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4-08-22
某经济学家提出,我国结婚率自2000年以来经历波动态势,从2000年的6.7‰上升至2013年的9.9‰,然而此后逐年下降,到2020年已降至5.8‰。离婚率呈现相反趋势,自2000年的0.96‰增长至2020年的3.1‰。2013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达到1346.93万对,而到2021年,这一数字减少至763.6万对,呈现连续八年下降趋势。初婚年龄的推迟也是显著现象。经济学家对结婚人数减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增加大城市住宅土地供应,为有子女家庭提供购房补贴,降低生育和教育成本,建立性别平等和支持生育的社会体系,放宽收养和送养条件,以及将法定婚龄降至18岁。这些建议中,“降低法定婚龄”的观点引发了公众的热烈讨论。
网友意见分歧明显,一些网友认为降低法定婚龄无助于提高生育率,而是应关注提高居民收入等实际问题。然而,也有网友支持降低法定婚龄,认为这有助于解决适婚年龄人群的婚姻问题。经济学家在后续文章中强调,降低法定婚龄是国际常态化的做法,中国的法定婚龄相对较高,影响年轻人的婚姻和生育。他认为,超低生育率和年轻人口的迅速减少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政府部门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年轻人结婚生育,同时社会各界应帮助年轻人树立积极的婚恋观,创造有利条件,帮助他们建立家庭。
事实上,我国正面临出生人口减少的问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人口出现自1961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专家指出,出生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育龄人群规模缩小,特别是生育旺盛期的育龄人群大幅减少。同时,宏观环境变化、生育观念转变和生育成本偏高等问题也对生育率产生影响。
为应对生育率下降,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探索育儿补贴制度。例如,深圳市拟对市民发放育儿补贴,济南市提供育儿补贴直至孩子3周岁,云南省对新出生并登记户口的二孩、三孩家庭发放一次性生育补贴和育儿补助,湖南省长沙市给予多孩家庭购房指标倾斜。尽管现金补贴是最直接的方式,但专家表示,其效果短期内可能不明显,因为实际生育成本和所需精力可能远超补贴金额。此外,对于自由职业者和个体户等群体,延长产假等措施的实际效果也有限。尽管如此,专家认为,及时关注并采取措施应对生育率下降是必要的,不必过度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