人协作进行凿穿天底的大工程。虽然做好各种预防措施,但还是凿穿了天庭用来下雨的水窖,天水倾泄,希拉鲁姆在水中奋力挣扎,最后幸存下来,本以为已在天庭的他,却发现自己竟然在离巴比伦不远的一片沙漠上。

后来,他悟到:“天堂与地面通过某种不可思议的途径卷成了一个圆筒,在圆筒上,天与地相接相连。”“人类所能迈过的最长旅程并不能让他们冲破边界,而只会带领他们回到最初的出发点。”

最后作者借他人之口感叹“耶和华神奇得难以形容的造物手段”作为对小说的结局交待。

《领悟》讲的是人拥有了超级智慧后所能达到的能力与影响,但每个领域都有天敌,终不能因为拥有超能力而胡作非为。

《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则有点类似于魔幻,我有点疑惑为何会把它归为科幻一类,但它同样被一帮科幻人叫好。

包含另外几篇《除以零》、《七十二个字母》、《人类科学之演变》、《赏心悦目》的这本《你一生的故事》,每篇风格迥异,思维纵深,情节狭长,富含哲理。作者可能是个慵懒、聪明、淡泊的非主流科幻作家,自由地书写自己愿意写的题材,在超现实中寻找他能驻足的工程,一步一步精工细作后,一经展现给世人,便被惊叹、赞美、荣誉包围,甚至被天马行空的美国人与思维精密的日本人同时用连番大奖认可。这是多少作家的美梦,但只有特德·姜能实现。

二十年前在大学校园里对《科幻世界》每期必买的我,能想到在二十年后女儿也成为了一个小科幻迷吗?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科幻的魅力——打破时空界限,看到未来迷人的样子。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