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解读系列—第十一篇:大道至简,行稳致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0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这一篇因其字义隐晦,很多字随着历史的演变原意逐渐被人所遗忘,衍生意思反客为主被人们所接受,导致这一篇的错解无数。实际上,这一篇是循着上一篇的意思,在明白了实事求是之后,要做理解大道至简,行稳致远。

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素”本意是未经过加工的丝织品,后引申指白色、单纯、不鲜艳的意思。《朱子·中庸章句》中将“素”,按《汉书》当作索,盖字之误也。意思就是字写错了,按照朱熹的解释,素隐行怪,就是探索事物隐藏的道理,然后显得行为怪异。我认为朱熹的解释并不全年,文言文本身就是集合性质的语言,素一方面有探索和探求的意思,另一方面又素的衍生意思,表示平素、经常或者是很多世俗者的意思。因此素隐行怪意思就是,很多世俗偷心不死之人,总是妄图寻找成功的秘诀,整日探寻隐藏在事物背后的道理,而且总觉得这些道理一定是标新立异,让人意想不到的,因为一直追求这样的真理,导致这些人行为怪异。此外,素的本意还有未经加工之意,就是开天辟地有人开始,有思想开始,就有人有这种想法,这样后面的“后世有述焉”才符合递进的意思。按照《说文解字》,“述”是辵、术的组合。乍行乍止是辵之范式,意思指走走停停。大道之脉络是术之范式,意指术是大道衍生出来的。辵、术两范式叠加,按着大道之脉络乍行乍止是述之范式。表示“述”的意思是按照遵循着一定的术,走走停停。后世有述焉,指的是在素隐行怪的基础上,后世的一些人,也是按照这种标新立异的方式,断断续续的产生怪异的行为。在这两句的基础上,所以孔子说吾弗为之,我不推崇这么探寻、追求道。这是这一篇里孔子第一个不推崇的,不推崇把道看作高大上的不食人间烟火,道就是蕴藏在生活中最普通现象背后的日用而不知,普通的不能再普通。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这是孔子对于追求道的方式的又一种不推崇。君子按照道德指引而去行道、证道,但是不能一直坚持就荒废了、放弃了其所行之道,这种也是我也不能推崇的方法。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说了两个不推崇的典型例子,这一句是孔子所推崇的行道方式。君子是明白了道理,明白了世界的逻辑结构和基础模型之后,能够按照中庸的方式,遵循着道的指引,摒弃一些杂念贪嗔痴慢疑,来践行真理。隐藏再世俗当中,看不出什么特别的,因为智慧而对这种生活方式不存在任何的纠结和懊恼,这样的方式只有真正的圣人才能做到,反过来说,做到这样才是真正的圣人。

内涵解读

这一篇的文义略显晦涩,主要是第一句的素和述两字的解读。悟道并非真正的得道,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得道,悟道仅仅在知,未行,并不算得,悟道并行道才能最终得道。中庸本身就是悟道与行道相结合,本篇孔子主要说的是如何悟道、行道中其所不推崇的,以及中庸对于悟道行道的重要作用。

两个不推崇。这两个不推崇是人们在悟道和行道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第一个不推崇的就是把大道当作通关的游戏秘笈的人,古往今来大量的聪明人,都把大道当作是可以走向成功之路的通关秘籍,道一定了非常神乎其神类似武功秘籍的存在,把道理解成隐藏在某个深山古洞之中的玩意,或者是“上上下下左右左右BABA”之类的东西,一定是然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信息。抱着这个思想去悟道之人,找到的往往是一些标新立异的小技,一旦发现这部分人就会把这些歪门邪道的小技当作无上法宝,笃定践行,导致别人看起来这个人行为怪异,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人,人们都觉得他们很聪明,总有一些所谓的阴谋诡计,这就是对于道德认识从根本上出现偏差导致的,这样的人很难悟道,因为他所追求的只是看起来比较稀奇的术。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孔子第二个不推崇的是悟道就认为自己已经得道的人,悟道了却不能一以贯之的去实践。有很多人读了《道德经》、《论语》、《中庸》或者是佛教的大乘经典等等,的确悟性很高,悟到了道的基本逻辑模式和原理,然后就认为自己已经得道。实际上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得到。只是悟,而未能行,未从根本上理解道,未在内心将贪嗔痴慢疑递归崩塌掉,这样的人往往行百里而半九十,悟道还不如不悟,知道了是非对错,却不能坚定的践行,反倒生出了很多纠结和不甘。所以这也是孔子所不推崇的。

那么什么才是孔子推崇的呢?还是中庸,中庸在悟道中告诫你原理贪嗔痴慢疑,摒弃分别之心,去体会和感悟世界的真谛,不要妄想偷心不死,没有走上人生的巅峰的秘籍,所有一切如梦幻泡影,只有摈弃一切分别之心,才能最终感悟道的智慧。同样中庸对于行道也一样,发而皆中,用道的方式指引你做事,做事根本要以中庸的方式出发,如实观照不着一尘,对于做事的目的保持中庸,做事的方式保持中庸,最终才能感悟行道的力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