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智课(5):课程的教学计划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6
列子太学幸福人生《教育彩云片片》系列  第054篇

“体智能”课是一个根本性的生命筑基课程,不仅奠定学习的基础,教育的基础,终身的基础,而且奠定社会的基础,一切的基础。因为人生的一切活动都是生命活动,而“体智能”课,就是专门用来养命、固命、扬命、延命、升华生命的。所以,“体智能”课越早实施越好,最好从父母开始向孩子延伸。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先从小学阶段开始实施。

一、教学时间

本课程每个教学周期为一学年,两个学期。每学期3个教学月、12个教学周、72个教学课节。具体教学时间如下:

1、日常课程。每天一节,也可在放学后开设延续课。可以全校统一开设,也可在部分年级或部分班级开设。还可以安排在课外,采取辅导班的形式,由学生自愿参加。

家庭自助班、校外辅导班或周末班,可参照此计划执行,但务必确准活动时间,认真对待,精心准备,严格执行。

日常课程包括三种形式、三个环节,每个环节教学时间15分钟左右,具体实施时可适当调节。

2、实习、体验和演练课程。每周一次,每次两节。每项教学内容,每学期安排一至三次课程。情绪疏导课程,则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开设。

3、家长和老师指导课程。每月一期,每期一个小时左右。

二、教学形式

1、日常课程。每节课分为三个环节,分别采取体操、游戏、才艺等三种形式。三个环节设计为三个阶梯,前一阶段表现不合格者,不得参加后一阶段的学习。其中,游戏包括活动游戏、互动游戏、棋类活动等形式;才艺包括听诵、冥想、创编演、平衡表演、自我展示等形式。

2、实习、体验和演练课程。包括应急演练、应急训练、生活体验、演讲、实习等形式。日常课程不合格者,不得参加实习体验和演练课程。

3、家长和老师指导课程。包括座谈、讲座、分享等形式。

三、教学内容

(一)每天基础课

包括拉筋、脑能呼吸、五项体能、音乐疗愈等内容,在每次课程的第一个教学环节(体操)中完成。其中五项体能包括脏蒸桩、螺旋晃、倒立、双盘、前翻等,每天完成一项,各项均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标准,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且设置为合格、良好、优秀、状元、教练等五个等级。基础课不合格者,不得参加日常课程的其余内容。

(二)每周一至周四日常课

包括以下三个内容(环节):

1、体操。包括爬跑,鸭跳,独立,倒走,倒爬,冰桩,走钢丝,骨盆操,四肢协调操,头臀协调操等。

2、游戏。包括站(木)桩,双盘背诵,金鸡独立回答问题,接力答题,气球飞歌,拍手数数,顶书诵典,有趣模仿,万众一体,僵尸悬空,笑听恶言,盲人与哑巴,击鼓,棋类竞赛,“五官”协同训练等。

3、才艺。包括听诵听钟,看势观物,射箭,童话编演,神话编演,五彩冥想,冥想高我,冥想祖宗,太乙球,太乙拳,平衡木、平衡车、自我展示等。

(三)每周五实习、体验和演练课

先完成基础课内容后进行,包括棋类活动、应急演练、应急训练、野外独立生存训练、养殖实习、动植物链接练习、种植实习、保洁清理五脏垃圾、渡灵、演讲会(对“五雅”人事物的感知)、分享会(对人际间相互包容、接纳、纳异、欣赏、协助的体会)等内容。

(四)情绪疏导课

通过肉体抚慰,情体疗愈,实际体验,思维引领等方式,组成由同学参加的情绪疏导小组,安排在课外时间,以个案的方式,由专业教师组织实施。

四、教学难点

1、主要难点,是基础课中拉筋和五项体能的持续推进。除了常用激励措施之外,一要循序渐进,容易达到,得到新体验。比如脏蒸桩、双盘,按分钟计算成绩,倒立按秒计算成绩,螺旋晃先求动作到位,再求速度,前翻先从翻滚、前摔、下腰开始等。二要个别关注和辅导到位,善用“兴续术”,即点趣、兴趣、觅趣、升趣,调用本能、本性和情感。三要借用场能,严格规则,遵循认真、勇敢和遵守规则三大原则。

2、其次是课堂组织。家长和老师首先要做到坚定不疑,坚持不懈,认真负责,精神饱满,取得实效,方法多样,学会兴趣,形成习惯,带动为主,成为榜样,保障“合格”,非信不教。开课初期,要制订特别激励措施,保障体能训练有效实施,建议由专任老师或由家长相互委托进行。

五、教学评价

1、课程按合格、良好、优秀、状元级、教练级等五个层次进行评价,不分好中差,其中合格按精神品格评定,争取人人达到合格以上。教学过程中实行积分制,每个项目结束后,按1、2、3评定积分,评价标准首先是学习态度,其次是训练精神,最后是技术水平。由学生组成课程评定小组,负责评定工作。经申请增加才艺表演项目,可以提高一个评定格次。

2、课程支持和保障自由意志,可通过点趣、兴趣、鼓励、竞赛等形式,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让孩子在愉悦和期望中学习和训练,拒绝一切负面评价或评述。

3、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示弱,学会像唐僧一样做老师,主要向学生传递对生命极其敬畏和高度负责的强大精神,善于在学生中扶持榜样,带动同学积极参与学习和训练。家长或老师主观做不到者,不得要求孩子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