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极简史:从100万至14亿发展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商朝:人口破一百万

战国:人口破一千万

汉朝:人口破五千万

隋朝:人口破五千万

唐朝:人口破五千万

北宋:人口破四千六百万

明朝:人口破七千万

清朝康熙61年:人口突破一亿,清朝末期人口达到四亿三千万

1953年:人口六亿一千万

1982年:人口破十亿

2020年:人口破十四亿

100万至1000万,用了1000年,

1000万至1亿,用了2000年,

1亿至10亿,用了160年,

10亿至14亿,用了38年。

东汉末年,随着黄巾起义、诸侯割据,天下再次陷入混战局面,加之桓灵二帝时期的大旱与瘟疫,人口规模再次骤降。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至公元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60%的人口消亡。西晋初期,官方统计的人口约1000万,但这个数字是在籍人口,实际上汉末三国时期,大量人口为躲避战争,选择了隐匿户籍,这些脱离户籍的人口规模可能要比在册的人口规模更大。司马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专门进行改革,制定了“户调式”,从土地和税收政策上吸引人口复籍。

进入4世纪初,西晋人口规模约有3500万,但很快由八王之乱带来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历史上著名的“五胡乱华”就出现在这个时期。其中,前燕慕容氏政权在被苻坚消灭时,攻占的157个郡、1579个县中,获得了不到1000万的人口。要知道这个政权涵盖了今天的华北平原、中原地区、山东地区以及辽西地区,算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1000万中还包含了百万计的鲜卑、羌、羯等少数民族。

而在五胡乱华前,西晋北方约2450万汉人,衣冠南渡说是政府引导人民南迁,其实平原地带的人口迁移根本没那么高的机动性。士族集团占据着有利资源,可以轻易出逃,而普通人民则多留在了北方,所以这次人口骤降主要是汉族。因此在南朝的人口统计中,普遍在几百万左右,这就是西晋政权不顾北方人民的佐证。南北朝的人口规模是随着隋朝的统一而慢慢复苏,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全国总人口突破了4500万,这算是隋朝人口规模的鼎峰。

然而隋炀帝好大喜功,兴建东都洛阳、修建大运河、三征高句丽,这些大型工程和军事活动都对人口消耗过渡。加之引发的隋未叛乱和农民起义,人口再渡骤降,降幅超过50%。根据《通典.食货七》的记载,全国户数由大业五年的890多万户,降至唐高祖武徳年间的200余万户,这里当然也有躲避苛捐杂税和战争募兵的黑户,但如果按照50%的黑户算,唐初的人口规模也不会超过2000万。

而唐朝被看作我国古代最繁荣的朝代,经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治理,以安史之乱发生的公元755年为节点。在此之前,唐朝的人口规模又发展至约9000万,这是我国古代人口规模的又一个巅峰。但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就进入了人口“暴跌”的时期,长达半个多世纪,人口规模都只有2000至3000万左右。这个原因很简单,藩镇割据形成后,地方节度使对人口的控制更加紧密,因为这关系到节度使对财税的截留、对军队的扩充,所以中央朝廷的人口统计水分太大。

安史之乱本身对人口数量的冲击并没有五六千万那么多,这只是代表唐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衰减。到了唐末,这种控制力衰减几乎无需节度使瞒报,唐末藩镇对于财政截留已然明目张胆。此时地方税收分成留州、送史、上贡三部分,留州是指地方政府截留一部分用于行政开支;送使是指地方节度使所截留的部分;上贡才是最终上缴国库的部分。唐末上贡比例不足十分之一的地区多之又多,有些藩镇向唐政府送去一些贡品就算是缴税了。所以隐瞒人口没有什么意义了,这才有了唐文宗、唐武宗时期人口规模的“复苏”现象,在册人口已经恢复到近5000万。

随着黄巢起义的爆发,又拉开了五代十国的乱世序幕,这又是一个人口骤降的长期阶段。从宋太祖陈桥兵变到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全国大部统一之后,在册人口规模大概有3000万。在太宗时起,北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也迎来了人口持续增长的阶段,宋徽宗大观四年境内人口已经超过1亿(含辽、金、夏在我国境内的人口)。

“诸州岁奏户帐,具载其丁口,男夫二十为丁,六十为老。”——《宋史食.货志》

然而两宋之际的战乱又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人口都有增长,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而随着蒙古灭金、西夏,再次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元统一时人口约6000万,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元末同样经历了天灾人祸,黄河数次泛滥导致北方出战粮食危机,且由于南方农民起义占据了粮食产区,控制了南部海岸线,元朝无法向北方运输粮食,所以饥饿与疾病席卷了整个北方地区。南方的起义军形成割据以后,又加速了人口的衰减,到明初统一后,全国的在册人口已不足6000万。这个在册统计是指明朝的户部黄册,而户部黄册只统计民户、匠户,也就是常规的人口,不包括军户、帖户。如果加上明初的军户等特殊籍贯,应该在6500万以上。

到了万历年间,由户部黄册数据统计的,依然在6000万上下,这一点成为近代学者争议较大的地方。众多学者认为,万历时期由于外来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即红薯和玉米,解决了吃的问题,然后就引发了人口的暴涨,甚至认为万历年间的人口规模会超过2亿,我对这个持保守意见,因为农作物从传入到大面积推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清朝的人口暴涨与之相关的可能性才更大。

我们都知道明末的天灾是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很多人将其归为小冰期最寒冷的一次,所以在北方地区,干旱与瘟疫使人口大幅下降。加之农民军的内耗、清军五下长城的掠杀,明末的人口降幅达到40%左右。不少历史学家都认为清军入主北京时,整个南方还有6000万人口,由此也能判定,明末的人口总规模应该是在1亿左右。在清顺治十二年的统计中,全国统一战争仍然在进行,此时的人口约1.4亿,满蒙人口规模并不大,这里主要还是对汉民的统计,这依赖于北方趋于稳定之后的迅速发展。

康熙年间,全国统一战争基本结束,人口规模已经突破2亿,这时候有理由相信,外来农作物的推广已经能够养活更多人。但以上说的都是近代学者的推论,清政府的统计中,几乎能与这个数字差了10倍,这与地方官员征派税收有很大关系,清朝前期,官员在上报人口的时候往往会加以隐瞒,这是贪腐最直接的方式。因为清朝继承了明朝的俸禄制度,官员穷得叮当响,只能想方设法的从府库掏油水。

康熙一朝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进行了税收上的改革——摊丁入亩!口号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个政策促进人口增长的原因就是地方官无需再行瞒报,所以从雍正至乾隆时期,政府统计的人口规模一下从一两千万直接破亿。乾隆帝也很纳闷,这些人是打哪冒出来的?然后就推翻以前的逐级上报的人口普查方式,下令以保甲制度为基础,进行中央朝廷垂直管理的人口彻查,这算是开启了封建社会真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而非“丁口”普查。嘉庆之后,清朝的在籍人口规模几乎都保持在3亿以上,这既是外来作物的功劳,也是人口普查科学化的可靠数据。

而历史上有一个数字比较特殊,即《辛丑条约》中约定的4.5亿赔款,据说是列强让每一位国民赔偿一两,也就是说列强认为1900年,清朝的人口规模在4.5亿,这与清政府统计的数字还是有出入。但关于每个国民赔偿一两的说法并未受到应证,所以也就无需讨论。

综上,历代人口规模的变化,总体上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较大,另外受政府政策影响,脱离户籍成为黑户的现象普遍存在。封建朝廷也会适时的调整政策,吸引人民归籍,清朝的摊丁入亩当然是最成功的一次,它成功改变了古代的人口统计模式,丁口成了过去式。外来高产作物对人口暴涨的影响较大,正所谓民以食为天,解决了吃的问题,人口基数才会稳定中快速增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