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到底在宋朝是怎样一个定位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10-23
苏东坡,字子瞻,初字和仲,北宋眉州人。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享年六十六岁。苏东坡出生于富有文学气氛的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庭训。他饱读浩瀚的文史著作,学以致用,落笔行文随意生发,为以后显赫的文名打下了基础。进入仕途后,便在党争的漩涡中沉浮起落,被长期外放。贬谪期间和下层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非常坎坷的经历,为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苏东坡的思想比较复杂,儒释道思想都对他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境遇的变化,常常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贯穿其一生的是“有为而作”的儒家思想。佛老思想在他的晚年常有显现,流露出达观狂放、忘情个人得失的倾向。正由于有这样坎坷的人生,有这样复杂的思想,他才可能有这样极具个性的作品。
作为“北宋四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他的诗歌和同时代的其它诗人相比,内容更丰富,题材更广阔。他前学杜、韩,近效欧、梅,晚年更爱陶诗。这些诗清新豪健,语言畅达,抒发了作者的生活感受,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态度和艺术见解。
苏东坡一生从政,主张“有为而作”,创作了不少政治讽刺诗,希望“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他敢于揭露社会矛盾和政治弊病,反映下层人民的一些苦难生活。如《吴中田妇叹》描绘了农民的悲惨境遇:“霜风来时雨如泻,耙头出菌镰生衣。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他不但为穷迫的人民呐喊,而且从儒家的思想出发,干预政治、指斥时弊,即使是身陷囹圄,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荔枝叹》中写道“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前载”,它比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更加直露和尖锐,甚至指名道姓的说“前丁后蔡相笼加,争相买宠各出意”,把他们比做李林甫,“至今欲食林甫肉”,真是一针见血、痛快淋漓。这些诗曾引起过当时和后人的不少议论,说其“好骂”、“多怨刺”,其实这是由苏东坡的创作个性和“慷慨疾恶”的人生态度所决定的。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发展到成熟时期孕育的一位旷世奇才。每一位中国人提起他都会漾起会心而自豪的微笑,想起他的坚贞坦荡的品格和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他忧患的一生,留下二千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卷帙浩繁的散文作品,大大超越了同辈作家,是一位高产作家。他深得艺术要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占据了北宋文坛的颠峰,取得了同代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1、自然畅达东坡诗;2、铁板铜琶东坡词;3、行云流水东坡文;4、独树一帜东坡论;5、佩芷芳荪东坡名。
在宋代文学史上,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也是诗文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他作代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他的作品展现了可供人们感知、思索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表达了他深邃精微的人生体验和思考。他几起几落的生活波折和他过人的睿智使他对人生的思考获得新的视角和高度。他是在宋型文化滋养下产生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与全才,在他的身上典型地体现着宋型文化的精神。
在“苏文”、“苏诗”、“苏词”中,“苏文”胜于以文通理,“苏诗”胜于开创宋调,“苏词”则胜于独辟蹊径。本文从苏轼在诗、文、词三个方面取得的成就入手,试论“苏诗”、“苏文”、“苏词”对宋代文坛的影响,以及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确立的“盟主”地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