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都的争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2

丹阳是古代楚国初兴之地.据《世本》(见《左传》桓公二年孔颖达《正义》引)及《史记·楚世家》所记,早在商周之标,楚禽熊已居丹阳,并服属于周文王;到西周初年,成王时,胃熊的后人熊绎始受封为楚子,仍居丹阳.下至春秋初年迁邓为止, .丹阳”作为楚国早期都城名称,前后共达三百余年。 而对于其所在地,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其一,丹淅说,该观点认为在丹江口和淅川一带。淅川楚墓群的发现、发掘在向人们提示:楚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湖北没有早期楚墓而多战国楚墓,且楚国宰相的墓出现在淅川下寺,这说明楚国的始都在丹阳,即今天的淅川境内。考古发现印证了史书记载:“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即楚都于武王时才从丹阳迁往湖北江陵,楚文化的发展有一个从中原向江汉平原迁徙的过程。此外,在淅川春秋楚墓东约20华里的丹江口水库内,在水位下降时,曾发现一座群众称之为“龙城”的古城遗址。城址的规模有七八万平方米,但遗憾的是这个城址没有进行过考古挖掘。
其二,枝江说。该观点认为在宜昌枝江一带。 楚国最早的国都在丹阳(今湖北枝江或河南省淅川),后因与其他小国争夺汉中之地,从丹阳迁到郢。楚国何时迁都至郢,后世人们争执不休,大概有如下四种说法。
其一,楚武王三十五年(前7O6)说。清人宋翔凤《过庭录·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根据楚武王伐随、代郧的时间,断定迁都时间应在武王三十五年,也就是楚武王熊通大力向外开疆拓土,侵随并开始经营汉东之地时。此说显然在观念上过于陈旧,没有分辨“居丹阳”与“始部郢”的区别,实难信从。
其二,楚武王三十八年至四十二年初(前7O3一前699)之间说。石泉《楚都何时迁郢》一文,根据《左传·桓公十三年》“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以听刑”、刘昭《读汉书补注》引《荆州记》(江陵)县东三里余,有三湖,湖东有水名苌谷,又西北,有小城,名曰冶父”以及《水经注·沔水篇》“江陵城西北有纪南城。……三湖合为一水,东通荒谷。荒谷东岸有冶父城”的记载,推断出上述结论。可是此三条材料,均未直接提到郢都,很难推断出此时楚国已确立国都的结论。
其三,楚文王元年(前689)说。《史记·楚世家》载:“文王熊赀立,始都郢。”范文澜在师国通史》第一册中亦言:“东周初期,楚愈益强大,前7O4年,楚君熊通自号武王。熊通子文王熊赀迁都郢,有地千里。”此说只是没有具体说明都郢于文王元年罢了。
其四,楚武王五十一年(前69O)武王崩、文王即位之时说。虽然《左传·桓公十一年》(楚武王四十年)中,有“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寥伐楚师”,楚莫敖屈瑕“次于郊郢”的记载。但这时的郢,还只是楚人在几次伐随战役中开辟的根据地,尚非楚之国都。《左传·庄公四年》载,楚武王五十一年,武王死于代随军中,楚人与随人“为会于江油而还,济汉而后发丧”。发丧的地点当在郢或郊呈卜一带。文王此时继武王立,以后就可能一直住在郢,并未回丹阳,郢这才正式成为楚之国都。
由上观之,武王徙郢说和文王都郢说,似异而实同。诸说中唯《史记·楚世家》的记载比较明确,但司马迁的记载是否符合史实,尚待考古材料的证实。 自楚文王/楚武王至楚昭王年间的郢都究竟在何处?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在今湖北江陵的纪南城。
始都郢的地址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史家意见是不一致的。自杜注为湖北江陵北纪南城起,一直成为流行的说法,也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近人根据史籍与考古发掘材料,进一步考证了郢都的地址问题,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见解。
石泉认为:春秋、战国的楚郢都及秦汉江陵城应在当时的沮漳二水间(今蛮河流域下游)、汉水以西不远处。今楚皇城遗址(指今湖北宜城西。笔者注)应即楚郢都及其后继城市秦汉江陵城故址。
关于春秋、战国时的郢都及秦汉时期的江陵城是否在荆州市,襄阳学着石泉明显没有实证,仅仅依靠宜城部分并不详细的楚墓的推断,缺乏依据。相反,荆州凤凰山、松柏及张家山西汉初期出土文献都有明确记载,其中荆州凤凰山男尸随葬《吿地书》记载大意是:江陵丞转告地下丞,江陵县西里五夫遂少言(男尸),不幸于文帝十三年5月13日去世,望地下丞给予他在阳间的待遇;无论是地点、时间点,还是丧葬风俗均明确江陵的位置,与襄阳方面的石泉的“秦汉时期江陵在宜城楚皇城”说法存在不同,这些文物与历代史书基本吻合,对于江陵城及前身郢都具有定位性的历史依据和权威价值。
无独有偶的是,张家山(汉初数学家张苍墓)汉墓出土《二年律令·轶律》、荆州松柏汉墓(墓主周偃,汉武帝时期)出土文献“南郡免赋薄”均没有“宜城”县,却有“宜成”县,而且南郡最近的县是江陵,南郡文书传到各县均是采取由近及远的县县相传阅,唯独江陵县是“另书以邮驿相传”,秦汉时期,五里一邮,十里一亭,可见江陵与南郡仅一邮之程,而荆州境内有纪南城、郢城和荆州城,这三座城池均符合“邮距”。另外有松柏汉墓有“显陵”,而显陵是汉景帝皇子临江王刘阈於的陵寝,汉武帝时期故有其“守邑”,地理志则没有显陵的记载。
出土文献比较真实一些,记载的内容也比较客观,一国之都和一县之地,若迁徙必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即便是被迫迁徙也会经过很长时间的衡量的,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没有记载,不相今人无风都能吹起三层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