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 第十名现象、巴纳姆效应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4
(1)起因

1989年,中国大陆杭州市天长小学老师周武受邀参加一次毕业学生的聚会。当时他暗自吃惊:那些已经担任副教授、经理的学生,在学校时的成绩并不十分出色。相反的,当年那些成绩突出的好学生,成就却平平。

这个现象引发周武的好奇,他开始追踪毕业班学生,经过十年、针对151位学生的追踪调查,周武发现,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种动态变化中,小学的好学生随着年级升高,出现成绩名次后移的现象:小学时主科成绩在班级前五名,进入中学后名次后移的,占43%;相反地,小学时排在七到十五名的学生,在进入国中、高中后,名次往前移的比率竟占81.2%。

(2)原因

一 是只为追求第一名、第二名的人,知识面狭窄,因为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课本学习上面,考得出很好的成绩,很少看其他的书,而“第十名效应”的人,功课学得也不错。但是他花了很多的时间看了很多其他的书,知识面很丰富,也就是他受到了人文教育。

二 是追求第一名、第二名的人没有个性。他为了追求好成绩,花去了所有的时间,什么活动都不参加,本来有的一些专特长也不敢去发挥了,不敢花时间了。而“第十名效应”的人,文艺活动也参加,体育活动也参加,社会活动也参加,能力很强,他到了工作岗位上就能发挥作用。

三 是追求第一、二名的人,身体不够健康,他们很少参加体育运动,将来工作后,体弱多病,胜任不了繁重的工作;而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平时就爱运动,参加各种活动多,身体好,头脑也灵活,工作后能承担繁重、复杂的任务。

四 是追求第一、二名的人心理不健康,名利思想严重,经不起挫折、失败。一个人走上社会后,不可能每天都阳光灿烂,总要遇到暴风雨,如果没有抗挫折能力就难以适应,更难以成功和成才。

(3)结论与影响

第十名左右的小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让他们未来在事业上崭露头角,出人头地。这里所指的第十名,并非刚刚好第十名的学生,而是指成绩中庸的学生。根据周武解释,这个群体的共同特征是:他们受老师和父母的关注不那么多,学习的自主性更强、兴趣更广泛。至于名列前茅的学生因为得到父母、师长过分关注,过分强化学科成绩,反而扼抑了潜能和学习自主性。

这种现象说明了一个观点: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取决于学习成绩的高低。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来解释:他把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包括:创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实践性能力。成功智力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的。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使孩子在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协调、平衡。要发展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

(4)争议

周武的调查,在周延度上仍有争议处。专门研究青少年行为的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吴齐殷认为,毕竟孩子的发展是不断地变化,严谨的方法必须是针对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历程做纪录,而不是取几个时间点的学业成绩做比较,这过于随机。

(1)定义

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2)原因

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 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 在我们的头脑中,“自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所有关于“我”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我们的车牌号码、手机铃声、电脑桌面、卧室的墙纸自己都会精心设计,为的就是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比如那些星座性格,你觉得很准,其实不过是刻意去给自己找符合星座特点的证据,从而忽略了其他的方面而已,其实换个星座,你会发现其他星座的特点也会有你的影子……反正我是对星座神马的不感冒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