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帮忙解答一下,O(∩_∩)O谢谢!

1、雅典的民主制确立过程中
(1)从君主制到贵族制的①时间;②原因;③意义
(2)从贵族制到民主制的①时间;②原因;
2、古罗马政治体制的演变过程中
实行贵族共和制的原因?

  1梭伦改革.
  前594年,梭伦出任执政官 进行改革
  内容:前594年,梭伦出任执政官
  ①废除雅典公民以人身作抵押的一切债务,禁止再以人身作抵押借债,由国家出钱把因无力还债而被卖到异邦为奴的人赎回。这一措施史称解负令。②废除世袭贵圌族的垄断,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等级。按一年农产品收入的总量把公民分为4个等级 , 各等级的政治权利依其财力之大小而定。第一、二等级的公民可以担任国家高级官职;第四等级的公民不能担任官职,但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③设立四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作为最高行政和司法机关 ,扩大公民大会权力,准许每个公民就自身利益攸关的问题向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提出申诉。④制定新法典取代格拉古的严酷法律,只保留了其中有关杀人罪的部分,使整个雅典法较有人道色彩。梭伦还奖励公民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禁止输出谷物,改革度量衡,铸造雅典新币,制定了一些有关财产继承、禁止厚葬、抚恤为国牺牲公民的亲属等法令。
  意义:打破贵圌族权垄断,平民直接管国事。雅典民龘主的开端,
  性质:奴圌隶主贵圌族推行的平民改革
  2.克里斯提尼改革

  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改革内容包括:
  (1)创设十个地区部落作为雅典各项公职的选举单位。在组织上消灭了氏族血缘部落,结束了贵圌族操纵公职选举的局面,抽掉了贵圌族权势根基,部落按人为的划分,打破了以地理集结党派的惯例,防止了社会动荡。
  (2)以五百人会议代替四百人会议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五百人会议与四百人会议的区分:
  A 不是按照血缘而是按照地域部落产生,不再带有原始的氏族意义
  B 职能扩大,除为公民大会准备议案之外,还执行公民大会的决议,处理日常政务
  C 实行抽签选举,轮番为治的原则
  (3 )设立十将军委员会作为最高的军事机构,委员会由十个地区部落各选一人组成,一年一任,轮流统帅军队,其中一人为首席将军。
  (4)设立了陶片放逐法,以秘密投票的方式表决流放危害国家的分子,打击贵圌族顽固分子,防止僭主政治再起。反映了公民大会权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龘权在民”的思想。

  意义: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百余年来平民圌反抗贵圌族斗争的胜利和雅典奴圌隶制民龘主政治的初建。基本上肃圌清了氏族部落制度的残余,完成了雅典有氏族过渡到国家的整个过程。首先,改革彻底肃圌清了氏族制度的残余,标志着雅典由氏族过渡到国家的整个历史过程的最后完成。其次,改革结束了一个多世纪的雅典平民圌反对贵圌族的斗争,标志着雅典民龘主政治的最后确立。此后,雅典的社会矛盾不再是贵圌族与平民的矛盾了,而是奴圌隶与奴圌隶主的矛盾。古希腊从此进入以雅典为中心的古典时代。
  一般认为,克里斯提尼的改革在雅典建立起奴圌隶主制民龘主共和国。因为雅典政体已经兼具“主龘权在民”,“抽签选举”,“轮番为治”的特点,但这时的民龘主尚不充分,特别是“主龘权在民”这点还不充分,主要是财产法定资格仍然有效,三、四等级公民的政治权力仍受限制,只能出席公民大会,不能担任高级官职。所以,这时,民龘主政治尚未完全建立。
  3.伯利克里改革

  时间:公元前5世纪

  内容 :
  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他们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②公民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
  ③五百人议事会(各部落轮流执政)是公民大会常设机构,闭会期间处理日常事务,职能也迸一步扩大 。
  ④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⑤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 “观剧津贴”。
  作用:雅典民龘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1.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龘主政治基础
  2.公元前6世纪末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龘主政治
  3.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龘主进入“黄金时代”
  13世纪,英国的城市涌现并有所发展,出现了市民阶级。在农村中,由于亨利二世时期取消了各封圌建主骑士的军役,以纳税代之,从而使封圌建骑士们致力于经营农业和牧羊业,专心追逐盈利,其经济势力日益增大。久而久之,他们的利益便同工商业者的利益日趋一致。这些新兴的阶级势力都是纳税的基本群众,他们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13世纪初,英国在约翰国王统圌治时代,经常同法国作战,屡遭失败,并丧失了许多在法国的领地。另外,这时期约翰国王反对教皇也没有成功,反而每年需向教皇交纳一千镑贡税。在约翰统圌治时代由于连年战争和纳贡,国库日益空虚,约翰为了增加收入,横征暴敛,肆意违反封圌建贯例,经常额外征服大贵圌族的捐租,甚而没收他们的土地。此外,约翰还任意增加城市市民的新税,因此引起社会各阶层的极大愤懑。1215年,在大贵圌族的领导下,骑士和市民圌联合举行一次大暴龘动。暴龘动者包围了伦敦,迫使约翰于6月15日签署了著名的《自圌由大宪圌章》(MagnaCarta)。暴龘动者在《自圌由大宪圌章》中提出了某些保障城市市民的若干权利,初次把市民阶层视为一种政治力量。大宪圌章也给予了自圌由农民某些法律保障。尤其重要的是大宪圌章肯定了王国的“大会议”的权力,强调了国王只有取得这个“大会议”的同意才能向封圌建主征收额外的临时税或附加税。这说明了“大会议”有决定国王圌征税的权力,从而限制了王圌权,置王圌权于“大会议”所制定的封圌建法律约束之下。由此可见,大宪圌章体现了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国王必须遵守法律;第二,如果国王违法,臣民有权强迫他遵从。《自圌由大宪圌章》所体现的这两条原则,为后来在英国形成的议会,提供了议会限制王圌权的理论根据。
  1258年,亨利三世为他的儿子谋取西西里的王位,急需筹款。为此他不惜破坏《自圌由大宪圌章》,强迫贵圌族和骑士交纳其收入的三分之一作为税款。于是,以西门德.孟福尔(SimondeMontfort)为首的一些大贵圌族和骑士与市民圌联合,俘虏了亨利三世及其子爱德华。之后以孟福尔为首的贵圌族集团便成了英国的实际统圌治者。1265年,孟福尔召集了有产者各阶级的联合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打破了先例,不仅邀请大贵圌族封圌建主和骑士,也邀请了市民代表参加,这是城市市民代表参加国家召开的政治性会议的开始。
  孟福尔贵圌族集团统圌治不久,就为拥护国王的另一批贵圌族推圌翻。1272年亨利三世之子爱德华即位,在爱德华统圌治时期,由于连年战争,缺乏经费,贵圌族反对派又有东山再起的危险。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下,爱德华一世想像孟福尔那样,召开一个有国王、贵圌族、骑士和城市富裕市民代表参加的各阶层组成的议会,以便解决征收新税问题。1295年,爱德华一世召开议会,出席人员共约400多名,其中有大主教、主教、教士、修道院院长、伯爵、男爵、骑士和城镇市民的代表[3]。从这些代表的成分来看,他们分别代表着社会上的三个阶层。第一是贵圌族(Nobility),第二是教士(Clergy),第三是平民(Commons)。显而易见,这次议会已不是纯粹的封圌建贵圌族的“大会议”了,它是封圌建社会中代表各有产阶级的,具有全国规模的一种“等级议会”。此后议会就以1295年这次议会为榜样经常召开,所以1295年的英国议会被称之为“模范议会”(ModelParliament)。从1295年议会召开起,议会便成为英国封圌建圌国家的一种固定的政治机构,它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英国因此亦就从“贵圌族民龘主制”演变成“等级君主制”的封圌建圌国家了。
  贵圌族民龘主制(拉丁语:Aurea Libertas;波兰语:Złota Wolność),有时翻译为黄金自圌由制,贵圌族自圌由制或贵圌族联盟(波兰语:Rzeczpospolita Szlachecka或Złota Wolność,拉丁语:áurea libertas)为一种在波兰王国和卢布林联合后的波兰立陶宛联邦所采用的独一无二的贵圌族制政体。在这个政体中,所有拥有直接财产的贵圌族(施拉赤塔)的权力相当,并掌控强大的权利和特圌权。贵圌族控制立法机关(瑟姆—波兰议会)和联邦的获选君王。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王政时代(公元前753~前509)、共和时代(公元前509~前27)、帝国时代(公元前27~公元476)。这 3个阶段的政治制度具有不同的特点。
  王政时代 古罗马氏族制度解圌体并向城邦过渡的时期,其政治制度具有“军事民龘主制”与国家雏形阶段的历史特点。传说当时有7个“王”(rex)相继统圌治罗马,父系氏族是社会的基本组织。此时罗马共有 300个氏族,每10个氏族组成 1个胞族(库里亚),每10个胞族组成1 个部落(特里布),共组成3个部落。3个部落共同组成“罗马人民”或“罗马公社”。管理古罗马公共事务的机构带有军事民龘主制性质,主要有:①库里亚大会,由全体氏族的成年男子参加,其任务是:决定战争,选举包括“王”在内的高级官吏,对重大问题的议案进行表决。②元老院,又称长老议事会,由罗马 300个氏族的显贵组成,协助“王”处理一些重大问题,并由它首先讨论。③“王”,由库里亚大会选举产生,拥有军事、审判、祭司等权,但无民政圌权。第六位“王”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执政时(约公元前578~前534),依靠平民的支持进行改革,促成罗马奴圌隶制国家的最终形成,把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推进了一步。

  共和时代 王政时代末,“王”塔克文暴虐无道,罗马人愤而逐之。约于公元前 509年建立了由罗马贵圌族掌权的共和国。共和时代早期,罗马政圌权掌握在元老院、公民大会以及执政官、监察官等行政长官手中,逐步形成寡头共和政体。贵圌族当政,平民无权,平民与贵圌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平民终于取得了设立平民保民官和平民会议、担任高级官职等一系列权利,促进了罗马共和政体的不断完善。其政治机构主要有:①执政官。共和时代始设,从森图里亚会议(百人团会议)中选出2人,任期 1年,掌管最高军事和民政圌权力。最初多为贵圌族独占,公元前366年起始从平民中选出1人,任满后可进入元老院。②公民大会。此时森图里亚大会已取代了以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库里亚大会。其职权是选举高级官吏,决定是否对外宣战,表决执政官提交的一切议案,但大会通过的所有议案须经元老院的最后批准始能生效。由于各等级投票数额不一,故实权掌握在少数贵圌族手中。③元老院。成员已由100人增至300人,最初为贵圌族垄断,后卸任执政官及上层平民亦可加入。元老院是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总揽行政、立法、外交、军事、财政、司法等大权,也是罗马共和政体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并设有保民官、财政宫、监察官、司法官等。(见彩图[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元老院会议])
  公元前3~前1世纪,由于不断进行对外扩张,罗马已从一个蕞尔小邦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奴圌隶制大国。公元前 1世纪,经过多次大规模的奴圌隶起圌义和平民的反抗斗争,罗马共和国出现了严重危机,共和政体已不再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共和时代末先后出现了L.C.苏拉和G.J.凯撒的独龘裁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G.屋大维“奥古斯都”的尊号。于是屋大维确立了个人的专圌制统圌治,共和国宣告覆亡,罗马从此进入奴圌隶制帝国时代。

  帝国时代 罗马帝国通常分为前期帝国(公元前27~公元284)和后期帝国(284~476),前期帝国采用普林斯制,后期帝国实行多米那特制。两者本质一致,旨在建立军事独龘裁的专圌制帝国,但各有特点。

  普林斯制 一般称为元首政治(或元首制)。普林斯是拉丁文 principatus的音译,意为第一公民或首席元老。普林斯制形成于奥古斯都在位时期(公元前27~公元14)。奥古斯都逐一战胜政敌,结束了长期的罗马内战。他承袭凯撒的传统,企图重新确立个人的独龘裁统圌治。但是,共和制在当时还有影响,维护共和政治传统的社会力量依然存在,促使奥古斯都采取元首政治的传统方式。这种政治制度是古罗马奴圌隶制国家从共和走向帝制过程中产生的,在政治上具有过渡性。
  普林斯制的基本特点是:①公民大会、执政官、保民官、元老院等共和时代的国家机构名义上继续存在,元首可以援引共和时代的政治制度为依据而拥有各项个人圌权力。②国家机构的原有职能逐渐变化,或被削弱(如元老院),或名存实亡(如公民大会),一些重要的职位为元首长期占有,如奥古斯都连续多年担任执政官,获得终身保民官的职权,元首成为掌握实权的民政机关的主圌宰。后来元首还兼任大祭司长,在宗教事务中起主导作用。③普林斯制的主要支柱是军队,元首享有最高元帅的称号,他不仅拥有指挥军队的最高权力,而且成为驾驭整个帝国的最高统圌治者。因此,元首政治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制。一般认为,奥古斯都就是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元首政治形式上尊重元老院,故近代一些学者也称罗马帝国前期奉行的是元首与元老院的两头政治。
  奥古斯都之后,前期帝国的历代统圌治者继续奉行普林斯制,皇帝的个人专圌制权力不断加强,中央集圌权的官僚体制得以确立与稳固。提比略在位时(公元14~37),援引“侮辱罗马人民尊严法”来制裁任何非议皇帝的人。克劳狄一世统圌治时期(公元41~54),把奥古斯都时期的元首皇家办事机构,发展为中央政圌权机构,奠定了罗马帝国官僚机构的基础。从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公元前14~公元68)经弗拉维王朝(公元69~96),至安东尼王朝(公元96~ 192),普林斯制确保了将近两个世纪“罗马的和平”,并为前期帝国的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时,普林斯制的社会基础已不再是罗马共和国时代的狭隘的城邦公民集团,而是广袤帝国内的整个奴圌隶主阶级。其中主要是大奴圌隶主阶级,同时也包括了日益罗马化的各行省奴圌隶主贵圌族。
  公元 3世纪,罗马帝国出现了危机。从塞维鲁王朝(193~235)开始,皇帝强化了个人专圌制权力,建立起更有力的独龘裁军事统圌治,企图以此缓解帝国的政治危机。至“伊利里亚诸帝”统圌治时期(268~284),军人专圌权发展到了顶点。3世纪的动荡局面,促使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由普林斯制逐渐向多米那特制转变。

  多米那特制 多米那特是拉丁文 dominatus的音译,意为君主制。G.A.V.戴克里先继位(284~305),把共和制的外衣完全抛弃,代之以公开的君主制。从此,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由普林斯制转变为多米那特制。
  多米那特制的特点是:最高统圌治者的正式称号是“多米那斯”意为(主人、统圌治者);自诩其权力起源于神,其命令具有法律效力,对臣民拥有生杀予夺之权;采古代东方君主的宫廷朝仪。戴克里先统圌治时期,罗马帝国被分成4个部分,由4个统圌治者共同治理,形成了“四帝共治制”的局面,但由戴克里先掌管全权。他为了加强君主专圌制政体,巩固中央集圌权的奴圌隶制帝国,实施了行政、军事、财政及币制等多项改革。
  多米那特制在君士坦丁一世统圌治时期(306~337)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君士坦丁袭用前朝的一套官僚机构和军事制度,采用分封同姓王的方法来取代戴克里先时期分封异姓王的“四帝共治制”,把罗马帝国时期的君主专圌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其时,官僚机构急剧膨圌胀,共和时代的公职人员已不复存在,官员以效忠君主为最高职责。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令”,对基督教采取宽容态度,意在为君主制寻求理论根据,把宗教作为巩固帝国统圌治的武器。330年,君士坦丁把帝国首都迁到古希腊城市拜占廷,改名君士坦丁堡,称为“新罗马”。此举标志着多米那特制的最终确立。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476 年,日耳曼人废黜了最后一个西罗马皇帝,标志着奴圌隶制在西方的终结。东罗马帝国则继续奉行多米那特制,并延续了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在查士丁尼一世时代(527~565)还发展的相当充分。
  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握在由少数人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机关手里。公元前5世纪的罗马共和国是贵圌族共和制的典型。公民大会形式上是最高权力机关,实际上受制于元老院。元老院拥有立法、行政、军事、财产、司法和宗教等实权,在管理国家方面起首要作用。而元老院就是实际上的贵圌族俱圌乐圌部。
  共和思想源远流长,共和实践古已有之。古希腊的斯巴达、雅典等城邦,古罗马,还有中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城市国家,都曾是著名的共和国。其中备受古代思想家称赞的,有斯巴达、罗马和威尼斯。从古希腊到英国革龘命,思想家眼中最理想的政体圌系“混合均衡政体”(mixed constitution ,balanced constitution)。在有的思想家如马基雅弗利那里,“混合均衡政体”是共和政体的代名词;斯巴达、古罗马及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被思想家们视为“混合均衡政体”的典范。所以,要把握共和主义的精髓,不能不从混合均衡政体、从混合均衡政体思想入手。

  “混合均衡政体”是社会几个基本成份共同组成政圌府、彼此制衡的一种政体。斯巴达有两个国王,有由28名60岁以上的贵圌族组成的元老院及全体成年男性参加的“公民大会”。国王主持城邦的会议和祭礼,负责对外战争;元老院是决策立法中心,并有权监督国王;“公民大会”选举官员,批准元老院提案。罗马共和国的主要政圌府机构有元老院、执政官和民众大会。元老院是最高决策机关;执政官是国王的替代物,行使军事、行政、司法权;民众大会选举执政官等官员,其中的平民大会后来还取得了通过与元老院决义效力相等的议案的权力。此外,还有专门的保民官,可以否决执政官侵犯平民利益的政令。但是,无论斯巴达还是罗马,都是贵圌族共和国,大权控制在贵圌族手中。罗马共和国到了后期,由于平民在与贵圌族的斗争中取胜,加强了民龘主成份比例。

  尽管斯巴达、罗马等是贵圌族共和国,它们毕竟有正式的制度措施试图平衡各方面利益,因而比君主制、寡头制更合乎正义。古代社会的突出特点是等级制,所以贵圌族性混和均衡政体显然也适宜于当时的社会情况。此外贵圌族比较珍惜荣誉、讲究德行;贵圌族有充分的闲暇和条件投身钻研公共事务,更容易在管理上表现出高度的智慧水准。就管理的智慧水准而言,正如密尔在《代议制政圌府》中所说,“历史上凡是在管理事务中以持续的智力和魄力著称的政圌府一般都是贵圌族制”,而“通过许多世代显示出高度统圌治才能,并按照确定的政策原则行动的贵圌族政体,只有罗马和威尼斯的贵圌族政体。”(1)斯巴达、罗马等著名的贵圌族共和国在保持政治稳定上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无疑与上述因素有直接关系。其中斯巴达共和国延续了800年之久,罗马共和国近500年,威尼斯共和国在同时代的小共和国昙花一现后仍如日中天。它们的实践为古典作家探索政圌府形式提供了开眼界的材料,刺圌激了思想灵感的产生,对西方政治学说、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i]从柏拉图开始经由亚里斯多德、波利比阿、西塞罗、马基雅弗利、托马斯·阿奎那、韦尔杰里奥等人,推崇混合均衡政体一直是西方古典政治思想不息的主流。柏拉图在晚年从哲学王政圌府的尽情冥想中回到现实中来,认为切实可行的最好政体是将君主制的智慧和民龘主制的自圌由结合起来的政体。(2)亚里斯多德主张将民龘主制与寡头制结合起来。他说这样构成的国家强烈倾向于民龘主制时就叫自圌由国家,强烈倾向于寡头制时则是贵圌族政体。两者中贵圌族制更好,因为美德、财富和自圌由都得到了代表。(3)波利比阿研究历史发现,君主制、贵圌族制、民龘主制每一个都会走向败坏导致动荡,陷入一个取代另一个的循环之中。他认为“最好”“最稳定”的政体,是这三种成份适度结起来的政体。(4)西塞罗沿袭了波利比阿三种政体相互循环的思想,这样称赞混合均衡政体:它融汇了“君主对臣民的父爱、贵圌族议政的智慧和人民对自圌由的渴望”。(5)

  从斯巴达、古罗马等共和国的实践,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初步认识混合均衡政体的可贵。但要充分揭示共和的理念与精神,尚有待我们向更深处发掘。首先不妨探讨一下“共和国”的词源意义。“共和国”一词的英文是“Republic”,它来源于拉丁语“res publica”,“ res publica”的字面含义是“共同的事业”、“共同的产业”。英语国家经常用以指称“共和国”的又一个词是“commonwealth”,其字面含义是“共同的财富”。此外,英文“republic”,除指“共和国” 、“共和政体”外,还指“任何其成员享有平等权利的团体”。十分明显,这一含义当是晚近才引申出来的。古代混和国家建立在社会等级的基础之上,只承认各阶级都有参与政圌府的权利,没有各个个体一律平等的观念。不过,在以阶级为单位参与政圌府同个人平等参与政圌府之间,难道没有任何传承关系吗?当我们心旷神怡地面对江中清澈的流水时,难道不会对其源头发出由衷的赞叹吗?

  [ii]古典共和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公民美德”、“公共利益”。亚里斯多德在其光照古今的《政治学》中就曾辟专章讨论了一个好公民是否需要有不同于一个好人的特殊品德,政圌府官员是否需要有不同于普通公民的特殊品德。关于什么是公民美德,思想家们并没有统一不变的界定。大致说来,公民美德可以定义为关心公众意愿和公共目标。(6)在思想家们列举的各种公民美德中,他们强调最多的是克制私利服从公益。美国政治学家卡斯.R.森斯坦写道:“对于共和主义者来说,政治的任务首先是审议......他们认为人民通过讨论能够以他们作为公民的身份避开私利并从事于谋求公益。”古典共和思想家不厌其烦地提倡克已奉公的美德,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他们面对的一个惨痛的教训是,许多共和国在无休止的派系纷争中走向内乱、衰微和灭亡。(7)

  不妨先在早期共和实践与理论的基础之上对共和所蕴含的理念与精神先做一初步概括。我认为共和的基本观念和精神是共治、共有、共享,是和平、温和、平衡。共治、共享即社会各成员、各集团、各阶级都享有参与政圌府的权利,平衡彼此的利益,共享政圌府的保护与服务;共有,即国家不得成为任何个人、集团、阶级的私产,不得成为任何个人、集团、阶级压迫其他个人、集团、阶级的工具;和平、温和即各个成员、集团、阶级放弃暴力和强圌权,依照正义的程序与秩序,通过商议、妥协、制约解决彼此的利益和趣味冲突。共有是共治、共享的逻辑前提,但共治是共有、共享的政治前提。现实地看,没有共治便不会有共有、共享。没有共治,也不可能有持久或可欲的和平。

  虽然古典共和国的实践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共和的基本观念和精神进行上述概括。正是这些基本观念和精神,使一些今天看来并不理想的古代共和国,在众多专圌制国家的衬托下焕发着夺目的光芒;使共和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将来,随着人们的觉圌醒而获得了日益强大的生命力。以人圌权为原则实行法治的现代民龘主共和国,更好地体现了这些观念和精神,因而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古代和现代。这些观念和精神弥久而愈新,可以成为人类永恒的政治原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07
问题一: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进本在西欧确立。在工业革命带来巨大生产的同时,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来获取资本(...追问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怎么会有工业革命呢?

第2个回答  2012-07-07
哎,孩子好好学习哦,这个不能问别人的,书上有
第3个回答  2012-07-07
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产生共和,不断斗争才有结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