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患者按时吃药量血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3

已经达到国际诊断标准的高血压轻度患者,就要按照医师规定服药治疗, 目前医界的共识是认为,药物治疗及早介入,日后还是可望减药、停药。 千万不可因为血压稍降,就自行停止吃药或是将药量减少。

文/洪文岚

很多人一旦被医师确诊为高血压时,虽然符合临床用药的条件,但常会不愿意吃药,而认为血压值只超过一点点,希望借由自身的努力,便可以把血压降到高血压前期的数值。

对此,台大医院心脏内科主治医师王宗道指出,生活型态调整的确可让血压下降,通常医师会先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性,如果有抽菸、饮食吃得太咸、不运动、体重过重等情形,会建议患者戒除这些不良因子。但非药物治疗的降压效果一般较缓慢出现,对已经判定为高血压患者来说,是否须即刻用药还是得视患者的血压值进行评估。

目前医界的共识认为,药物治疗应该及早介入,因为及早用药将血压下降至目标值,可以立即减少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而且若日后非药物治疗效果慢慢显现,还是可望减药、停药。一般国人担心西药伤肾的观念完全不适用于降血压药物,事实上降血压药物可经由调整血压,而减少高血压对肾脏造成的伤害,某些降压药甚至具有直接保护肾脏的效果。

Q 血压值在何种状况之下,就一定得开始吃降血压药来控制血压?

若经医师判断确实有高血压,接下来即是与医师讨论治疗策略。双和医院心脏内科主治医师赖志泓表示,如果平常在家测量的收缩血压大多超过 135mmHg 或舒张血压超过 85mmHg ;在医院量测的收缩血压超过 140 mmHg 或舒张血压超过 90mmHg ,即已符合用药条件。若是血压超过 160mmHg 与 100mmHg ,甚至就需要用到两种降压药物。

另外,因为高血压的发生率与年龄有关,型态上也与年龄相关。 55 岁以上的患者,若出现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下降的情形,很可能与动脉硬化有关;一旦年过 60 岁,评断治疗方式的时候,血压值则应以收缩压为准,只要收缩压升高就必须治疗,才能降低中风的危险性。

Q 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医师最常开立的降压药物有哪些?

临床上可选用的降血压药物不少,第一线的药物包括以下几种:

◎乙型交感神经阻断剂:对于合并冠状动脉疾病、心律不整或容易紧张的患者很有效,但药物可能致使气管收缩、心跳变慢、心脏衰竭,或血糖升高、血脂肪上升等副作用,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心脏衰竭恶化、高血脂、气喘、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应尽量避免使用。

◎利尿剂:价格虽然便宜,但降血压效果并不差,由于会使血钾下降,尿酸上升及血脂肪上升,用药前必须评估患者是否伴随其他血脂异常问题。因考量利尿剂的特性,服药时应选择上午时段,以免半夜得频频上厕所。

◎钙离子阻断剂:其降压效果好,临床使用很普遍,对中风的保护效果显著。

◎血管张力素转换?抑制剂与血管张力素受体阻断剂:

◎甲型交感神经阻断剂:因可放松膀胱出口处的肌肉,让排尿更顺畅,适用于并有摄护腺肥大的患者。

王宗道指出,这些药物的安全性与耐受性都很高,不但可单独使用,也可合并使用,高达 9 成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借由这些药物即可让血压获得良好的控制。

Q 确定需要吃降压药的轻度高血压患者,服药时,最需要遵守的原则是什么?

若经医师整体评估建议用药时,按时服药是最重要的原则,以让血压维持稳定,不会起起伏伏。根据调查,有高达 4 成的高血压者不自知,而即使已知自己有高血压的患者,也只有半数获得良好的控制,也就是说,只有约 3 成的高血压患者获得良好控制。即使近年来,高血压控制率有上升的趋势,但仍远不及 5 成,还有努力的空间。

药物可有效控制血压,除了因情绪或运动等因素导致血压短暂上升,或是有肾脏问题、服用止痛药、感冒药致使血压升高外,服用降血压药物后,血压再度飙升的情况并不常见。

赖志泓表示,临床上可选择的降血压药物有很多种,但大致上,每种药物只能降低收缩压约 10mmHg 与舒张压 5mmHg 的幅度。若是属于第一期高血压的患者,基本上只需要服用一种药物即可。在台湾,约 3 成的患者只需要一种药物,即可将血压降至标准值内,但有高达 7 成的患者,则需两种或更多的药物才可控制血压,因此,用药数量与血压值有密切的关联性。

Q 确定得吃降压药之前,医师会帮患者做哪些检查?

在诊断高血压和开立药物时,医师会视情况进行几项检验,除了参考最重要的血压监测值之外,还会先验尿、抽血、做心电图,必要时还需拍摄胸部 X 光片。

赖志泓指出,若血压偏高,尿液中可能出现蛋白尿,就代表患者的肾脏功能已受到伤害。抽血则是确定患者是否并有胆固醇、糖尿病等三高症候群,若听诊时觉得有异,也可能请患者做心电图及拍摄 X 光片,以诊断是否有心肌肥厚的现象。

Q 已经服用降血压药物的轻度高血压患者,生活和饮食方面该如何遵守?

若血压持续升高,第一要务就是先让血压降下来,药物是效果最显著的选项,但即使已经服用降血压药物的第一期高血压患者,也不能轻忽生活调控的重要性。

赖志泓强调,国际上推出「 SABCDE 」的生活调控准则,其中,体重只要下降 10 公斤,收缩血压即可降低约 10mmHg ,相当于一种血压药的效果。因此,即使已经在吃药控制血压,仍不能小看生活调控对降低血压及调整用药的贡献。

此外,饮食上也要注意,油脂摄取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减少盐分的摄取、少酒和戒菸。一周要运动 5 天,每天运动至少 30 分钟,可减少心肌梗塞的危险性,运动应以有氧运动为首选,像快走、慢跑等,且要流汗。

很多高血压患者听到医师建议用药时,会担心自己一辈子脱离不了高血压药物,其实不然,只要借由生活调控的努力,即使服药后,日后仍可望停药。为了做为下次回诊时医师调整用药的参考,即使已经服药,还是得每日早晚量测血压,并将记录结果与医师讨论。

Q 服用降血压药物的最佳时机是何时,清早服用还是睡前吃呢?

以往,病人多在白天服用降血压药物,因为白天活动血压容易上升,但有研究发现,晚上的血压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性高于白天的血压。换言之,晚上的血压偏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愈高。

赖志泓指出,若是白天起床时血压偏高,代表半夜时血压即慢慢爬升,因此,对这类高血压病人而言,晚上服用降血压药物,应比白天来得适当。

但降血压药物应于何时服用,得视患者本身的状况而订。若是工作压力大,白天上班时可能血压上升,仍应在白天服用药物。

Q 已经按时服用降血压药之后血压仍偏高,可以再补服药吗?

第一期高血压患者,基本上只需服用一种药物即可控制血压,若是服药后血压还是太高,建议先休息一下后再量,如果仍持续偏高,则可回诊与医师讨论,找出造成血压偏高的原因,不宜自行冒然加药。

影响血压变化的因素很多,气候也是原因之一。王宗道表示,医师开药时也会视气候变化而调整,例如冬天血压容易升高,可能得增加用药。血压也可能受到情绪变化或是运动等外在条件而改变,若因情绪或是运动而使得血压暂时上升,并不需要太紧张,只要休息一下,让自己恢复平静即可,切勿自行加药。

像是有些患者出现头晕状况时,以为血压升高,虽然头晕有可能是高血压或是贫血引起,但降血压药物剂量过高,以致血压降得太低,也可能导致头晕。有些患者误以为血压控制不好而头晕,而自行加药,反而会让血压降得更低。

王宗道建议,当患者服药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时,应先自行测量血压,将血压与症状的关系厘清,再思考下一步的处理策略。刚开始接受药物治疗的第一期高血压患者,因得评估对药物的接受度,以及降血压的效果,回诊的频率会较高。待用药稳定之后,即可采取连续处方笺,但患者务必得遵从医嘱,不要自行增减药物,以免反而让血压呈现不稳定的状态。

Q

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