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5
问题一:什么是因明学 因明学佛教是一门独特的学术,它的哲学观是与一切世间哲学观不共的。一种哲学思想是所诠,而能诠则是语言思维方法。因明学是佛教用来诠解哲学思想的形式方法,故而它在佛教中占有一定地位,特别是在藏传佛教中,因明学是义学一门重要科目和论辩方式。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西方的哲学、逻辑学也广泛地影响到中土的社会意识形态,大有西方中心论之趋势。人们笃信科学、逻辑,对东方传统文化讳莫如深,一些善意的东方文化同情者,常常暧昧地把东方文化比附西方文化,以求共鸣,从而确立东方文化之存在价值。我认为这是“跪着”造反。无庸讳言,我是一个东方文化主义者,我认为东方文化自有东方文化的价值,东方文化是无法用西方文化取代的。基于这种信念我来谈一谈对因明学的一点看法,以作“因明与内明”的导言。一、因明学不是逻辑学。因明学是佛学的论辩术,论辩就要论及论题的真实性及其原因,所以因明是关于理由的智慧学术。因明学是论辩术,所以它的主要方法就是立论、论证,它是内容求真之学。它与逻辑学不同,西方逻辑学中的亚氏逻辑是形式逻辑,它不干涉思想内容,是纯形式化的演绎,它是对论式形式结构和规则的研究。虽然两者都涉及思维语言的理则,但是两者学术的取向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明学涉及的内容近于西方哲学的辩证法(辩证法之古义就是论辩艺术)。二、因明学中有逻辑思想。所谓逻辑者,就是理性规则。一切以理性为出发点的学问,都要合乎理性逻辑,因而可以说一切学问都是实用逻辑学、具体逻辑学。因明学是具体的论辩学问,所以它自然含有理性逻辑内容。但是,由于因明的根源在于内明,内明有超理性的体认观念,所以因明又不全是理性逻辑的实际运用。形式逻辑是形式、是抽象,它不涉及内容,一旦涉及内容,那么它就不是形式逻辑,而是具体的内容科学了。因明是内容的因明,它有逻辑思想,但这不意味着因明与形式逻辑有什么同一性,倘若言其同,那不过是逻辑学与因明学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都要恪守一定的法则而已。这如同语法一样,不同的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不同,但在语言思维上要遵守共同的语法规则。虽然都是一种语法规则,但不意味着是相同的学科。因明与形式逻辑亦然三、因明的主旨在求真。《因明正理门论》开宗即云“为欲简持能立能破义中真实,故造斯论”。形式逻辑只关心立破论式的规则通不通、合理不合理而已,它的论式与论旨是两回事,因此它不涉及论旨之真实。因明学是求证论旨真实为主旨的,至于论式之理则则是附带的。佛教认为名能诠义,佛法的真实之理是可以运用因明方法来显现。如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就是运用因明量式来论证唯识真理的,一部《成唯识论》的内容陈述结构就是因明量式结构。因明中的主旨是哲学观念,因而必有立场根据。而西方形式逻辑则无哲学观念,只是思维理性经验的抽象总结而已。内明在于证真,因明在于论真,一知一行本应合一。芝童小筑四、从正理到因明。现在一些治因明学的人,普遍认为佛教的因明学是从正理学发展而来的,这只说对了一半,并不完全正确。这就象佛学是从婆罗门教发展而来的一样,这是一场革命性超越。因明扬弃了正理学中的谬执,就如同佛教否定了婆罗门教的神学观念一样,已成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两者本质是截然不同的。倘若说有联系,那不过是文化相续相关之联系,而并非是内涵上有一致性。《因明大疏》云:“因明论者,源唯佛说,文广义散,备在众经”,又云“求因明者,为破邪论,安立正道”。这个论断是历史的实际情况,反映了因明的本质。其实佛立四谛,就是因明论式的宗因并举:苦者逼迫之果,一切皆苦,可为宗题,苦由集生,集为招集有漏业,有漏业故可为因。由果推因是因明的论式特质。其实正为佛说。这也正是......>>

问题二:因明学的“宗因喻”是什么意思 自己所欲证成者为宗,引证现实所见事物为喻,提出正确理由使敌论者承认我所立宗为因。

问题三:佛教因明中的造本论是什么意思? 呵呵,又是断句的错误。
以造本论。譬如:世亲论师则造本论……
造就是本有创造之意,在此指著书立说。也就是著。
本论,就是你当下在看的这个论典,合起来就是著作这本论典。
如《因明入正理论》是商羯罗主造,一卷,玄奘译。
而我们就可以说商羯罗主造本论,玄奘大师翻译,乃至窥基大师注释《因明入正理论疏》
这个本论就是你现在看的这个论典,而且在论典的注释中常有:本论之思想如何如何,本论之发挥怎样怎样……
可叹现代人文言文差的这个地步,顺便一说,因明学就是佛教逻辑学,是非常难自己看懂的
建议可以看成观法师的《因明入正理论义贯》书籍和《《因明入正理义贯》讲解视频。
否则绝对看不懂的

问题四:佛教的因明学说是什么样的? 楼主,你好
以下选自专业回答:
因明学是佛教用来诠解哲学思想的形式方法,特别是在藏传佛教中,是义学一门重要科目和论辩方式。因明初为佛家论义之方便法。其用于与其他各派、甚至是大小乘之间的辩论。因明这一词语首先出现在无著所著的《瑜伽师地论》中。
因明是古代印度佛家五明之一。五名所指如玄奘法师所云:“一声明,释古训字,诠目疏别。二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禁咒闲邪,药名针艾。四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伪。五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1][1]。此五明有层次之别。因明初为佛家论义之方便法。其用于与其他各派、甚至是大小乘之间的辩论。在佛家因明产生之前,古代印度已有的学问一般称之为正理。正理思想首先由小乘开始研究。佛家有关因明的第一部著作是由法救著的《论义门论》,此书已失传,据说与龙树菩萨的《方便心论》相似。此后到弥勒、无著的大乘时代他们觉得正理思想可以采用,因而改造为佛家之因明。因明这一词语就首先出现在无著所著的《瑜伽师地论》中。在无著之后,世亲又继续发展因明,并著有《论轨》和《论式》两书。因明发展至此,虽直承正理,但与佛家根本教义相融合,他们已经开始将因明与内明相辅发展。这是弥勒、无著及世亲共同努力的结果。

问题五:什么是因明学 因明学是佛教用来诠解哲学思想的形式方法,特别是在藏传佛教中,是义学一门重要科目和论辩方式。因明初为佛家论义之方便法。其用于与其他各派、甚至是大小乘之间的辩论。因明这一词语首先出现在无著所著的《瑜伽师地论》中。
baike.baidu/view/1008537?fr=aladdin
继陈那之后法称是佛家量论因明学的最得力贡献者,法称所著的量论因明学的著作有七部,即“因明七论”,分别为:《释量论》、《定量论》、《正理滴论》、《因滴论》、《关系论》、《悟他论》、《净理论》。
因明是古印度的逻辑学说,“因”是指推理的根据、理由,“明”是知识、智慧,所以因明是通过宗、因、喻等所组成的论式,进行推理、证明的学问。学派纷争的年代,为了证明本派学说的正确,指明对方学说的错误,辩论的方法成为至关重要的工具,在长期辩论中,逐渐形成了推理形式。最早起源于古印度正统婆罗门哲学派别关于祭祀的辩论,其中正理派深入研究了逻辑问题,以五支作法为中心,初步归纳出正确推理的基本规则和错误推理的原因、类型。

问题六:学佛: 因明的"反体"是什么意思? 请用萨迦班智达的观点来说. 庄春江《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
自西元前六世纪,许多沙门团兴起后,印度传统的婆罗门教,就被迫发展辩论术,来与这些新兴思想作论辩与抗衡。西元一世纪以后,这种论辩学风遂渐风行。本来,依龙树菩萨在《回诤论》与《广破经》中的观点,是不能同意经由论辩,就能证知真理而得到解脱的。但佛教处在那样习于论辩的环境下,却也不得不采取这种论辩法,以应对来自他宗他派的辩难,作为保护佛教的方便。在《瑜伽师地论》中,「闻所成地」的内容,就包含了包括因明学在内的「五明处」(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作为三乘学者的必修科目。而因明学,在早期瑜伽学中,就是指辩论术。
对传统的因明学作革新,而有大成就的,是世亲菩萨的弟子陈那。陈那的因明学,主张立「现量」与「比量」二种量,以及立「宗」、「因」、「喻」三支,简化了旧有的三量(加圣教量)与五支(加合、结)。「现量」,是指经由自己亲身体验所证知的。「比量」,是指经由自己的推理,所获得的正确知识(自比量)。若是以自己的证知,为了使他人了解而立量,则称为「他比量」。在「他比量」中,则以宗(就是结论,指自己的见解)、因(所持的理由)、喻(举出实例)等三支,类似西方逻辑的三段论法,来作为说服他人的模式。
「量」,是认识论。「因明」,是逻辑辩论学,本来都只是世间的学问。但在瑜伽大乘中发达起来,对佛教的影响很大,往后的中观派,深受其影响。尤其是「随瑜伽行中观派」,就采用了这样的辩论术。「随瑜伽行中观派」在西元八世纪,进入 *** 发展。今日的 *** 佛教,都还留有这种论辩的学风。

问题七:因明是佛教的吗 佛教逻辑学即是所谓「因明学」 古印度人与古希腊人一样,在作学术论辩或论证时,都依循一套论证的「游戏规则」(或法则),作为一切论证的工具(因此亚里斯多德的逻辑论着称为「工具论」);而这一套法则,希腊人称之为「逻辑」,印度人则称之为「因明」。 「因明」:即今所谓「逻辑」( logic ),哲学上旧译为理则学或论理学。「理则」,即探讨道理的论说之规则,或论证道理的轨则。这是西洋人,自古希腊即有的一套作学术、或学术研讨所共遵循的规则。印度人也有一套类似的学问,称为因明学:举凡舌说、辩论道理或着游,都必须依循这一套规则,所以因明也可以说是研讨学术、道理的轨则(游戏规则)。因明的「明」,梵语原文为「吠陀」 ( Veda)。古代婆罗门立「四吠陀」,佛法则立「五明」,五明即:声明(声韵学)、工巧明(工艺学)、医方明(医学)、因明(逻辑学)、内明(即佛法、或内教)。又「明」,即是了解、通达之义,谓于某些领域中的学问通达,即称为「明」,如通达声韵及音声之教,称为声明(于声得明)。又,因明之「因」,本指万物(万法)生起之「因」,如四大:万尘等生起之因;若能通达,即称为通达「因明」 。但这是原始的因明,亦即广义的因明。后来及现在的因明,皆是指狭义的逻辑学、论理学而言。 「因明」一词,源于「四吠陀论」。四吠陀论为婆罗门教之根本圣典。四吠陀论又称「四明论」。辽代觉苑所撰之大日经义释演密钞(简称演密钞)卷二云:「吠陀此云明,即是外道四明也。」昆奈耶杂事十六云:「婆罗门子读四明论。」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七云:「大婆罗门四明法,幻化咒等悉皆通。」婆罗门教的四吠陀(四明)为: 一、梨俱吠陀:为明赞诵及招请之法。 二、沙摩吠陀:为明咏唱之法。 三、夜柔吠陀:为明献供之法。 四、阿阁婆吠陀:为明咒术、算术之法(此依百论疏中载),因明即含在此中,此为因明之本源。 后于公元二世纪顷,印度六派哲学中之尼夜耶派(正理派,即印度哲学之形上学派)之鼻祖足目仙人乃发展之,而成就印度之因明学。此派之因明即称为「外道因明」。而佛法中之因明,即称为「内道因明」。「内道因明」之缔造者为陈那论师,师于佛灭后完成因明正理门论,是为内道因明之根本论典。于此论中,陈那菩萨改进发展传统内道、外道因明之学,从而奠定了佛教因明学之基石。其弟子商羯罗主菩萨绍继其志业,着因明入正理论,广弘因明之学。相对于婆罗门教的「四明论」,佛教则立「五明」: 一、声明――即梵唱或研讨文字声韵之学,亦即音乐、文字学、文法学、音韵学、语言学、及语意学,全都包含在内。 二、工巧明――即一切工艺、科技之学。 三、医方明――即医学。 四、因明――即佛法之逻辑学、论理学。 五、内明――即佛经教典之道理。简言之,即是佛理。以佛理能令众生明了自心内法,而得开悟解脱,故得此「明」者,即是「内明」;是故佛理称为「内明」。 因明学的内容分为:「三支」 、及「五分论」。三支为:「宗、因、喻」。 五分论为:「宗、因、喻、合、结」 。兹将五分论 列表说明如下: 宗(Proposition) -相当于命题。 因(Reason) -理由。 喻( Example )――举例、举出实证,亦即旁证。 合(Application) -又称「法合」,即将「喻」与「宗」「因」二法合起来讲。 结(Conclusion) -结论。 举一实例言之: 【宗】:山上有火。 【因】:以见山上有烟故。 【喻】:同喻如厨房见烟;异喻如湖上有烟气。 【合】:如是。 【结】:是故山上有火。 以上是「五分论」。至于「三支」则是于「五分论」中省略了最后两项的「合」与「结」。而一般实际用时,......>>

问题八:一世因明,悔于一旦是什么事意思 一世英明,毁于一旦。

问题九:什么是因明学说 逻辑学。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