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力也是创造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5
许多人认为执行力依靠机械重复,会丧失个性,不会产生个人创造,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

先引用一个例子:学校布置一个任务,让班主任统计本班学生选修课选课名单。这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任务,但执行情况区别很大。最普遍的一种,是按照班主任手中已有的学生名单为序,挨个填写学生的选课情况;其次,部分班主任对选修同一门课的学生分下类,但依然是表格式,一个学生名单一个单元格;最少的一种,是不仅分了类,而且还把选修同一门课的学生放在同一个单元格中,或直接使用文档归类。三种处理方法都完成了任务,也体现出了执行力,但明显地,高下立判。后两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创造力,尤其是第三种。学校事先没有制订统一的表格模板,或由于领导者的疏漏,或是领导者有意识地在考验大家的执行力。但不管如何,不同的教师,很自然地体现出了各自的执行力与创造力。优秀与否,一目了然。

好几年前,我追随新教育研究中心团队,并在干国祥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小学数学课程开发。一开始,干老师就提出了“数学再创造”的教育理念,并作为数学课程开发的核心理念,形象地对此解释为“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思考”。当时听了后,我头脑里立即产生排斥的念头。一是压根不懂什么叫“数学再创造”;二是受自身长期接受传统的基础教育有关,对数学基础特别看重;三是那里学生的基础特别差,认为理所当然地应该先抓基础。

在我表明想法后,干老师指出:“何为基础?没有学生的思考,你所谓的基础都是白搭。”

辩论是辩论不过他的,权利又比我大,在那种情况下,除了妥协,只有去执行。不过,我使了一点小聪明。我一方面,暗暗地狠抓学生的基础,比如计算呀、解决问题呀,等等。另一方面,在我认为可以实施“数学再发明”的领域或课题,我就尝试着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去思考。后来,通过网络搜索,找出了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写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虽然相当一部分内容看不明白,但一番囫囵吞枣后,总算对“数学再创造”有了一个基本的头绪。四五年之后,我一直抵触的“数学再创造”却成了指导我的数学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植入了自己的骨髓。

和干老师的第一次认知冲突是在这样一种温和的状态下解决的。没多久,他又提出了“超越现行数学教材”的要求,指出开发数学课程,不是按照教材结构去备课,而是要设计出一个全新的结构。我一听不可思议,根本没想到连教材都可以重新来过。

我“虚心”地请教干老师:“怎么去超越教材?”

“你把手头的数学课本扔掉,就是超越教材。”很简练干脆的一句话,有点让人脑洞大开,可也让人心惊胆战,哪能说扔就扔啊。

“现行的数学教材编得那么好,我设计出来的内容能够更好吗?”我此刻说出了内心的真实困惑。

“他们(指教材编写者)的水平不怎么样,你大胆去开拓。”我那时真天真地以为,教材编写者没什么水平。后来才知道,干老师说这番话的目的中,很大的原因是给我解压松绑,让我敢于放开手脚。事实上,自己那时开发的所谓数学课程,不过是一堆文字垃圾而已。但自那时起,“扔掉数学教材”的理念,逐渐融入我的数学教育灵魂之中。

 最后,第三次革命到来。

 “小院,要去超越数学课程标准”,有一次在车上,干老师再次出语惊人。

“数学课程标准不是指导我们数学老师展开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吗?相当于数学教育的宪法,能够去改变吗?还能够超越吗?”我的反应很是激烈。

“数学课程标准不过是全国所有学生都应达到的一个底线标准,就如宪法也不过是全国人民需遵守的一道底线。我们要做的教育,肯定不是底线教育,而是卓越的教育。所谓卓越,即他人无法复制。因此,我们的教育,肯定要远远超越课程标准。”那一次,难得干老师讲这么多话,在非学术研讨氛围中。

虽然无法驳斥他的观点,虽然内心的想法没有立即道出——完成数学课程标准尚不容易,又怎么去完成超越,而且要远远超越。嘀咕归嘀咕,但没有说出口。

在一次和魏智渊老师闲聊的时候,我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和盘托出,希望取得他的同仇敌忾。结果,自然又是一番被洗脑。“和干干共事这么多年,我发现一个规律,他的很多观点太具有前瞻性,一时无法让人接受。但最后的事实会告诉你,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我后来的经历,再次证实了魏老师超强的判断力。

听了魏老师的这番话,内心的抵触情绪少了一些。遗憾的是,由于那时自己的视野和能力有限,真正折腾出来的东西不多。唯一让人欣慰的是,自己一直在朝那个方向努力,哪怕自己内心存在着抵触情绪。

如今,自己在对“数学再创造”的理解与实践上,对打破数学教材、超越数学课程上,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尝试,同时在思想上完全认同了,这是算上自己的一大进步吧。

真正的执行力,不是体现在你认可的项目上。而是体现在:在你不赞同甚至反对的情形下,你还能全力以赴,并确保项目的成功。 

执行了,成功了,最后必然会产生个人的创造。

多年后,我在想,假如一直在场,如今又是什么样呢?可惜,人生的旅程是单线头,不可能回放,也难以预设。

国庆长假返校的列车上,思绪纷扰,匆匆写就,以此怀念那段难得的时光并开启之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