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一的生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力一,原名力伯皖,祖籍福建永泰县,1913年10月9日出生于北京。父亲力舒东是一位医生,以行医作为家庭的主要收入。力一在青少年时期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小与附中。1930 年进入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次年转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后又转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借读生)。1932年转入北平大学电机系。1935年毕业。上大学期间,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九一八事变”时参加了赴南京请愿团。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上海国际电台、广州无线电话台任技术员。1937年初任海口电报局局长。当年3月,他秘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以电报局长的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参加编辑出版革命刊物《救亡呼声》,撰写文章,发表木刻画,宣传抗日救国主张。
1938年,力一到达延安,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共中央组织部训练班学习。1940年先后在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工业处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业局任秘书、科长。1942年到中共中央军委通讯局电器修造厂,任试验室主任,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研制成铅蓄电池等。他还曾为宋庆龄赠送延安的X光机作资料翻译和调试,为从美国进口的气象站设备作资料翻译并帮助组装。在延安期间,力一还当选为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的驻会干事和数理学会负责人,同时又是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副刊《科学园地》的主编之一。他撰写了一系列科普文章,以渊博的知识和生动的文笔普及科学道理。当1946年他调到华东军区通讯局工作时,原单位的介绍信介绍他为“学识、经验,此间无人能及,确是一位难得的人。”
1955年,中央决定建立和发展核工业,成立了建筑技术局,在北京西南郊坨里地区建设包括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的科研新基地。力一任副局长。同年末,他又随钱三强率领的科学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实习。力一负责考察实习回旋加速器,任加速器组组长,先后到莫斯科热工物理研究所和乌克兰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学习。在苏联期间,力一作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原子能组的成员之一,与钱三强等参加制订了《1956-1967年全国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和平利用原子能部分的修改稿。
1956年考察团回国后,建筑技术局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合并,仍名物理研究所(1958年改名为原子能研究所),力一任副所长,兼回旋加速器总工程师,主持了中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的基建、安装和调试工作。力一还分管该所外事与技术安全工作,主持编制了《实验室安全手册》和有关规章制度;力一还分管电物理片,领导全所各种加速器、大型电磁设备、大型计算机与核电子仪器的运行与研究工作。1958年由萧健负责的宇宙线大云室开始设计,力一参与了设计并任工程领导小组组长。1965 年,该装置建成于3222米海拔的云南落雪山,为中国宇宙线研究作出了贡献。
1959年9月至1962年8月,国家科委先后聘请力一为该委原子能组、计量组、电子学组、无线电技术与制造组组员。1965 年8月,聘任力一为该委无线电技术与制造组射线仪器分组组长。当年11月,力一主持了全国第一次探测器技术会议,推动了这方面工作的进展。
20世纪60年代,力一曾多次受外交部的派遣,作为中国全权代表出席莫斯科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各成员国的全权代表会议,并曾作为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出席了1964年北京科学讨论会、1966年暑期物理讨论会以及其他一些国际学术活动。
1973年,在原子能研究所中关村分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力一于1975年调任该所副所长,分管加速器新技术、新原理的研究及加速器辐射防护与剂量监测工作,参与了高能加速器的方案论证和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1979 年起,兼任高空气球总体技术组组长。
力一于1983年70岁时离休。力一的一生始终保持了延安时期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当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节目主持人和编导在采访他的日常生活时看到这位享受着副部长级待遇的老科学家竟拿不出一套像样的衣服时,抑制不住热泪盈眶。1996年9月29日,力一走完了革命家、科学家和科普作家的一生,终年83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