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一统六国的创业史中,这四个合作伙伴居功至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4

古代王朝,无论选择哪条路,都是一部创业史抑或说是一部守业史。创业史中除了艰辛的奋斗,还有一个合作伙伴的问题不容忽视。好的一个合作伙伴,能让双方共赢,而不合格的合作伙伴,往往是拖垮一个王朝的蛀虫。以史为鉴,大秦帝国就是一个很好的历史例证。

人世浮沉,有赖天数,成事在天,但谋事在人。鬼谷门徒,张仪和庞涓出山前就参与过一场关于天下大势的论证。庞涓认为胶着的战国状态,处在中间的魏国能脱颖而出,上可威慑赵韩,下可蚕食楚国,西可吞并秦国,东可阻却齐国,是最有条件一统六国的国家;而孙膑则认为处在处在西垂的秦国和处在东边沿海的齐国最有可能一统六国,结束纷争。四战之地的魏国则树敌于众,难免长存。

然而,天数即先天条件,站在庞涓和孙膑的角度来评说,没有孰是孰非。决定一个王朝的命运的,先天条件固然重要,但庙堂和庙堂的合作伙伴却是更重要。先天条件再好,也要看人来经营,历史上把一手好牌打烂的太多了,把一手烂牌打好的也是大有人在。五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想要走得快,庙堂独自行走,想要走得远,一群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不可或缺。

而秦国统一六国的创业路上,此四个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居功至伟。

一:商鞅

秦国,秦孝公接位而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当时的秦国,经济上越打越穷,国土上越打越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上至庙堂,下至平民百姓都对未来一片迷茫。雄才大略的秦孝公并没有失去信念,他痛下决心革新秦国面貌,颁布《求贤令》以寻求志同道合的的合作伙伴。一大批寒门士子源源不断的从六国踏上了秦国的路途,在这创业的路途中,秦孝公遇到了卫鞅。促膝长谈后,商鞅发自肺腑说道:“公如青山,我如松柏。”

君臣携手,变法以强秦国。经过20余年的变法革新,秦国一扫颓废,民众信心高涨,军队磨刀霍霍。然而,此时又有一个新问题暴露于秦国视野,东出迟迟打不开局面。新任的秦惠文王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和亲魏国、龙门相王、强占河西等,但都是杯水车薪。东出,路在何方?秦国又走到十字路口。当时的天下,没有一国有灭亡别国的实力,没有一国敢有灭亡别国的想法,就算灭亡了别国,打破了胶着的平衡,必然受到列国的恐慌,联军群起而攻之,风险不可谓不大。

二:张仪

而当时的肥沃土地,却被列国占得七七八八,想要继续发展,就得打破平衡,从别国获取土地和人口。身怀一统六国信念的秦惠文王,一时陷入两难境地。创业不容易,兢兢业业,固守本国国土,固然能对得起列祖列宗,但面对如此竞争激烈犬牙交错的列国,抓不住先机,本身就是对秦国的未来不负责任,让未来处于被动。

这时候,志同道合的张仪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弃楚而踏上了秦国的路途。在秦惠文王面前提出了东出不唯秦剑,还需“横强”,吞五寸,退两寸的蚕食方略。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不期而遇的张仪得到了秦惠文王的果断任用,延续了秦孝公与商鞅的“君臣携手,共创未来”。在秦惠文王大力的手腕下和张仪一系列的改革下,秦国国势日盛,纵横六国,如日中天。东出已没有国家可挡,哪怕六国合纵也给秦国各个击破,以至于狼狈而逃。

三:范睢和李斯

秦惠文王这一代的使命,看似完成了,可惜天妒英才,秦惠文王于公元前311年病逝。继任的秦武王年轻气盛,仗着秦国力,势沉不住气,东出周天子都城洛邑迁鼎,意在以一敌六,代替周天子号令诸侯,后因举鼎不幸而亡。秦国群龙无首,暂时处于宫廷动荡时期,无暇他顾。往后几十年里,都是处于外戚专权时期。秦昭襄王虽然王权旁落,但始终相信自己,坚持秦孝公,秦惠文王东出拓土强国的信念。直至范睢投奔秦国,帮助秦昭襄王废太后,逐四贵,巩固王权,又细化张仪“横强”政策,提出远交近攻,削弱六国,真正开启征服六国的方略。长平之战使用离间计离间赵将廉颇和赵王,使得赵国把廉颇换将成平庸的赵括,替秦国扫平最强硬绊脚石——赵国,自此秦国一统天下只是时间问题。

到了秦始皇时期,秦王一统六国信念灼灼然,成了他心里的一块心病。李斯入秦辅佐秦王以来,凭借卓越的政治才干和深远的眼光,派人带着金银财宝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并制定灭亡六国的顺序方针,劝秦王取消逐客令,对六国人才,物尽其用等一系列措施下顺利辅佐秦王一统六国,至此自秦孝公以来,统一六国的夙愿达成。

此四人对秦一统六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代代君臣联手也启迪了我们: 创业艰难,需要几代人前赴后继地坚持和传递。 秦孝公从接手一个烂摊子发展到秦皇嬴政一统六国,告诉我们 先天条件并不能决定一切,决定一切的是事在人为、是一股强烈的奋斗信念——相信自己。

屠格涅夫曾说:“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创业的路上,你得先相信自己,才会像秦国一样,才有了后来的商鞅、张仪、范睢和李斯等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一同共创大业。才有了后来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本文由镜中史原创首发于今日头条,请各位尊重他人劳动果实,盗版必究】

秦王(25)秦国(75)六国(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