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鹃啼血得民间传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2
传说在闽东山区的一个小村庄杜家村里,住着一家三口,母亲和两个儿子。大儿子杜大已经三十多岁且尚未婚配,村里的人都习惯称他为杜大。小儿子杜二年仅十八九岁,他们以贩卖私盐为生,以此维持家里的生计。杜大力气大,一次可以挑三百斤盐,而杜二力气小,一担只能挑一百斤,勉强能够自给自足。
一天,杜大在经过一个街坊时歇下肩膀休息,由于担子过重,盐担滑落,不幸压死了一个小孩。这起人命关天的事件让杜大被官府逮捕,关进了监狱,等待着死刑的判决。杜二一个人继续卖盐,赡养母亲,生活十分艰难。
在探监时,杜大对弟弟杜二说:“再过两天,我就要被执行死刑了。”兄弟俩相拥痛哭。杜二含泪说:“我来替你死。我死了,只是死了我一个,如果你死了,我们家就会失去三个成员。因为我的力气小,挣的钱不足以养活母亲,我们都会饿死。”说着,杜二推开了哥哥,自己走进了牢房。两天后,杜二成了替死鬼。但杜大为了逃避责任,出狱后并没有回家照顾母亲,而是躲了起来。
杜二的灵魂化作了一只杜鹃鸟,四处飞翔并呼唤:“哥哥回来!哥哥回来!”它的叫声凄切,口中不断滴出鲜血。鲜血滴落的地方,长出了红杜鹃。从那以后,每年春天,山上都会开满红杜鹃花,人们都说,这些花儿是杜二的红心和孝心的象征。
杜鹃啼血的传说的原因:在春夏之交,杜鹃鸟会彻夜不停地鸣叫,它那凄凉哀怨的叫声,常激起人们的多种情思。加上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头都是红色的,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因此引出了许多关于“杜鹃啼血”、“啼血深怨”的传说和诗篇。
杜鹃鸟是杜鹃科鸟类的通称,主要包括大杜鹃、三声杜鹃和四声杜鹃。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杜鹃有巢寄生现象。它们是林业益鸟。关于杜鹃的诗词歌赋很多,最典型的典故是望帝化杜鹃的故事。古代诗人常吟咏杜鹃花,例如“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尽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成彦雄);“晔晔复煌煌,花中无比方”、“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白居易)。传说中杜鹃啼血的杜鹃鸟应当就是俗称的布谷鸟,即四声杜鹃。因为仔细观察,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部都是红色的,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
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因此又有杜鹃花的颜色是杜鹃鸟啼血染成之说:“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全唐诗》卷759成彦雄《杜鹃花》句)“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秋瑾)
据李时珍说:“杜鹃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状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啼,夜啼达旦,鸣必向北,至夏尤甚,昼夜不止,其声哀切。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惟食虫蠹,不能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则藏蛰。”宋代的蔡襄诗云:“布谷声中雨满犁,催耕不独野人知。荷锄莫道春耕早,正是披蓑化犊时。”陆游也有诗曰:“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但令春促驾,那为国催耕,红紫花枝尽,青黄麦穗成。从今可无谓,倾耳舜弦声。”诗中催耕的布谷鸟即杜鹃鸟。南宋词人朱希真的“杜鹃叫得春归去,吻边啼血苟犹存。”更是充分地反映了杜鹃为催人“布谷”而啼得口干舌燥,唇裂血出的认真负责的精神。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