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换一种表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20
在广袤的地球上,沙漠、高山、沟壑、沼泽、荒原等各种复杂的环境曾严重阻碍着人类的交流。然而,即便天险重重,人类探索与交流的脚步从未停止。即使在只能靠步行的时代,人类依然能跨越千山万水创造奇迹。一条古老的商道逐渐形成,公元前138年,一个不同郎官从长安启程,踏上出使西域的征途。然而他并不知道,此次出使将担负更为重大的使命,他所开启的道路将连通东方与西方。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一支三十二万精兵组成的大军,奔赴大同城东5公里处的白登山。此时,刘邦已完胜最强大的对手项羽,他的军队也身经百战成为威武之师。然而,强悍的匈奴仍对新兴的汉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匈奴,是一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拥有强大的骑兵队伍,依仗着时速可达60公里的骏马,匈奴骑兵经常南下侵扰。刘邦决心倾举国之力彻底打败匈奴,不料,就在白登山四十万匈奴铁骑突然间将汉军团团围住,一困就是七天七夜。白登山之战使汉王朝完全处在了劣势,不得不采取和亲等怀柔政策来维护与匈奴的关系。
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王朝逐步进入鼎盛时期,胸怀大略的汉武帝不再甘于对匈奴低声下气,北击匈奴开疆拓土一雪前耻,成为汉武帝最大的心愿。为了提高胜算,西汉朝廷在积极备战的同时,也在外交方面多方谋划,一位匈奴的降人告诉汉武帝,在匈奴的西边有一个游牧民族叫大月氏,大月氏被匈奴打败后被迫一再西迁,只因没有强援无法报仇。这个消息令汉武帝非常振奋,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当即产生,他要派出一个高规格的使团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以夹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一支一百多人组成的庞大使团从长安启程,踏上了西行之旅。为首者,本是侍卫皇宫的一个普通郎官,然而他的内心充满了对荣誉的向往,有着强烈的探险精神,他喜欢开拓未知的领域,不甘心碌碌一生,他就是张骞。当汉武帝招募出使西域的使者时,几乎无人敢应募,张骞欣然而出,担负起出使西域联系大月氏国的重要使命。然而,对于大月氏国的具体情况,甚至它所处的确切地址,张骞等人几乎一概不知,西域的一切也只在传说中,包括巍峨的昆仑山和神秘的西王母。
西域,是见诸中国古代史籍的一个地理概念,指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天山南北地区。汉朝初年,匈奴征服了天山南北三十多个小国,完全切断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在中国先民的地理观念中,昆仑山位于西北,是陆地上最高的山,也是黄河的源头。据说,西周的周穆王曾经乘着八骏神车西征到达昆仑之丘,与西王母酬唱游玩尽欢而返。昆仑山,实际上是今天新疆哈密北部的天山,巍峨的天山遮住了先民的视野。在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对于天山以西以北的世界,人们知之甚少,对于张骞出使的西域,除了美丽的传说,更多的是可怕的传言飞沙走石渺无人烟。然而,更大更现实的困难还是匈奴的阻隔,要想前往西域,首先必须途径匈奴统治的广大地区,这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障碍。
果然不出所料,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从陇西郡出境不久即被匈奴拦截,为了使张骞屈服匈奴人采取了威逼利诱的手段,张骞始终不为所动。匈奴首领又将张骞等人流放在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的西北寒地,让他们自生自灭。在极艰难的情况下,擅长骑射的甘父以射猎鸟兽帮助张骞度过困境。甘父,本是匈奴人,在汉地时是唐邑侯的一名家奴,他与张骞一样有着非同寻常的开拓精神。为了将张骞留下,匈奴首领单于特地给他娶妻。然而,张骞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张骞被匈奴扣留达十三年之久,却也熟悉了西部的生活、语言、风俗和地形。公元前129年,张骞终于等到了出逃的机会,在匈奴人放松监视的时候,张骞和甘父等人最终成功逃出匈奴,向西寻找大月氏。这是又一段极其艰险的历程,他们不得不经过茫茫的大戈壁,在呼啸而至的狂风冷冻交加中,随行者又有人被夺去了性命。他们还需翻越欺负不断的葱岭,所经之处一连数天荒无人烟。大月氏究竟在何处,经过数十天的艰难跋涉,张骞还是没有找到,他要出使的目的地,好在他到达了位于中亚费尔干那盆地的大宛。
大宛的国王早就听说过,汉朝非常富强,但一直无缘交往,所以对张骞非常欢迎。张骞说明出使的意图,请大宛国王将他们送达大月氏,大宛国王答应了张骞的请求,派了向导和翻译带领张骞等人,经康居属地辗转来到阿姆河北岸的大月氏。不料,被迫以伊犁河、楚河流域西迁的月氏人已经在原大夏国土上建立了新的家园,那里的自然条件比原居地更好,他们安于现状,不愿意再向匈奴寻仇。张骞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对方仍含糊应答,张骞只好返回。劫难重重,归国途中张骞再次被匈奴扣留,一年多后,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带着妻儿和甘父逃回汉朝,回到魂牵梦绕的长安。第一次出使西域至此结束,人们不难发现此行的艰险和残酷,出发时庞大的使团此时只剩下两人,更令人感到难受的是出使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付出如此巨大而惨重的代价,当张骞两手空空见到汉武帝时,已是人面全非,十年世事哽咽难言。然而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果真没有收获吗?对于西汉朝廷而言,张骞带回了极其重要的信息,他详细汇报了亲临四国、传闻的六国的情况,使年轻的汉武帝兴奋而神往。西域,从此由虚幻的想象,变成真实的存在,这是东西方世界得以沟通的基础。张骞介绍,大宛有好马,马出的汗像血一样,是天马的后代,大宛的宝马令汉武帝血液贲张。
公元前116年,汉武帝派张骞再度持节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已不像第一次那么凶险了。经过一系列战争,汉朝大败匈奴,匈奴被迫远徙,出使路途变得非常畅通。此时,张骞已年近五十,身体也因饱经沧桑而变得衰老,然而他仍是出使西域的不二人选,巨大的使命感依然充斥着张骞的心胸。在他看来,貌似险恶的西域实则是他的宝地,是能够成就他人生价值和巨大荣誉的所在,他愿意为出使西域洒尽他的热血。使团队伍更为庞大,出使人数达300人。带着汉朝廷的热望,每人备马两匹,携带上万头牛羊和价值为数千万的金币丝绸等贵重物品,他们的目的地是位于伊犁河、楚河流域的乌孙国。
乌孙是西域的大国,也是匈奴的重要属国,张骞此行的目的是说服乌孙弃匈奴亲汉。张骞此次出行非常顺利,毫发无损的来到了乌孙王庭所在地,赤谷城。庞大的使团,贵重的礼物,衣饰鲜明而彬彬有礼的使臣,这一切让乌孙君臣对遥远的大汉帝国心生敬畏。乌孙王热情地招待了张骞一行,表示愿意与汉朝交往,但是不愿意与匈奴为敌,婉拒了汉朝来使的政治诉求。他派遣使者跟随汉使回到长安表达答谢之情。
汉武帝,又先后把两位汉宗室公主嫁给乌孙王,实行和亲政策,终于使乌孙从亲匈奴转为亲汉。公元前71年,汉军五路讨伐匈奴,乌孙出兵助汉立下大功。乌孙成为汉朝在西域的可靠盟友,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持续了百年之久。除了出使乌孙国之外,张骞派遣副使分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进行访问,宣扬汉朝的威德,表达交往的意愿。完成第二次出使的任务,张骞返回长安一年后就病逝了。这一年是公元前114年,张骞的一生仿佛就是为了完成出使西域的重任,这一伟绩足以让他名垂千古。司马迁在《史记》中用凿空一词,形象的描述了张骞开通西域的壮举。张骞的精神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无形财富,他的卓识远见坚定信念,他的不畏艰险用于开拓,他用一个人有限的热血洒成一条沟通东西方的无价之路。这条丝绸之路走过平原草地,跨越高山峻岭,穿过沟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