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大学的初创体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2

陆军行营军官学堂(陆大前身)由袁世凯包办成立,袁将其视为私有,派自己的亲信段祺瑞为督办,以张鸿逵为监督。袁为便于控制和教学,将该校附设于北洋军的大本营内。1907年陆军部军咨处成立,改隶于军咨处。1909年军咨处独立并改称军咨府,因而当时又称其为军咨府军官学堂。1911年又奉命改称为陆军预备大学堂。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2月,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清朝皇帝退位。继而袁世凯依靠军事实力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因而倍加重视培养军事人才。同年7月,袁世凯将该校由保定迁往北京西直门内原祟元观旧址,直辖于参谋本部。
该校初办时,校内领导设督办、监督和提调各一人。督办相当于后来的校长,直属于北洋大臣袁世凯,总管校内一切事务。该职先由段祺瑞担任。段曾到德国学习军事,其教育方针和指导思想偏重于仿效德国。1908年督办改称总办,由张鸿逵担任。监督和提调是督办的左右手,分别负责学校的行政和教育事务。
学堂创办时,一切无定制成规,因而教育制度、课程的设置以及考试和实习制度等,均大体仿照日本陆大的办法进行。
教育制度。学堂章程规定,总教官“总司教员之责”,其主要职责为“协同各教官厘定教程”,“划一功课,评定分数,考察品行”。同时规定,学堂内教学人员、翻译、编辑、绘图人员以及教学行政官,均听命于总教官。
学堂的总教官,先后聘自日本陆军大学的现职教官寺西上校、樱井雄图中校担任,其余军事教官也都由日本的陆军军官担任。
学员的课程设置分学期进行。速成科和深造科均分为三学期。速成科半年为一学期,深造科一年为一学期,两科所学课目大致相同。
第一学期的课程主要有:各国历史、各国地理;军制学、军器学、筑垒学、地形学、交通学、卫生学、马学、教育军队法、各队战法、混成协标图上战法、就地讲演战法、野外战术实施、指挥各种队伍法、马术。
第二学期的课程主要有:陆军经理、军政战史、混成协标图上战法、一镇图上战法、兵棋、野外讲演战法、参谋旅行、出师计划、辎重勤务、兵站勤务、输送学、地形侦察、兵要地理、要塞战法、海战要略、战略学、教育军队法、国法学、指挥各种队伍法、马术、见学旅行。
第三学期课程有下列各项:野操计划、秋操计划、出师计划、作战计划、兵站勤务、创设军队计划、战略学、战史、一镇及一军团上战法、海战要略、兵要地理、教授兵棋法、参谋旅行、要塞战法、各队新战法、指挥各队伍法、图法学、国际法学、见学旅行。
其中,现地战术作业和各种参观旅行,均在每年春秋各举行一次,每次二至三周。
考试制度,按照原定的军官培养计划,军官的培养,先在各省办的陆军小学读三年,然后进入中学堂,大学堂,中间加上见习时间,这样十来年才能达到毕业的程度。陆大设立时,各级学校正在举办中,如果按照上述标准,新军中的军官就不可能升入。另外,该学堂实际由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所创设,以培养北洋军阀的骨干为目标,所以在招生方向上受到限制。初创时招收的学员对象主要是北洋六镇的军官,不问出身,只要经过简单的入学考试,勉强合格者即予录取。所以在录取的人员中,军校出身的军官是有一些,但更多的是在军队中担任文职的书记官和军需人员,其中军队各级将领的子弟、亲属更不乏其人。
学员入学均需参加入学考试,考试的内容是基本的图上战法、军制、军器、交通地形等基本文化学科,此外还有外语。由于学堂草创成立,该校初期学员的军事、文化素质是比较低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