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积弱能否避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2
(一)改革税制
*** 监察民间土地买卖财政收益 北宋“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兼并。大地主则大量兼并,隐瞒土地,造成登记在国家版籍中的垦田大量减少,由此必然导致国家财政陷于极度困难的境地 地主还拥有大批「黑田」(没有向官府登记的田地),目的是逃避向 *** 纳税,以致使朝廷财政陷入极度困难。 不仅农业有如此严重的矛盾现象,工商业也不例外。商官勾结,在暗中操纵物价以图暴利。农民还是一样任由地主搾取,而朝廷仰仗专卖所得的利益也几乎被商人夺去。 (二)改革政制---推行比较温和式的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制,对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巩固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另方面;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带来消极后果:机构重叠、相互制约,使国家机器运转不灵: 集权中,由于皇帝对臣僚猜忌太深,防范太甚,官员互相牵制,不能专权,也不能专事。 (三)重组军队
精简架构
淘汰冗兵冗官 必须要军人执掌行军事宜
知人善任
专职专责
(当初为扭转五代重武轻文的风气,因此实施优礼士大夫政策,于选拔官吏时,亦大都以文学之士为主,甚至由文人取代军将权力) 宋朝为了防止外患,大量养兵,冗兵冗官的结果,不仅耗费了国家巨量钱财,加重了“积贫”,而且使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大大降低,使军队的战斗力大大下降,加重了“积弱”。军队人数增多,开支加大;养兵众多,不仅军费开支增大,且对辽夏战争一再失利;加上统治阶级的腐败和浪费,使北宋王朝成为积贫、积弱的朝代 (四)应针对国防形势来考虑建设防御工作 北宋是中古时代文化发展最辉煌的时代,然而对外武功却甚不济,差不多每战皆败. (五)改都为洛阳 因为汴京无险可守
故此必须屯重兵
军费支出浩大 (六)必须推行强硬外交政策 北宋统治者对外族采取屈辱退让的政策,年年向外族献纳岁币以求苟安
宋朝在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超越汉唐的情形下,却从开头就受制于较落后民族,它拥有世界前卫的战争机器,却仅足以采取守势,在负担沉重的国防经费之余,还得对辽、西夏和后起的金付出大笔的岁贡,以购买和平。结果,宋代仍创下中华第一次被非汉族整个灭亡的记录
不能 1.「重文轻武」 2.狄青、李钢等名将都先后被不同的君王杀死 3.宋真宗时,宋军杀死辽国大将后,签定条约 4.宋太宗几次北伐兵败 2007-05-01 18:08:28 补充: 5.宋神宗后,王安石死亡,变法被太后斩断。
参考: 宋朝十八帝和自己
北宋积弱是因为宋太宗,实施比太祖更中央集权,以文代武。 定都开封 完全取缔支郡节度使 把地方财政盈余全归中央 军队开始贵多
不贵精etc 北宋避免积弱要太宋不做皇帝
1.废除「重文轻武」: 北宋的基本国策是「重文轻武」,这个政策对宋朝有好有坏,好处乃在于使北宋初期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比较安定,尤其是没有宦官专权、地方割据等祸事。即使帝王中著名者不多兼表现平平,但也无损国家的繁荣安定。而坏处则是令北宋在军事上接连挫败,连同南宋共三百多年,整个宋朝的历史重心,都是战事的挫败和退却。 2.不应与辽朝和约: 澶渊之盟指北宋与辽朝(契丹)之间订立的和约。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深入宋境。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坚持,无奈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宋军大胜。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主和的真宗于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协定宋每年贡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因澶州又名澶渊,遂史称「澶渊之盟」。 3.应该实行变法,如庆历变法,熙宁变法: 庆历变法,为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范仲淹等人上呈《答手诏条陈十事》,进行改革。一年四个月后,庆历变法失败,范仲淹贬到邓州、杭州、青州。 熙宁变法,又名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由于具体实行中出现一些问题以及没有处理好与反对派之间的关系,最后同反对派之间放反反复覆地争斗,基本上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4.避免新旧党争的发生: 新旧党争是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变法,围绕在新政的执行上,引发的一场党争。新党支持新政,旧党反对新政。新政虽切中时弊,然朝中守旧大臣极力反对,其中不乏有影响力的人物,如韩琦、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王安石唯有引用吕惠卿、曾布、章惇及韩绛等新人。新旧党争前后凡五十余年,对北宋的政治和积弱产生颇大影响,由于新、旧两党更迭执政,王安石曾两度退职,新政时行时废,臣民无所适从。
参考: my own knowledge
1.当宋真宗亲征的时候   不跟辽莶下和约 2.不把没业游民列入   军队 3.不用文人掌兵 4.不彩用更戍法 减少以上支出,用以农业生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