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读书随想:自卑性格的精神分析取向多种解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4
性格与人格类型——第2章,精神分析取向的性格学说

“如何变得自信”是一个普遍难题。父母鼓励要走向学校或者社会的孩子:“不要怕,你要自信地去做。”坊间充斥着各式各样“如何变得自信”的方法、课程、工作坊。人们到处不厌其烦地寻找着变得自信的答案。

一个硬币有两面,自信的另一面是自卑。人们热忱地追求着自信,人们也恐惧排斥着自卑。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常常接到这样的电话或者留言,“老师,我很自卑,怎么办昵?”“老师,我想变得自信,您有什么方法没?”

每次听到这样的问话,看到这样的留言,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不知从何说起。因为自卑心理,尤其是跟性格联系在一起的自卑心理,实在是一个太过复杂的议题。如果宽泛来看,整个心理咨询,都在探索自卑心理,或者帮助人们从自卑心理中走出来。

今天我们来学习《性格与人格类型》的第2章:精神分析取向的性格学说,用精神分析来解释自卑心理的形成。

动力取向

在本章中,个体从出生到5岁时的发育阶段被分为: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和生殖器期。在每个时期,有什么样的事情作用于驱力,会对个体的性格造成影响。

早在1908年,弗洛伊德就在论文中定义了肛欲性格,“他认为我们可以规律地观察这样一些人,在他们身上,结合了整洁有序、吝啬和固执这三个特点,而这些成人的性格特点起源于儿童期克服在肛门活动中获得特殊快感的努力。”

有肛欲性格。相对应地,也有口欲性格。

在口欲期,若婴儿在吸吮、吞咽等活动中获得满足,长大后会是正面的口欲性格,如乐观开朗。若婴儿受到过分限制,比如婴儿想吃奶时母亲因缺奶水而不能满足,或者母亲忙家务要婴儿嚎哭很久还不能满足,这就很可能造成口欲滞留,长大后会有负面的口欲性格,比如依赖。依赖最典型的特点是:当个体遇到挫折时,不能独立去解决问题,倾向于去寻找他人帮助。而个体的年龄和学识本应可以独立解决,却不能独立解决,会很容易造成个体的自卑心理。

婴儿期的喂养活动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在心理咨询的前期——收集资料阶段,咨询师会尽可能地去了解成人来访者婴儿时期的母乳情况。

赖希,美籍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学家,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他认为“个体与外界交往受挫的体验形成了性格结构。”“性格结构的类型取决于体验创伤性受挫的力比多时期。”

比如说,小孩子1岁左右要开始学走路了,有的孩子总是一走就摔倒,然后哇哇地大哭。如果这样的经历过多,超出了孩子的负荷能力,虽然孩子会得到母亲及时的安抚,但是他受挫的体验已然刻画在心。即使长大后,面对外界还是会感到胆怯、害怕,不敢去探索,担心自己无法胜任,这就是自卑心理。

结构取向

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一个自信的人面对现实外界世界的能力,也就是本我的能力是强的。而当一个人的超我,如果通俗地说,也就是道德感过强,会限制一个人自我的发展,导致自我的能力比较弱,不能够很好地应对现实外部世界。

如果个体认同过强的道德观,会以道德高尚者而自居;如果个体是在道德感过强的家庭中长大,内心并不认同,这个道德观更多感觉是来自外在的要求,个体就会形成自卑心理。

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了认同这一概念。

我们常常会不由感叹,这个孩子的个性怎么跟他爸爸一模一样。这个“一模一样”,就是孩子认同了爸爸的表现。假如爸爸是位自卑的人,因为认同的作用,孩子也会拥有自卑的个性。

弗洛姆

大家有读过或者听过《爱的艺术》这本书吗?就是弗洛姆——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写的。弗洛姆认为,“社会经济制度和状况塑造了我们的人格,反过来,我们的人格影响着我们的命运。”

这是很常见的现象:假如一个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很贫穷,或者这个人生长于偏远山区,当他站立在一个经济状况很好的人面前,或者身处大都市时,就很容易觉得自不如人,自卑之心生根发芽迅速长大。

客体关系理论

他们将性格看作是母婴早期关系的作用。

当一个婴儿遇到母亲产后抑郁,母亲照顾自己的情绪都很吃力,根本无力给到婴儿好的照顾,她会对婴儿的需求反应很慢,甚或没有反应。刚刚诞生于世界的婴儿本身就是非常弱小的,这时很容易产生被抛弃的感受,与之相伴的信念是:我不好,我很糟糕。这些信念会深藏于心,在长大后,当遭遇到关系上的挫败时,或者面对关系时,就会表现为自卑心理。

自体心理学

他们认为性格是缺陷的问题。科胡特认为性格问题是由于母亲一方共情失败导致的个体健康自恋发展的失败。与健康自恋相对应的是自大及自卑。

如果一个母亲并没有准确理解他人的能力,这常常发生,不是吗?有句话说:“有一种冷就是妈妈觉得冷。”如果这发生在婴儿时期,婴儿已经感觉很温暖,可是母亲看看天气,担心婴儿冷,就又给本已穿了三件衣服的婴儿又加了一件。不仅仅是衣服,婴儿的任何方面都可能遭遇到母亲的误解,比如婴儿因为尿湿了哭泣,母亲以为婴儿饿了哭泣。母亲总是不能够恰当准确快速地理解并满足到婴儿的需求,总是缺少或者过渡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婴儿的身上。长此以往,婴儿长大后会形成自大(内心自卑)或自卑心理。

我们可以看到,自卑心理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同时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并不是单一的原因所形成的。一个人很可能生于偏远山区,没有得到母亲很好的照顾,父母本身都是自卑的人。。。。。。这是非常常见的,是吧?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这么复杂的问题,如果要想调整过来,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需要相对长期的时间,半年、一年、甚至三到五年,总是需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