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农场的世界各地典型的市民农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1908年,英国政府通过立法,保障了人民拥有种植以及生产自己粮食的权利,这项法案是为那些住在房屋密集区而无自家后院的居民而特别设定的。由政府提供耕地,让符合资格的居民来耕种,这些被用来当做allotment的土地,不得轻易变更为其他用途。
70年代,由于电视节目《好生活》(The good life)广受欢迎,唤醒了英国人对土地的渴望,许多人又开始寻求田园之乐,这种渴望一直持续到今天。目前英国约有297,000块地可耕地(plot),由当地政府承租给租户,以所分配的土地之大小来收取租金,受租户每年付给政府8到80磅不等的金额。
由于僧多粥少,想要成为市民农场的一份子并非易事。申请程序上得向当地政府登记,然后等待二月的通知,倘若该年并无任何空缺,就只能继续等。以爱丁堡地区为例,平均得花上四年才能排到空缺。
现代市民农场的成员,是多种元素不分社会阶级的集合体,进到农场后,没有人会特意去炫耀自己是何方神圣。在位于威尔斯的liandaff field为例,别小看那位常跪在地上拔草,遇到人就会热心解释马铃薯病虫害,外表看来是标准农妇的Hilary,她是威尔斯皇家戏剧学院的教授,专长是莎士比亚。另一头忙着跟大家hello的壮汉David,则是有名的人权律师。至于在自己耕地里养殖蜜蜂的八旬老人Billy是二战英国收留的战败国士兵。而不远处日式庭院的拥有者Milo是为写日文童书的作家。无论他们来自哪里,身份如何,他们都热爱生活,喜欢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社区支持农业的概念起源于瑞士,在日本得到发展。
1965年在日本,一群家庭主妇开始关心农药对于食物的污染,加工和进口食品越来越多,而相应地,本地农产品越来越少。于是,她们就与有机食品的生产者达成了一个供需协议。这就是被叫做Teikei的制度,Teikei是有共识或一起合作的意思。这一理念后来传播到北美和欧洲,并逐渐发展成为CSA。
社区支持农业的概念是不要中间商来操纵当地的食品经济。它可以恢复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的友好关系。CSA的重要原则是末年国民在具有生态安全的农业系统中生产能带来健康的食物。消费者也是“股东”,农民会对生产做一个计划和预算。所有的成本会分摊到每一个“股东”(消费者)身上,每个股东可以投入现金也可以投入劳力。产品不管有多少,都会分给每一个股东。也要承担生产耕作的风险,比如可能遇到自然灾害。
CSA背后所蕴含的理念是建立起本地的食品经济体系并创造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下,农民和消费者一起工作来实现食品保障和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CSA没有一个特定模式,因每个社区各自不用的因素和条件而不同。 CSA是由一群年轻人介绍到泰国的,他们想在乡村发展CSA,并寄希望于这个系统可以解决粮食短缺和中间商操纵的不公平贸易的问题。2001年,他们在曼谷郊区成立了“阳光花园”(一个团体:Suan Doung Tawan),同时也开始了一个CSA项目。这个项目是由日本志愿者中心(JVC)支持的。阳光花园里CSA的股东不超过20人,其中大部分都跟农场的管理人Dissatat先生是很好的朋友。到现在,泰国CSA仍然没有在大范围内得到推广,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a) 消费者通常并不理解可持续农业和有机种植
b) 泰国消费者没有组成自己的团体——泰国人不太喜欢团队性的工作
c) 尽管一些消费者会关心有机和健康食品,但是他们住得太远太分散了,所以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CSA的运作在送货方面就很困难。
d) 大部分城市居民(采用现代生活方式)更喜欢包装食品,并且比起在家做饭来更愿意买已经加工好的食品。
但CSA的意义已经远大于它生产的结果,它使农民和消费者走到一起,他们相互之间可以交换意见并在一起构想不同于以往的解决之道,使环境、本地的食品经济和社区具有可持续性。当然,消费者同时也会得到健康干净的食物,它们让周遭的一切也都拥有了健康。 美国一直到一九八六年才开始兴起,目前已有上千个CSA的小型农场。
玫瑰(Rose)是个博士农夫,她受父亲务农的影响,虽然拿到博士学位,但仍不忘却心中梦想的那亩田,她来到佛罗里达州,找到一片无人耕耘过的草地,开始了她的有机农场。她很幸运从无人开发过的草地起家,这比起曾被洒过农药的田地要容易耕种得多。她想既然是小农场,自己又住在农场边上,如果再用农药,是害人害己;加上佛州的有机农场不多,正好是个新市场,对于环境保护又有帮助,种种的好理由加起来,这个有机农场就诞生了。
那时一对叫露斯的夫妇,在四处找寻愿意加入成为CSA组织的农夫,找到几个农夫都摇头拒绝,但是却与玫瑰农夫一拍即合。当初他们是先从教育消费者下手,利用植物园花卉拍卖、当地报纸宣传、以及社交圈内广为宣导CSA的观念,同时也与当地环保团体保持联络。经过一年的时间终于招到三十个会员,这才去找愿意供应蔬菜加入CSA组织的农夫。露斯强调必须找一位非常独立自主的农夫,而玫瑰农夫就是最适当的人选。
在CSA的观念中强调分摊风险的重要性。在加入会员说明单上就讲得很明白,年费四百五十美元是一家四口成人的菜量,一星期约三十二到四十磅一袋,供应三十四星期(夏日休耕),也可以选择半袋年费两百五十美元;但是如果遇到天灾人祸收成短少时,会员也应一同承担风险,会费不予退回,事实上这种机率少之又少,但是这样的担保,却让农夫有固定的收入,不用担心靠天吃饭,可以安心种地。
说真的,要一个农夫又要种菜、又要管配菜的种种琐事,的确是得三头六臂。玫瑰农夫的农场有十五英亩大,除了她先生周日帮忙到市场分菜兼卖菜,还有一位学有机农耕的年轻人,一星期会来帮忙二十五小时之外,其余的事都担在她的肩上。然而会员兼义工,是CSA农场的特色。每星期三、六,会员可选一天到农人市场拿菜,前一天收菜时,露斯夫妇等义工就到农场帮忙收割、清理与分装。固定有会员每月与玫瑰农夫会面一次,了解种植的情况,面临的问题,以及义工可以协助的事项。每年农场还举办会员聚会,除了音乐美食外,大家还交换拿手食谱。
有义工负责发行简讯,内容除了CSA的观念宣导、环保与健康、农夫的话,也发出下个月的农场特报。也许到了采收马铃薯的季节,简讯上会预告采收时间,以便会员前来帮忙。我曾去帮忙下玉米种子,玫瑰农夫事先会告诉我们那里要种玉米,间距多宽,要种多深,大伙忙完后一起享用美味的蔬菜汤与面包。这次有趣的结论是:种田这回事,女生的动作要比男生快得多。事实上这些农事对于未曾种过东西的城市人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妙经验。
现在会员已有九十个家庭七十五整袋的量。会员多半是靠口碑而来。每年收缴会费时,有问卷让大家勾选偏好的菜色,作为一年耕种的参考。每星期拿菜时,农人与会员碰面,互相熟悉了解。像是玫瑰农夫原本不愿意种草莓,因为采收太频繁。在大家的鼓励与帮忙下,今年终于让大家一饱口福。在CSA系统中,农人与消费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在消除虫害方面,她遵照大自然的规律,按气候种植当令的蔬菜,再加上混和种植,避免一区只种同一种菜。佛州夏日炎热又适逢多雷雨,虫害特别凶,夏季就休耕。CSA也倡导供应濒临绝种的蔬菜。事实上一些少见的蔬菜营养成分非常好,但是在市场竞争下,大规模种植的农夫,往往只种某些消费者偏好的菜色,导致最后市场上只能买到几种单调的蔬菜。是以玫瑰农夫农场的菜色也是很特别的,像是巨蛋型的高丽菜、手掌大小圆扁型番瓜、味道特别的鸡啄芥蓝等。
事实上不同地区的CSA农场,会依照当地的需求发展出不同的风貌。有的是采取每星期自己到菜园采收一袋菜;有的是义工一起帮忙分装、分送;有的是固定菜量;有的是吃多的人拿多,吃少的人拿少,按自己的真实需要取菜。我很喜欢CSA的一点是:这样的运作下,可以作得很环保。每回装草莓、小蕃茄等的容器可以一再回收利用。这个月还有人发心免费为会员缝制布袋,一家两个,作为取菜轮替之用。甚至有的CSA农场会收集社区厨余来做堆肥,他们设计了一加仑半大防臭味漏泄的可生物分解袋子,方便会员储存及运输这些厨余。经营CSA农场已六年经验的玫瑰农夫,目前也拨空到其它城市演讲,传播CSA的观念。她对刚起步农场的建议是:从小的供应量开始,建立适合自己社区的CSA供销方式,等熟悉运作后,再加大供应量,并加入不同的发展项目。像她的农场还将多余的蔬菜供应给低收入的贫户或是捐助给无家可归的组织。每星期日还与好几个农场合办「农场之旅」,另外她也种花卉,卖给会员或农人市场的客人。玫瑰农夫对未来的展望是:希望能达到一百整袋家庭的供应量,而且有更多CSA的有机农场出现,有的供应水果有的供应牛奶、鸡蛋,让大家能够吃得更安心、吃得更开心。 二战后,台湾农业科研发展迅速,由于土地的私有化,许多个性化农场方案得以涌现。到了80/90年代,很多休闲农场、观光农场等以农业为主题的休闲产业发展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除了政府和农业基金会组织的公益性农场,教导市民学习栽种技术、体验耕作享受劳动休闲,营造田园生活文化氛围。自主性的团体组织,自爱自重分工合作是经营市民农园的秘诀。
各地经营性休闲农场则以当地作物、生产方式为特色,营造主题农业氛围,并伴以餐饮(养生茶饮、料理)、体验、农副产品展售、农事节令活动以及农务达人的分享活动。
综合性多样化:头城农场……
主题开发:苗栗·梦田香草 / 宜兰·食虫植物园…… 网络游戏风靡一时,线下现实版开心农场也风生水起,各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农场。
值得一提的是“乐活太美西溪农场”,综合世界各地市民农场经验,特别是台湾的农场经营理念。提倡“阳光&土壤、植物&动物、慢活&低碳”的生活,产业化的经营为行业带来新的风向标。
该农场位于杭州名胜风景区——西溪湿地西区,占地一百多亩。这一百多亩地被划分成一千多个独立的单元,分租给一千多个幸福的家庭。每个租地的家庭拥有西溪湿地西区年卡,因此每块地的背后都是百亿资金打造的绝版风景配套。
乐活太美西溪农场将将亲近土壤的乐活生活方式推演到了极致:市民农场与教育农场的功能相结合,不仅为家庭提供私家菜地/花田,还为青少年设立了丰富的学习和体验区域。田间道路阡陌交通,每三五户家庭有共用的休憩、盥洗设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地的南边是一个三千多平米的多功能温室,集合轻食小火锅、香草咖啡、香薰SPA、乐活市集等新鲜理念,在喜好休闲的杭州是市民中间刮起了一阵时尚的旋风,无论是“家有儿女”的父母,还是追赶“慢活”的时尚白领,抑或是安享晚年的老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活生活方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