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是一种内心的定力,在危机中自救之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今日老师所讲即为一种定能生慧之法,往往集中生智就是平时修行的定力的体现。内心有多净,就有多强大的定力。

一个人不开心的真正原因,看完醒悟了

也许在过去很多人心中,人是否开心和金钱物质是否满足有关,只要能够赚足够的钱,那么必然能够开心。

可是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资越来越丰富,但是人却没有因为生活越过越好而变得越来越开心。

一个人是否开心,最重要的因素只是取决于一个人自身。

对于不快乐的人,就算生活有一千个理由让他笑,他也能找到一个理由让自己哭;

而对于快乐的人,就算生活有一千个理由让他哭,他也会找到一个理由让自己笑。

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太多人活得不开心并不是因为生活多么困顿,也不是遭遇有多么不幸,而往往只是因为下面这三个原因。

01

放不下过往

“小时候,假如记性不好,是会挨骂的,然而,当你长大和变老,你才发现,有些人有些事,能够忘记,是幸福的。”

是啊,学会忘记,懂得放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

可是,生活中总有太多人,会一味地沉浸在过去的遗憾中不能自拔,或是因为做过的错事,或是因为错过的人。

而这些放不下的事情,就像是一根刺永远扎在一些人心中,时不时就刺痛人最柔软的角落。

电视剧《知否》中,小公爷在痛失盛明兰之后,一直耿耿于怀。

这份遗憾一直埋藏小公爷内心深处,让原本豁达的他变得不会笑了;也让原本柔和善良的他变得冰冷不通人情。

而所有这些,最终也不过只是折磨了自己,也苦了身边人罢了!

放下真的很难吗?真的就做不到吗?其实并不是,之所以你放不下,不过只是你的执念在作祟。

在你心里总是感觉这是非常大的事情,是过不去的事情。可是事实上,当你真的放下了,你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正如亦舒说的那样:

“等你真的老了,往回看,才知道三十、四十、五十都不算一回事。”

年少时放不下的事情,如今以往事随风;年轻时有心结的人们,如今已不值一提。

所以啊,过去的事情就让他过去吧,当你清空过往,你才能够重新调整心情轻松上路,迈向远方。

想要的东西太多

知乎上有人问,为什么生活越过越好,人却过得一点都不开心?

其中一个匿名网友一句话揭露事情本质:

“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有了好的想要更好的,有了更好的想要最好的。”

很多人有时候就是这样,欲念如野草般疯长

可是,生活却不可能满足你所有的欲望和需求。

总是想要的太多,那么最终只会成为负累,让自己无论得到的再多也永远无法不满足,永远无法开心。

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男人在山上打猎,打了五只兔子,十只山鸡。很多人都羡慕他收获颇丰,可是他却愁眉苦脸,一点也不开心。

有人问他,你收获这么多,为何还不开心,他说道:“本来我还能打一只兔子的,可是最终却让它跑了!”

其实,这就是太多人内心无法摆脱的魔咒,只要有一点不如意,那么就会把所有如意的事情清零。

然而,人生并不是这样的,也不能是这样的。

毕竟人的一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每一件事情,也没有足够时间去容纳每一个欲望,每一个对欲望的急切追逐和对结果的苛求,都会让人迷失方向。

“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人生其实真正所需要的东西并不多,所以啊,不要被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所累,而是要懂得看开一点。

唯有如此,你才能够在这个充满欲念诱惑的世界,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

太拿自己当回事

或许我们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那就是,生活中如果做了很糗的事情,就总感觉别人在打量自己;工作中,犯了一点小错就总以为领导会揪住不放。

因此,你在生活中不敢放纵,工作中战战兢兢,让自己每天都活得焦虑紧张。

但其实,在别人心中,你真的没有这么重要。

曾看过这样一段视频:

一对男女去一个餐厅吃饭,当时女孩因为不小心坐空了凳子,一屁股就蹲在了地上,弄出了很大的声响。

就这样,一时间,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他们饭桌上,女孩脸瞬间也羞得通红,赶紧把头低在男友怀里小声地对男友说:“太丢人了,我们还是离开了。”

而男孩只是拍了拍她的肩膀,让她抬起头,这时候她发现,别人该吃饭的吃饭,该聊天的聊天,没有任何一个人再关注他们。

其实,这就是生活。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真的那么关注你。

生活中你出了糗别人转身就会忘;工作中你出了错,领导说你两句之后也不会再抓住不放。

唯有太把自己当回事的你自己,纠结彷徨,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而已。

非常喜欢杨绛先生的这样一段话:

“我们曾如此渴望生命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生活中,真的没有那么多人盯着你,也没有谁会费尽心力的想要看你笑话。

当你不把自己太当回事,那么你才能够活得轻松,活得舒心。

人这辈子,活着最重要的就是开心。

当你懂得放下过去的遗憾,懂得自知,懂得不太把自己当回事。

那么你自然会少很多负累,你的心情也自然会豁然开朗。

现在世间很流行《心经》《金刚经》《楞严经》等佛门典籍,许多人买来日日诵读,自己读得不知所云,还特别喜欢用其中的偈语来教训别人,简直上了瘾。

读多了就自称法喜充满,体验到了佛法带来的愉悦、清净、安宁。但是转身去菜市场买菜,还是跟小贩斤斤计较,吵得不可开交。

这样的人内心清净了吗?其实还是浊污不堪,并没有改变。佛是修来的,而不是读来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这个道理。

万物万事,只说而不去践行,根本体会不到其中的真义。佛经诵读成瘾,天天读夜夜读,读得再多,不去做善事,那么等同于白读。

依照佛经的方法去修行,去实践,方能深刻感受其中的道理,悟得大道。

无乱放生型

曾经看到一个新闻:有些人不顾严寒,买来活鱼在码头放生,结果鱼刚下水就死了。这些人看似是放生,结果变成了杀生。

生活中许多人喜欢参加放生活动,但却对自然环境是否适合放生根本不了解,也不关心放生的生物能不能活下去,他们是因为珍爱生命而去放生吗?其实都不过做了许多错事,内心难以安宁想要弥补,为了“放生”这个词带来的意义而放生,这种行为就是无乱放生。

这样的放生并没有功德,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抱着对生命的尊重去做这些事。放生前应当要进行考察,了解环境是否适合放生,放生后的生命能否活下去等因素。

而不是为了放生去放生,只有让这个生命存活下去,真正回归大自然,才是真的放生。

安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受。安静,也是让内心走向丰盈富足的途径。它可以让你远离浮躁利诱,在面对名利荣誉时波澜不惊,在面对苦难困顿时泰然处之。

安静,是一种能力。

静能修心,静能生慧,人只要保持安静,才能够做到远离浮躁,始终保持清晰的头脑。我国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他在年轻时就刻意要求在长沙最繁华的闹市读书,由此来培养自己心静如水,不为外界干扰的能力。

遇事时,就算你再怎么的烦躁惊慌,也无济于事。有时候还会让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甚至是走进了死胡同。

曾国藩在前有猛虎,后有毒蛇的战场上,遇到焦虑不安的时候,也会选择静坐,让心完全静下来了才做决策。

能成大事者,几乎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拥有安静的能力,因为静能修心,静更能生慧。

安静,是一种修养。

老话常说“满壶全不响,半壶响叮当。”在生活中,装满水的水壶,怎么摇都不会响,而只有半壶水的时候,稍微一摇晃,就叮叮当当的响。我们发现,人也是一样,越是才华学识高的人,越是成就高的人就越安静。

美国著名发明家莱特兄弟,在发明了飞机并试飞成功后,两人名声大噪,但是他们却视名声如粪土,不参加无意义的聚会,也不接受新闻采访,只是继续默默地工作。

真正有学识有本事的人,都会不显山不露水,他们深藏不露。只有那些才疏学浅的人,才会选择喋喋不休、没完没了的夸夸而谈。

然而,在动物界里,也有属于动物的修养。鹦鹉和老鹰同属于鸟类,鹦鹉喜欢学舌,喜欢呱呱叫,却任凭它怎么飞,也飞不高。而老鹰有一飞冲天的本领,却喜欢沉着而冷静,所以它们很容易的锁定目标猎物,并能快速而准确的捕抓到猎物。

人生匆匆,就如白驹过隙。好好的修养内心的安静,它其实也是一种境界。

现如今的社会,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很多人都过于浮躁,更喜欢追逐名利,以达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忘了自己的初心,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

只有让自己静下来,才能够让自己对待事情有足够的理性。只有让自己静下来,才能够准确的找出解决方案。

唯静方能守己。就正如老子所说的“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人只要少一些贪念,少一些欲望,就能安静,人一安静,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亦舒在《直至海沽石烂》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她说“做人凡事要静,静静的来,静静的去,静静努力,静静收获,切忌喧哗。”

我们身处这个浮躁社会,应该好好的领悟亦舒的这句话。让自己好好的静下来吧!最好戒骄戒躁,既然已经努力了,就好好的静待结果,该来的总会来。

众所周知,佛教讲“苦”,也讲世间皆苦。

也就是说,在佛教的理论中,认为一切众生,正是陷于世间的苦海当中,无法解脱,这种束缚就好比心魔一样,无始无终,无量无边,无论你如何挣扎与努力,都无法解开。

正是有鉴于此,在久远的古印度,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才毅然出家,去寻找心中解脱大道,又经过漫长的苦行,终于在某天的凌晨,才目睹明星而悟道。

他惊讶地发现,一切的苦与心魔,其实皆源自于“放不下”,即对各种欲求的执着,不舍得放下,于是他感叹的说到: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继续住世49年,不断地向一个村庄一个村庄走去,其目的就是向那里的人们讲解这一真相。

而他讲这一真相的核心就是“放下”,即从内心深处的“放下”,因为他知道“放不下”才是最大的心魔,也是最大的束缚。

于是他在《心经》中谈到: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他的意思是说,能够放下一切,才能做到一无所得,而一无所得,那当然就不再有任何牵挂,更没有患得患失的必要,没有患得患失,也就意味着不再继续被各种妄相或妄念所缚。

所谓的修行,就是修行这个层面,才可以做到不再有任何畏惧,并认识人生受苦的真相,实证涅槃。

因此,所谓的修行,修的其实就是“放下”二字。

为什么如此说呢?

我们从《心经》的角度来讲解,一共四个方面,即:

“放不下”才有所挂碍

按照佛教的说法,世间之所以有苦,最大的原因就是欲望太多,而且得不到满足。

而这些归根结底就是由于“放不下”而引起的,因为“放不下”,才会有挂碍,有挂碍而无法实现,才会有“苦”,也就是说,如果一切都可以舍弃或者放下,当然,也就无所谓挂碍了,所谓的“苦”也无从谈起。

因此,“放不下”才是苦的根本,也是人们心魔的所在。

二、“放不下”才有恐怖

这里的“恐怖”二字,并不是指可怕之类的东西,而是指放弃所有之后,面对完全不同于世间的情况而产生的不舍。

因为在佛教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苦”,但是这些苦,对于大数人来说,早已习惯,很多时候,人们甚至会误把苦当成乐,因此,不想离开这种“假乐”,当然,也害怕除了这种“假乐”之外,就再也没有其它“真乐”了。

就好比大德们说弥勒净土有天女存在的道理一样,为了适应人们的需求,不得不有此方便之说,换句话说,如果弥勒净土没有那么好的话,又有谁愿意发心发愿往生呢?

“放不下”才颠倒梦想

在佛教的理论里,世间的一切皆是颠倒,绝非真相的所在,这也正是佛说让修行者断欲断执的真正原因。

而一切众生,正是由于不明白这个道理,才被各种欲望与妄想所缚。

因此,与其说是被缚,倒不如说是“放不下”,也就是说,如果你认清了世间颠倒的真相,然后再放下所有,那么,任何欲望或者妄象又如何再“缚”得了你呢?

“放不下”才无法实证涅槃

佛教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实证涅槃。

而实证涅槃有两个前提,一是认清世间一切皆幻的本质,二是放得下这些虚幻不实的所缚。

也就是说,如果修行者无法认清一切事物皆无自性的本质,那么,他也就不可能摆脱掉这种束缚。

所以,无法实证涅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放不下”。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一切都可以“放得下”,那么,也就无所谓的什么心魔了,因为所谓的心魔,事实上,真正的根源在于对于各种欲望的执着。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一切心魔,皆源自于“放不下”。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强调“静”的作用,告诫大家尽量做一个心静的人。

第5章,老子说:天和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吗?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风量便愈多,生生不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说的话多,人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第15章,老子说: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老子希望大家能够在喧嚣浮躁的社会中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心,这样才能活得更加通透。

第16章,老子又说:“致虚极;守静笃”,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便可从中观察到大道的真理。

第26章,老子更是强调: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综上所述,老子认为,不管是外界如何烦躁,只要我们自己心静了,智慧自然就来了,正所谓是:静能生慧,静能悟道,静能开悟。

其实,不仅是道家,还有道家和佛家,都非常强调一个“静”字。

儒家说:心静极则智慧生,因此儒家提倡每日“静坐”,经常静下来心,反躬自省,才能少犯错误,去恶扬善。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也经常心浮气躁,身上一大顿毛病。他的老师、理学大家唐鉴便送给他一个锦囊,里面装着一个字:“静”。

从此以后,他非常注重个人修养,专门制定了修身12条款,还规定自己每天要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就是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静坐过程中,曾国藩开悟了许多人生智慧,思索出来了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方法,最终也使得自己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

佛家也说 :“静能生慧,慧能生智”,而禅坐、静定更是佛家的代名词。

为什么佛家修炼也如此讲究一个“静”字?

因为人心静了,才能无所牵挂,放下世俗的各种欲望与烦恼,慢慢在“戒定慧”的修行当中领悟大佛法、大智慧。

国学大师南怀瑾用一个“七步法”,教大家如何打坐,如何修炼静定的功夫。

他说:“你看《大学》的方法,也就是打坐的方法。‘知、止、定、静、安、虑、得’,一共七步功夫,七政。所以后来佛学说修禅定,这个禅定的翻译就是‘知止而后能定’来的,所以禅定,也叫作‘静虑’”。

最后,我通过一个小例子来告诉大家“为什么心静了,才能生成更多智慧”。

女友和我讲述了一件事,我马上发现了其中的端倪,一针见血地指出其要害。

女友问我为什么能够如此快速找出问题的症结?

我回答:一方面是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内心总是宁静,所以看问题更加透彻。

有句话叫做: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为什么有些人能够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

就是因为他们时刻头脑清醒、内心宁静,随时能够静能生慧。

其实,老祖宗早就说明了心静对于获取人生智慧的意义。

《庄子·天道》写道: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这番话的大概意思就是:水平静下来尚且清澄明澈,又何况是人的精神!圣明的人心境是多么虚空宁静啊!可以作为天地的明镜,可以作为万物的明镜。

圣人的心里因为有静的境界,所以圣人之心才能被称作为映照天地和万物的镜子。

我们若是能够学习圣人那样静心,把自己的心当作是一面镜子,也可以照出生活中的许多妖魔鬼怪,以及好人坏人、善人恶人。

比如说,当我们内心足够宁静的时候,如果有人跑过来向我们诉说某人多么坏,我们也不会轻易相信,不会随便站队,并深知: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当有人在我们面前夸夸其谈、轻易许诺、动不动就拍胸脯保证的时候,我们也不会轻易相信,因为“轻诺者,信必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心静的人,不会因为甜言蜜语而丧失理性;

心静的人,不会被愤怒冲昏头脑;

心静的人,不会被欲望蒙蔽上眼;

心静的人,不会在浮躁的社会中迷失自我。

就如作家周国平所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很喜欢一句佛家诗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当我们的内心如明镜一样虚静的时候,外物又能把我们怎么样呢?

如果我们能够心静如水,便可真正领悟庄子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继而从周围环境中去领悟大道,悟透许多人生道理,越活越通透,越活越智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