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甸的侨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8

沙甸是滇南著名的侨乡,移居海外的近百人。他们大多数是单身出境,在境外成家立业。经历数十年的发展,他们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已成人。21世纪侨居海外的沙甸人及其后裔,已有200余户,1000余人,主要集中在泰、缅、港、台,有的已走出东南亚,侨居欧、美,中东等地,大多从事商业贸易。 历史上沙甸回族对海外、境外有较多的交往,究其原因有三:其一,麦加朝觐活动;其二马帮出境贸易;其三出国留学。这三项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了解、熟悉海外、境外。然而,沙甸人成批移居海外主要是解放前后。从移居的时间看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解放前移居海外
1948年11月,白亮成等50人从佛海经打洛处境定居缅甸。
1931年白亮成先生被云南省财政厅委派到思普工作,1935年他在南峤“茶业试验农场”,在此基础上成立思普企业局,经过十余年的创业,思普企业局已发展为有千余米名职工的现代企业,有近贰百名沙甸男女青年在企业局工作。抗战胜利后,他雄心勃勃准备在西双版纳边区大干一番事业、决心把企业局办得更兴旺,并为之设计了宏伟规划的时候,蒋介石发动了内战,并设法控制云南大权、政局动荡不安;国民政府在西双版纳成立的中茶公司,又妄图吞并思普企业局,以垄断版纳的茶叶经营:于是白先生被迫放弃企业局的发展计划,决定出境定居。这就是他们移居缅甸的目的。
随白亮诚移居缅甸的沙甸人(当时在企业局工作)有 白亮诚夫人沙凤书、女儿白芷卿及女婿、金治堂、王伯成、林在文、马联芳、沙忠云、王家全、马云安、林明喜、马顺文、马义安、马宏早、马宏喜、马云良、林永文、王祖明、林万全、王春元、王招存、马少安、马举忠、王锡光、白子康、马云廷、王兴朝、马子真、田子成、王意诚、王家文、林宝厚、马文礼、林宝福、王明龙、王美存、王粉存、马子云、王明科、杨明声、王金科、林增书、王福有、林培祥、王培全、纳明兴、马兴安、张德祥,马在文、王双德等50余人。他们先定居缅甸。大多数人在缅甸的景栋,利用从佛海带去的马匹进行驮运、经商,少数人如白亮诚等定居仰光,创办企业。五十年代后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陆续向泰国的清莱府、清迈府迁移,多数人定居清迈,部分人定居密赛。白亮诚先生大约于1962年从仰光移居密赛,在女儿白芷卿家安度晚年。
解放前,有少数人在国民党军队中服役和在国民党政府中任职,全国解放前夕,他们随国民党逃往台湾。如:王耀庭,原在国民党军中服役,去台后,在台东县成功镇任职。林兴智,原任新疆阿克苏县县长,新疆解放前夕,从新疆出境。去台后被国民党政府派往沙特阿拉伯、任台湾驻沙特吉达市领事。
2、解放初期移居海外
1951年初,因顾虑“镇反”、“土改”运动,相约从沙甸经滇西的大理、保山等出走缅甸的有:王世琅、马有、马世超、王树周、王明孝、林向东、王春山。他们先移居缅甸,后再迁移泰国。王世琅、马世超、王树周、王明孝定居清迈。王春山定居台北,林向东定居沙特阿拉伯。
解放初期,出境定居的还有林永兴、林华英等人,他们从昆明乘汽车经下关、保山、德宏出境入缅,林永兴后移居泰国清迈,林华英定居密赛。六十年代初,林永兴移居香港。八十年代,其子林杰、林南、林杉、妻子及儿媳先后迁居香港。 沙甸人侨居海外的情况、包括分布、职业、文化诸方面,第代和第二代有很大差别和变化。
1、分布情况
第一代侨居海外的沙甸人主要分布在泰国、缅甸、香港、台湾、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以泰国为最多,又主要集中在泰国清迈,多达数十户;缅甸十余户,香港四五户,台湾五六户,沙特2户。他们的子女大多数已成家立业。这些第二代侨居海外的沙甸人后裔,在泰国,已由泰北的清迈、密赛移居泰国首部曼谷;在缅甸,已由景栋一带移居仰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的已移居欧美等西方国家,有的移居(或留居)香港、中东、台湾等地区,几乎遍布全世界。
2、职业情况
第一代的职业主要有:
第一、经商者占半数以上。如:王明孝、王树周、林永兴、林向东、纳明兴等五十余人。他们中有做珠宝玉石生意的、有做粮食生意的、有做进出口贸易的大商人、大老板;有做小本生意的、有摆地滩做买卖的小商小贩。
第二、在泰国、缅甸,从事农业、服务业。如杨明声、王金科、林增书、王福有、马云良、沙忠云等。他们生活并不宽裕。
第三、宗教职业者和教员。如王春山,21世纪台北清真寺任教长。白芷卿在泰国密赛某汉语学校任教员,王树周现为清迈王和街清真寺管事。
第四、在国民党台湾政府中供职。如林兴智曾任台湾驻沙特阿拉伯吉达市领事,王耀庭曾供职于台东县成功镇,王春元在台湾国民党军中服役,林万兴曾供职于国民党军方,等等。
第一代侨居海外的沙甸人,除少数人外,大部分人生活景况并不好,他们辛苦劳作、勤奋经营,也只能养家糊I口,仅仅是为后代进入居住国社会作铺垫。相比之下,他们的子女,比他们的景况好得多。从第二代的职业可以得出这个结论。第二代的职业主要有:
(1)继承父业进行经商。如,王树周的女儿、女婿在父辈经商的基础有较大发展。王树周从事玉石生意但规范较小,成不了气候、他的女婿马剑波创办公司,往来于泰国与中国进行国际贸易,经营范围、经济实力都有较大发展。林永兴的三个儿子林杰、林南、林杉的公司,经营活动比他们的父亲兴旺发达。
(2)任公司职员。如马云良之子马骏刚,在泰国大兴旅游有限公司供职、任副理。王春山之子王梦阳在台湾某公司供职。林万兴之女林楠松曾在台湾驻利比亚、商务办事处供职。他们的收入比他们父辈高。
(3)从事翻译工作。如林向东之子林权在沙特阿拉伯从事翻译工作。第二代侨居海外的沙甸籍人一般既懂居住国语言、又懂汉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还懂英语,是从事翻译工作的最佳人才。因此,从事翻译工作的人不少。
(4)从事科技工作。有的人到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留学,攻读现代科技知识,学成后留居西方国家从事科技业务。如,林永兴之女林玉昆学习医务护理,在法国巴黎定居,从事医务工作。
第二代侨居海外的沙甸籍人,已进入居住国社会,比他们的父辈,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在职业上有较大变化,在海外已扎根立足、发展壮大。
3、文化状况
第一代侨居海外的沙甸人载负的是汉文化和中国伊斯兰文化,严格地说是滇南回族文化)二元文化。他们大多数人同当地民族结婚,溶入第三种文化,即泰、缅文化等。但是,汉文化和回族文化仍占主导地位。他们坚守伊斯兰教的信仰、讲汉语、讲滇南方言,甚至讲沙甸的“漏八分”语言;在泰、缅形成了有中国特点的回族华人区,尤其在泰国北部的清迈形成了滇南回族社区;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们有的经商、办企业,有的进行汉文教育、宗教事务,有的著书立说,传播中国文化(包括中国伊斯兰文化),为泰、缅等国吸收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也作出了贡献。
他们大多保留着中国国籍,深深眷念着祖国和家乡。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有条件的都纷纷回国、回乡探亲访友。他们成立了云南同乡会,为加强云南与泰、缅、港、台的联系与交往努力工作,为云南的对外开放、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作贡献。
第二代侨居海外的沙甸籍人,载负的仍然是一种多元文化,即中国文化、伊斯兰文化、泰文化(缅文化),甚至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他们的母亲,很可能是操泰语(缅语)、曾信奉小乘佛教,后皈依伊斯兰教的泰国(缅甸)妇女。他们加入了居住国国籍,其文化现象更加复杂。但是,他们都能讲流利的汉语,坚守着父辈的信仰,取中国人的名字,汉文化仍占主导地位,对祖国和家乡有深深眷念、悠悠情思。
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和整体文化水平一般比父辈高,尤其是在居住国文化、西方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方面比父辈强。但是,在汉文化功底和伊斯兰文化水平方面不如父辈。尽管如此,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交往方面,在促进云南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方面,他们一定会比其父辈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