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对待偏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8
  2013年1月,柴静出版纪实作品《看见》,书是她在央视十年的采访记录,一经出版,迅速畅销。越读下去,越有一种感觉,整本书与其说在记录柴静“看见”的故事,不如说记录柴静如何与自己的“成见”、“偏见”搏斗的过程。

  在序言中,柴静如此解释《看见》的主角,说是他们让“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

  成见,是个人立足于他有限的知识、有限的经验、有限的视角以及这个时代特殊的氛围,对事物所形成的固定认识。成见,如果不加克制,很容易变成偏见——一种对事物片面的或错误的,但自以为是正确的认知。

  19岁主持深夜电台节目《夜色温柔》,22岁主持湖南卫视《新青年》,一直走文艺路子的柴静有属于文青的正义感、强烈的道德感,也有刻意维持的得体,不接地气的塑料感,她有温情,也偏激,易于被感动,也易于自我感动。她的成见是同情一切弱者并善于做价值判断,进而习惯性站在“正义”的那一面。

  2009年,柴静去重庆调查土地拍卖。关键人物叫陈坤志,他被指证操纵土地拍卖。有人说:他有枪,指着人的头让人签协议。有人自称被他拘禁过。陈坤志接受了采访,说:“这个事件中没有人是正义的,别打着这个旗号,大家都是为了利益。”

  后来柴静对他提供的信息进行了印证,发现,拍卖中被他劫掠的人,有些最初都是要从中牟利,牟得都是不正常利益,只不过大鱼吃小鱼,最后被吃掉了。采访时,各方人士都写了遗书,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包括陈坤志。他们每个人都声泪俱下。

  柴静说“我原以为,这是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分为被欺凌的弱者和使用暴力的劫掠者”。“原以为”,是成见,也是对成见的怀疑。

“小时候看电影,最爱问好人坏人”。“我以为自己不喜欢这模式,实际上除了这个模式,我也不太会别的。”

  我相信这是柴静真诚的自省,在自省中,成见摇摇欲坠。进而,新闻事件背后的复杂生活,以及逻辑链条,才有可能被探寻,泡沫之下的整个大海,才有可能被和盘托举出来。然后,借助某种路径,成见会逐渐宽广,偏见有可能会消失,形成一种洞见。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