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和执行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新规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1-20

邓善德

作者简介:邓善德,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矿产储量评估师。

自1999年以来,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进行了重大的修改,出台了一系列重新修订的规范,其中包括《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以下简称《分类》)、《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以下简称《总则》)和《铀矿地质勘查规范》等19个矿种(类)的行业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这些新规范的出台,对推动地质工作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但是,由于地质科学是一个探索性很强、理论和实践结合得相当紧密的科学,地质条件的千变万化,导致了地质工作的多解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任何地质勘查规范只能是在某一个地质理论发展的阶段内,作出原则性的规定,对某种矿产的地质工作的控制程度和研究程度也只能是作出最低限度的要求。因此,我们切不可犯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的错误,在全国范围内,对每一种矿种、每一个矿床都无一例外地、百分之百地机械套用。执行新的地质勘查规范,一定要实事求是,按照客观的地质规律、因地制宜地办事。

1 新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主要特点是什么?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的修订是实施新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重要成果。新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的主要特点是:

1.1 突出了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意义和对可行性评价的要求

新的《分类》标准和《规范》以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和地质可靠程度三轴定位,划分为储量、基础储量与资源量三个大类和16种资源储量类型,将地质勘查工作与矿山建设的可行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缩小地质勘查与矿山建设之间的差距,使我国的地质勘查工作与矿业开发更好地与国际标准接轨,有力地促进和支撑我国矿业“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决策。

1.2 将勘查工作的四个阶段内容,集中反映在一个规范中

新的《分类》标准和《规范》将四个勘查阶段集中在一个规范中,避免了各阶段规范的相同内容互相重叠、内容繁琐等弊端,也更加方便矿业权人贯彻执行新的《分类》标准和《规范》,更加适合市场经济的需求。计划经济时期对地质勘查阶段的划分非常严格,各阶段都必须提交相应的地质报告,目的是进行国有投资的年度决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质勘查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勘查阶段虽然不可跨越,但可以连续进行,没有必要机械地、截然割断阶段之间的联系,使地质工作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1.3 对原各单矿种矿床勘查类型进行了全面修改

新的《分类》标准和《规范》将所有矿种的勘查类型都分为:简单、中等和复杂三种类型。对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矿种还引用了“类型系数”的概念,把影响矿床勘查类型划分的五种主要地质因素,赋予不同的影响系数,并用求取的系数之和确定矿床的勘查类型。“类型系数法”采用了半定量分类法取代了过去的定性分类法,减少了过去因只强调某种单一因素,决定矿床勘查类型所引起的争论不休,使勘查类型的划分逐步向科学化、定量化发展。

1.4 对勘查工程间距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新的《分类》标准和《规范》提出了类比法、地质统计学方法、SD法三种确定勘查工程间距的方法,并根据现行《分类》标准要求,采用了更加灵活的方式,只提供控制的地质可靠程度的勘查工程间距参考数值,并明确必须根据客观地质规律部署工程,其目的是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在充分摸清地质规律的前提下,矿床的勘查工程间距可以视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但也同时强调,在实际圈定矿块时,既要反对机械地套用网度,也要反对盲目地、无限度地扩大推断和预测资源量的范围。

1.5 取消了各级储量比例要求

新的《分类》标准和《规范》取消了过去被执行得过于僵硬的各级储量比例参考数值的规定,代之以“探明的可采储量应满足矿山返本付息的需要”、“控制的资源储量应达到矿山最低服务年限的要求”等切合实际需要的科学的表述。贯彻“总体控制,分段勘探,保证首期,准备中期,滚动开发,以矿养矿”的原则,避免积压和浪费过多的勘查资金,更适合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促进矿产开发逐步走向市场化和社会化。

1.6 坚持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观点

新的《分类》标准和《规范》只是“修订”性质,不是全面否定和重新“编制”,因此在勘查工作质量要求方面,除了原则执行过去的测量工作规范,地质填图规范,物探工作规范,化探工作规范,探矿工程规范,样品采集、加工、化验、选冶试验的规范、规定和规程,原始地质编录、资料综合整理等规范的各项符合实际的要求外,对于一些特殊技术要求还比过去有所提高。如岩矿心采取率分别由过去的65%,70%提高到70%,75%,有的矿种提高到80%。

1.7 大力提倡和积极推广新方法新技术

新的《分类》标准和《规范》在资源储量估算方面,强调推广和使用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微机化处理,特别是要重视和推广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矿产资源储量吨/品位曲线技术。在《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中,还把地质统计学法、SD法储量计算法和我国传统的几何图形法一起列为我国目前矿产资源储量的三大估算方法,以利于将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工作从繁重的密集型劳动中解放出来,向标准化、规范化、电子化管理方式转变,为矿产资源储量的动态管理创造条件。

1.8 强调了综合评价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观点

新的《分类》标准和《规范》对于矿床的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工作,突出强调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观点。凡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保条件允许,在矿床开采中能一起进行开采,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必须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勘查工作。

新《规范》修订的核心,是针对过去旧规范中争议最大又难以统一认识的“类型、网度和比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

2 新的《分类》规范太复杂了吗?

有的同志认为:“新的《分类》太复杂了,没有原来旧规范用起来得心应手”。这是一种怀旧的误解。地质工作也要接受新事物,要研究新问题,也需要进行知识更新。简单与复杂是相对而言,新的《分类》规范,从经济意义分类,只有四种,即“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和内蕴经济的”;从地质可靠程度划分,查明的矿产资源也只有四种,即“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和预测的”。对于企业和一般管理人员,弄清楚上述四种划分类型也就足够了,对于专业人员和矿产资源管理部门才要求详细了解到三大类、16种不同的矿产资源类型。

首先,新的《分类》是引入了市场经济国家对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属性,赋予了不同的经济意义。将矿产资源储量分为经济的、次经济的和内蕴经济的三种。我国的新的《分类》,又根据国内矿产资源储量的特点,在经济意义上将“次经济的”,又细分为“边际经济的”和“次边际经济的”两种。其中“经济的资源储量”指的是内部收益率大于行业基准收益率,净现值大于0;“边际经济的资源储量”指的是内部收益率介于行业基准收益率与0之间,净现值等于0;“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此项目内尚无储量、只有资源量)指的是内部收益率小于0,净现值也小于0;“内蕴经济的资源量”(此项目内尚无储量、只有资源量)指的是尚未进行可行性评价、经济意义尚未确定的矿产资源。新的《分类》中,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属性是动态的、变化的,其各项经济指标是按照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当时,以最近三年矿产品和原材料的平均价格作为估算参数。这与过去我国矿产资源储量报告中提交的、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统计表中统计的、几十年不变的“表内”和“表外”储量是有重大区别的。对矿产资源储量经济属性详细划分,是为了遵循地质经济动态变化的规律和顺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对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评价达到什么程度,就划分到什么经济类型,因此复杂一点也就无可非议了。

其次,从地质可靠程度划分,用“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资源储量,代替了旧规范中的“A,B,C,D,E”五级储量,只要把它们的类型条件叙述清楚,也并不显得更加复杂。相反,还显得更加简明、准确,不会与不同的勘查阶段提供的“A,B,C,D,E”五级储量相混,更容易与国际上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矿产资源储量标准相互对比,促进我国的地质勘查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

再者,从可行性评价的角度,对矿产资源储量进行可行性研究,从矿产资源的内部条件和矿山建设的外部条件,论证和判定其是否经济可行,是决定矿山是否建设和开采的关键,不经过可行性论证,违反建设程序,仓促上马,十有八九是会摔跟头的。现将我国的新的《分类》与联合国分类框架、美国地调局的分类、加拿大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等进行大致对比,供读者研究、参考,详见表1。

表1 国内、外矿产资源储量主要分类概略对比表

续表

3 如何执行矿床工业指标?

政府审批工业指标的职能被取消了,那么如何去执行工业指标呢?简而言之,应执行各矿种新规范中规定的工业指标。2007年2月6日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国土资发[2007]26号),文件规定:“选取不同于规范推荐的工业指标或改变工业指标应提供由具有设计资质单位编写的工业指标推荐书或论证报告。涉及向国家缴纳价款的资源储量核实,按一般工业指标估算资源量”。“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应说明采用或变更的工业指标文件、文号及内容”。在目前新的《矿床工业指标管理办法》没有出台以前,仍可沿用旧的管理办法。凡是符合新规范规定的工业指标(即一般工业指标),可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下文,业主认可矿床的工业指标后,地质勘查部门即可按照有关文件进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如果没有上级主管部门,则可由业主或投资人下文认可“一般工业指标”,地质勘查部门即可据此估算矿产资源储量。

如果不符合新规范中规定的矿床工业指标(即一般工业指标)怎么办?则无论是高于这些指标或低于这些指标,都应由对矿床工业指标有资质认证的单位,通过正规程序论证,并提供至少三种指标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案比较后,择优选择最佳方案,推荐给矿产资源管理部门和评审机构评审、备案,并由论证单位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采用高于矿床一般工业指标去估算矿产资源储量,将会缩小矿床的资源储量,导致国有矿产资源资产的大量流失;若采用低于矿床一般工业指标去估算矿产资源储量,将会夸大矿床的资源储量,如果企业上市、融资,则会欺骗股民投资,给矿业股市造成不良后果。为此,凡是采用不符合规范中规定的一般工业指标,都必须通过充分的论证、比较、评审、备案,方可据此估算矿产资源储量。

有的同志认为:“工业指标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不需要什么工业指标”,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工业指标是在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当时,区分矿与非矿的标准,它并不取决于计划经济或者是市场经济制度。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矿床的工业指标对市场经济规律的反应更加敏感和迅速,它可以随着决定市场价格的诸因素的变化而改变。矿山企业可以对占用的国有矿产资源(以一般工业指标估算),根据市场的行情和矿山的资源状况,决定自己的生产计划。生产计划的出矿指标与工业指标之间可以有适度的波动,两者不一定是同步运作的。国家对矿山企业占用矿产资源的多少是以“一般工业指标”作为标准去衡量和估算的,国家对作为宏观调控的工业指标在适当的时候,也应当随着市场的诸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并向社会以公布。国家在一定的时候,将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充分利用低品位和难选冶的矿产资源。

还有的同志认为:“现在已经推广计算机软件估算矿产资源储量了,矿床工业指标还管用吗?”这也是一种误解。计算机软件的推广使用,为矿产资源储量估算解放了生产力,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功能,分别计算诸如边界品位、最低工业品位、最低块段平均品位、最低矿床平均品位等不同档次的资源储量吨/品位值,并做出矿产资源吨/品位曲线图。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矿产资源储量的估算和利用,提供了更加便捷、更加广阔的前景。我们不应当把执行和利用矿床工业指标理解为推广计算机技术的绊脚石。

4 矿床的经济意义应当如何理解?

矿床的经济意义经(预)可行性评价和确定矿山开发方案后,其经济意义应当从两个层面去理解,否则很多矛盾和问题难以得到正确的解决。

首先,矿床经济意义的第一个层次应当是全局性的,是对整个矿床而言的。例如:矿床的水、电、交通、矿石的加工选冶性能、矿产品价格、投资环境、政府的矿业开发政策等,将决定整个矿山建设是否能正常进行的主要条件和外部条件,如果这些条件都有利于矿床的开采,而且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那么这个矿床开采的经济效益有可能是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反之,则是次边际经济的或内蕴经济的。如某省的一个铁矿床,分为东、西两个矿带。所有外部开采条件和选冶性能都一样。但东矿带富,西矿带贫,单独开采东矿带是经济的,而西矿带则是次边际经济的;东、西矿带混合开采则又是经济的。那么,整个矿床的开采其经济意义仍然应当划归为经济的。

其次,矿床经济意义的第二个层次应当是局部的、具体的。划分到每一个水平(中段)、每一个矿段、每一个矿块的经济意义应当是有区别的,经济意义都不一样。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有:矿体的形态、结构、规模、产状、厚度、品位、埋深、构造影响程度、岩浆岩影响程度、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地质条件、距离主巷道远近等矿床内部条件和工程控制程度、地质研究程度等,都直接影响到每一个矿块的经济意义。从局部条件分析,在某个经济开采的矿床中,根据上述影响条件的差异,对不同的矿块,其矿产资源储量类别都可以划分为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和内蕴经济等不同类型。尤其是在矿山开采、设计范围内的矿产资源储量,也同样存在着上述几种不同的经济类型。只有在矿山开采、设计范围外的矿产资源,才可以划归为内蕴经济的资源量。

但是现在有的同志机械地把某个矿床的整体开采是经济的,就把矿床内所有块段的矿产资源储量都千篇一律地划归为只有一种经济类型,这是不确切的。对于整个矿床而言,只有一种经济类型,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具体到每一个矿块,则应当依据每一个矿块所处的不同的局部条件,划分其不同的经济类型,这才是严格的科学态度。我们都应当认真按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规范》(GB/T 17766—1999)办事,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和矛盾,影响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正确划分。

例如,经可行性研究证实,××矿床的开采是经济的,则在矿山开采、设计范围内,符合工业品位的浅、富、厚、易采部分,可以出现经济的基础储量(111b,121b,122b),深、贫、薄、难采部分,可以出现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2M11,2M21,2M22);低于工业品位,又高于边界品位的低品位、埋藏深、矿体薄、远离主巷道、水工环条件复杂、工程控制程度不足的零星分散部分或“三压”压覆的矿产资源(必须是具有设计资质的设计院划定的范围),可以划归为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2S11,2S21,2S22);在矿山开采、设计范围外的矿产资源则一般应划分为内蕴经济的资源量(331,332,333,334?)。

5 地质可靠程度应如何理解?

地质可靠程度应当从三个方面理解。即工程控制程度、地质研究程度和资源储量的精度,三者缺一不可。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目前在很多评审的报告中,只是片面地强调工程控制程度、探矿工程间距,而忽略了地质研究程度、对地质规律的掌握程度和资源储量估算的精度。下面简要介绍各种地质可靠程度需要达到的地质研究程度和工程控制程度。

5.1 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地质可靠程度,第三位编码为(1)

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内,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和矿石的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矿体的连续性已确定,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较高。

通过加密各种采样工程,其勘查间距足以肯定矿体(层)的连续性,排除了多解性,详细查明矿体地质特征。

一般情况下,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必须经过勘探方可获得。但由于地质情况的复杂性和可变性,勘探阶段所获得的矿产资源储量并不是在全区、全部矿体或全部矿段都能达到探明的地质可靠程度,允许勘探阶段提供多种地质可靠程度的矿产资源储量。是我国的勘探与国外勘探相比,一直存在不同之处的原因之一。一般来说,国外勘探的资源储量只局限于探明的矿产资源部分。

5.2 控制的矿产资源储量地质可靠程度,第三位编码为(2)

是指在矿区的一定范围内,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及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比普查阶段密的系统取样,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和矿石的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在新规范中,各矿种都提供了相应的勘查工程间距。对探明的和推断的勘查工程没有提供相应的工程间距,目的是让勘查者根据客观地质规律和矿床的实际情况,决定相应的勘查工程间距。

5.3 推断的矿产资源量地质可靠程度,第三位编码为(3)

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床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矿点)的展布特征、矿石质量,也包括那些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由于信息有限,不确定因素较多,矿体(矿点)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储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度较低。

一般情况下是利用露头检查、地质填图、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及物化探方法大致查明矿体的地质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

推断的矿产资源量情况比较复杂,大致相当于普查阶段探获的资源量。现在有的报告,对推断的资源量,卡的过严,这不利于与国外推断的资源量进行对比;有的又放得过宽,也容易造成资源量过多、过滥。前提条件是必须根据客观的地质规律,正确运用工程间距,不能都搞“一刀切”。根据各矿种(体)的稳定程度不同,推断的资源量可以有以下几种:

(1)经系统工程控制的、工程内圈的资源量。其工程间距比控制的工程间距放稀一倍左右。一般适用于厚度和品位比较稳定的矿体所推断的资源量(333)。

(2)经系统工程控制的、由见矿工程外推的资源量。其外推距离是原高类别资源量工程控制间距的1/4,即由已知矿体外推的资源量,一般适用于板状矿体或沉积成因的矿体。过去的老规范外推部分都相应降一级。本次新规范规定,(332)外推1/4工程间距,可以划归为(333)资源量;如果是(333)资源量外推1/4工程间距(必须是(333)的工程间距),则这部分的资源量仍然可以作为同级资源量(333),而不是(334?)。

(3)虽经系统工程控制,但不是构成板状矿体外推,而是由多线单孔见矿工程控制或者是单线多孔见矿工程控制的、工程楔形外推的、孤立的资源量。这部分资源量适用于孤立的、零星的小矿体(333)。

(4)虽经系统工程放稀一倍控制,但只用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控制的资源量。其应用前提条件是:该矿体(层)规模、形态、产状、内部结构、品位厚度比较稳定,构造变动和脉(岩浆)岩穿插较少的矿体(层、段),其地质规律已经大致掌握。目的是通过数量有限的地质工程,尽可能地获得较多的推断资源量(333)。这部分资源量适用于层位和厚度比较的稳定的沉积矿产。

5.4 预测的矿产资源量地质可靠程度,第三位编码为(4?)

即经过预查工作,根据已有的区域地质、控矿构造和物化探异常资料分析、类比、估算的资源量,属潜在的矿产资源。潜在的资源量不能进入资源储量登记统计表中,也不进入矿床资源储量汇总合计中,而是单圈、单算、单列。因此,不能推而广之,不分任何矿种,一律以推断的资源量(333)的工程间距放稀一倍,划分出潜在的资源量(334?)。特别是不适用于大多数非沉积成因的金属矿产的预测资源量(334?)。

例如,某金属矿产控制的资源量(332)的工程控制间距为100m×100m,其推断的资源量(333)应视地质规律,在适当的地段,运用工程间距放稀一倍为200m×200m求取,而不能不顾地层、构造、岩浆岩等控矿地质规律,对所有区段都一律求得(333)资源量;更不能推而广之,运用400m×400m的工程间距,不管什么矿种,不管什么成因类型,不顾异常规模大小,不顾地质条件是否具备,不顾地质规律是否掌握,在矿区内对所有见矿点或见矿点之间预测出(334?)资源量。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夸大矿产资源储量数据。

5.5 关于矿产资源储量的精度

在《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附录C中有明确规定。即探明的精度大于80%,控制的精度在45%~65%之间,推断的精度在15%~30%之间,预测的精度小于10%。过渡区的精度视地质情况而定。

这里值得提醒注意的是,旧规范用的是正负误差,新规范用的是“精度”,两种用法是不一样的。如提交100万吨资源量,如果是20%的误差,则80~120万吨,都在误差范围之内;但新规范讲的是“精度”,是乘除关系。如上述假设,其精度为80%,也提交100万吨资源量,则新规范提交的资源量80~125万吨,都在其精度范围以内。而(334?)资源量其精度只有10%以下,精度很低。若提交的资源量是100万吨,则其资源量范围可以是10~1000万吨。因此,预测的资源量是不能进入资源储量登记统计表中的,以免引起误导。当然,上述提出的资源储量误差或精度,都是对矿床总体而言,不是指局部的矿段、矿块误差或精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