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灵魂与心》读书笔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8
《灵魂与心》这本书收录了钱穆先生的十二篇论文,其主旨在于探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异同。钱穆认为西方文化是“灵魂”本位的,所以有灵魂-肉体之对立,继而引出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之对立,以尘世-天国为特征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也是建立在这种二元对立哲学观上的,所以西方人偏重个人主义,主观与客观截然分明,自然科学较发达。而中国文化是“心”本位的,心的特征是“相通”,所以中国没有西方的那种二元对立,强调天人合一,个体与群体融合。钱穆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将来只有中国文化才能救世界。书中不少论断新颖独到,比如钱穆认为中国传统儒家是无鬼论、无神论,并给出了大量证据。本人强烈推荐其中的四篇:《灵魂与心》《孔子与心教》《中国民族之宗教信仰》《中国思想史中之鬼神观》。

西方人对世界始终不脱二元论的骨子,其根柢在灵与肉的对立上。

西方人的不朽,在其死后到别一个世界去,中国人的不朽,则在他死后依然留在这一个世界内。中国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一人的生命,若反映不到别人的心里,则其人早已虽生如死。

西方人求他死后的灵魂在上帝心里得其永生与不朽;东方人则希望在其死后,他的生平事行思想留在他家属子孙或后代别人的心里而得不朽。

西方人观念里,人生常在上帝的爱顾下活着,而东方观念里,则人生常在同时人乃至异代人的爱顾下活着。

孔孟学说,舍弃人的灵魂而直言心。舍弃灵魂,则便舍弃了人生之前世与来生,又舍弃了灵魂所从来与所归宿之另一世界。这便成为只就此现实世界,从人类心理上之本原的与终极的大同处来建立一切人生观与宇宙观。这是儒家思想的主要精神。

西方有灵肉对立,由此发展出物质界与精神界之对立,科学哲学由此起。心随身灭,所以东方则没有身心对立,但是有心物对立。中国文化是人心之一元观。

一到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隋唐一段,中国人开始懂得出世,开始采用二元论的哲学观点,这是佛教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真影响。

儒教与佛耶回三教之不同处,大端有二:

• 一则佛耶回教皆主有灵魂,而儒家则只认人类之心性(或说良心)而不讲灵魂;

• 二则佛耶回三教皆于现世界以外另主有一世界,在此另一世界里,则有上帝大神或诸佛菩萨,儒家则只认此人类之现世界。

西方宗教与伦理终不合一,儒家融宗教与伦理为一。

人生最大问题,其实并不在生的问题,而实是“死”的问题。

西方的人生是两个世界的,来世的人生是宗教的,现世的人生是法律的。

中国社会之支撑点,在内为仁,而在外则为礼。中国社会可以不要法律,不要宗教。

人我之心之直接相通,即儒家之所谓仁,西方则不认人心相通。

孔子讲人生,常是直指人心而言。由人心显而为世道,这是中国人传统的人生哲学,亦可说是中国人的宗教。

我们可以说西方的宗教为上帝教,中国的宗教则为“人心”成“良心教”。西方人做事每依靠上帝,中国人则凭诸良心。西方有教堂,为训练人心与上帝接触相通之场所。中国有家庭,为训练人心与大群接触相通之场所。故中国人的家庭实即中国人的教堂。

孔手认为培养良心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人孝弟。孝是人与人两心相通之第一步。中国人的宗教,只限于人与人之间,并不再牵涉到人以外的上帝。因此中国宗教亦可说是一种人文教或称文化教,并亦可称之孝的宗教孝之外貌有礼,其内心则为仁,由此推扩则为整个的人心与世道。因此既有孔子,中国便可不需再有西方般的宗教

墨子的思想颇近西方的宗教,兼爱、天志、明鬼,但是没有宗教场所和组织形式,故而儒传墨废。

今日之世界,宗教信仰既渐淡,而法律效能亦渐薄,欲救斯弊,实有盛倡孔子心教之必要。

中国也有宗教信仰。商人信奉上帝,祖先是沟通上帝的媒介。

(1)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

中国古代宗教,有二大特点:

• 一则政治与宗教平行合流。

• 二是中国宗教是理性与自然的调和。

政治与宗教合流,所以中国信奉的是一种有组织有系统的多神。而基督教、犹太教、回教等一神教皆起源于沙漠地带,其一神教信仰与沙漠景色单纯有关。

若以耶教回教为偏理性的宗教,以印度希腊神话为偏自然的宗教(亦可谓之偏人事的宗教),则中国宗教正是理性与自然之调和。

中国古代宗教的缺点:注重大群的凝结,主于等级体系,容易被上者操纵,致使小我个人丧失其地位,最终大群也将解消。

(2)孔学的礼与仁:小我融入大群

孔子力图矫正这一弊端。孔学主干是礼和仁。礼为秩序承袭,仁为孔子独创,是一种群己融洽之本性的灵觉。

小己有限之生命谓之仁,大群无限之生命谓之天。中国古代之以祖配天,以宗庙祭祀为人事最大之典礼,为政治宗教最高精神之所寄托而维系者,夫亦曰惟此可以解脱小我有限生命之苦恼,而使之得融入大群无限生命之中,泯群己,通天人,使人生得其安慰,亦使人生得其希望。

孔门之所谓仁,即吾人对此大群体无限生命之一种敏觉与灵感也。人类生命之延续与扩展,必本于父母兄弟以为证,故孔门言仁,亦首重孝弟。

自有孔子之教,而中国古宗教之地位乃益失其重要。何者,宗教起源,大率本于人类自感其生命之渺小,而意想有一大力者为之主宰。今孔门教仁教孝,人类渺小之生命,已融为大群无限之生命,其主宰即在自我方寸之灵觉。

(3)儒教与基督教、佛教之比较

今试以儒家教义与耶佛两教相比,则有绝大不同者一端。孔子教义在即就人生本身求人生之安慰与希望。而耶佛两教,皆在超脱人生以外而求人生之安慰与希望。此其所以为绝不同也。

孔子教义,重在人心之自启自悟,皆不为小己,以性善为出发点,终极是人世太平,必与政治关涉。耶教教义,一切皆以上帝意旨为归,各人赎罪得救,终极点不在此世而在将来,能超越政治别成一宗教。

耶教并不主于在现实世界为大群体之建立,故既忽视家族之恩情,又忽视政治之秩序。虽曰上帝博爱,而实以个人为骨干。故欧土宗教常与政治对峙,而教育又常屈居二者之下。中国则宗教常与政治交融,而教育又常尊临二者之上。此其不同之较然显著者。若论佛教,虽其陈义,视耶教有浅深之不同,然亦重个人之出世,亦与政治不相协,亦无意于为现世界建大群体。专就此一节论之,则正与耶教相似。

(4)儒、墨、道之比较

中国思想有与儒家鼎立者二宗,曰墨曰道。

墨近耶,道近佛,墨家亦主于现世界建大群体,然不探本心性而崇天志。既信天鬼,则死生为两界。又曰尚同,曰兼爱,抹杀个人以就群体,则群己为两界。又力斥古代传统之礼乐,使中国相传政治宗教相融洽相纽结之点亦为破弃,是仅将建立此大群体之基础筑于天鬼之冥漠,抑且崇天鬼而不尚出世,此盖欲超出古代传统政治及儒家思想之外,别建一现世界之大群体而未得其真实之支撑点者。

道家则不然,儒墨皆求于现世界建大群,道家则主破毁群体以就小我,求于大群中解放小我以就自然。故墨家尊天鬼以统领大群,道家尚自然以收摄小我,二者实处相反之两端。而自有其共通之点,则皆反对儒家之所谓礼。儒家之礼,乃古代宗教政治之所由绾合,而为现世大群体之骨骼者。墨家尊天尚群而亦反礼,则无以自圆其说,故墨义之在中国,终湮沉而不显。道家不信天鬼,不尚群体,其反礼固宜。故中国当儒家思想消沉,政治组织腐败,现世大群解体,小我无所寄托,则必归于道家。

今再就三家对于古代传统宗教之态度言之。

• 墨家尊天尚鬼,为极端之保守派。

• 儒家通天人死生而为一,于上帝鬼神往往存而不论,为中立之温和派。

• 道家则独于传统宗教为彻底之排击,对上帝鬼神之信仰,驳难辨诘,透切无遗,为极端之革命派。

特中国文化大统,在为现世界建大群体。方其群体涣散而有老庄,老庄之不足而有方术,而儒家思想亦往往能于大群涣散之际复振其精神。

中国的宗教容忍性很强。

由上论之,中国儒家之言礼乐,就广义言,固不仅为人生教育之一端,实兼举政治宗教而一以贯之矣。凡使小我融人于大群,使现世融人于过去与未来,使人生人于自然,凡此层层融人,俾人类得以建造一现世界大群体之文化生命者,还以小我一心之敏感灵觉操其机,而其事乃胥赖于礼乐。

(5)迷信与方术

故礼乐乃太平盛世之心情,亦太平盛世之景象。凡其昧于此礼,丧于此乐,囿于小我之幽郁,以自外于大群之和怡悦怿,而不胜其私怖畏、私歆羡、私吁请、私祈求者,此皆谓之迷信。其或仗小我之私智小巧,妄觊役使驱驾,以利用外物,攘窃大群,而暂得逞其私欲者,此皆谓之方术。

(6)黑格尔论基督教、希腊人

按黑格尔论基督教,谓其未能与任何国家制度相联合以造成一种民族性之活的发展,乃为一种道德之失败。故基督教者,乃纯粹一种精神之宗教也。亦可谓是一种个人的宗教。由否定其自己个人权利义务所达到之爱,仍无法扩充成为任何现实生活之南针,于是基督教不得不退回教会,离开现实社会,而求精神之统一。基督教会除宣传信仰外,于人类多方面的生活不能有所满足。教会既不能离世独立,又不能与世谐和。基督教乃造成一种宗教与人生间不健全的对立。反之,希腊宗教能将政治生活理想化。

又黑格尔论希腊人观念,谓希腊人认国家不仅为外在之权威,而为实现个人自由之唯一处所。并认彼辈所崇奉之神灵,非外界一种作威作福之力量,而为自然机构与社会组织之理想的有机合一。我与非我之区别,以希腊人之生活论,殆已在悠扬之乐声中消失于无形。然黑格尔又谓希腊人对于人生与世界之调和薄弱不完备。盖此种调和,并未根据内心生活与外界生活相对立之深彻意识,亦未根据对于征服此种对立之精神历程之认识。换言之,希腊式之合一,并未建筑在理性上,亦未建筑在超过其分别意识之合一上,实乃建筑于对此分别之茫昧无知而已。

厚葬、殉葬的风气在中土,终究不能盛。

(一)郑子产、吴季札之魂魄论

子产认为,若其人生前生活条件优,即所谓凭依厚,则其魂魄强,因此死后能为鬼。反之,未必能为鬼。他并不认为先于形气而有灵魂存在,这可以称之为“无灵魂的人生观”,实为中国人所特有。魄归形,魂属气。

(二)孔子以下儒家之鬼神论

死后之鬼神即是生前之魂魄。

(三)先秦儒家之祭祀义

《正义》云:鬼谓形体·神谓精灵祭又云: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体精灵相会,然后物生,故云鬼神之会。

中国经典中所云之鬼神,其代表孔孟以下儒家思想者,均不指俗义之鬼神言。

(四)道家思想与儒家之关系

儒家和道家都主张无鬼论。惟儒家以鬼神字替代了道家的阴阳字,遂把道家的自然宇宙观,又转成为人格化。

(五)荀子的形神论

自荀子之后,多以“形神”二字代替”魂魄“二字。

(六)两汉以降的鬼神观

杨王孙、王充、应劭等亦主张无鬼论。

(七)佛教传入之后与中国传统鬼神观之争辩

佛教有三世轮回之说,虽不主张有灵魂,实无异于主张有灵魂。梁时有范缜,造为神灭论,在当时,实对佛家思想为一主要之打击。

(八)儒道两家对于宇宙论之终极相异处

道家认为宇宙终极是一无,儒家认为宇宙终极乃一神,其神不脱形气,而是宇宙本身内涵之一德性。

(九)周濂溪《太极图说》中之宇宙观

周敦颐主张一种纯形气的宇宙观。

(十)二程的鬼神论

宋儒对鬼神,只当作一种道体看。

(十一)张横渠的鬼神论

张载认为鬼神就是阴阳二气的屈伸。

(十二)朱子的鬼神论

鬼神不过阴阳消长,万物生时皆有鬼神。

(十三)朱子的祭祀论

(十四)朱子的魂魄论

(十五)黄干的祭祀论

(十六)王船山的鬼神论

神乃属一种人生以后日生日长之气,并非在人生前,先有一神,如俗谓灵魂,投入人胎,亦非人生一堕地,即有一神,附随人体。鬼则是人生以后日衰日反之气,亦非人死后才成鬼,即在人生时,已有日衰日反之气,则早有几分是鬼了。

古希腊、基督教、回教皆把灵魂与肉体分开来看。惟有印度佛教不立灵魂义,主张六道轮回。中国认为形死神灭。

神与鬼的不同点:

1. 一就精神感召而言,普通祭祀只限于家庭血属之间。而忠臣义士孝子节妇,可受世人崇拜,虽死犹生,故谓之神。

2. 二就魂气作用而言,古来伟人,身死而德业犹存,其魂虽散如未散,故谓之神。

人能不朽,斯谓之神。人之成神,则全借其生前之一种明德,一种灵性。故既谓之神灵,又谓之神明。

原始人生活,身为主而心为副。人类有语言为一大跃进。人类有文字,乃为心与心相通第二大跃进。

西方人重物质生活,中国人重心灵生活,故重视语言文字。

物质世界,终属分别占有。心灵世界,则属共通享受。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独不自创一宗教。中国人亦无与其他民族同样之灵魂观。此两事乃有甚深关系。

凡中国古籍言及魂魄,皆指其人生前之心知言。惟魄乃附随其身之知,魂乃超越于身之知,此乃其主要之区别。

故小生命归入天地自然则谓之鬼,升进到人生命中而变化无尽则谓之神。中国古人之鬼神观,亦惟如此而止。

灵魂转世说违背中国人道。先有生命后有灵魂。

由身生命转出心生命,乃是生命上一绝大变化,绝大进步。人类的历史文化,便是由人类的心生命所造成。

1.佛家说。人死当归涅槃(虚无寂灭)。

2.耶稣教。知罪修行,灵魂可回天堂。

3.儒家。在人中生,还向人中死,死后亦当还在人生。

人生之两面,一是内在的心灵,一是外在的身体。

在人类生命中,最伟大的一点成就,就是人类能成群。成群也不只是由人类开始,动物间也己慢慢进展到有群,著的如蜂蚁。但人在群体生活中,又有了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这些全不是其他生命以物质生活为主的所有,而是由精神生活中产生。人的生活,又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对自己生命能够感到快乐。

物质生活是不相通的,精神生活是相通的。

造是造没有生命的,养是养有生命的,两者绝不同。但我们今天只看重造,没有看重养。这在我们现代人的观念里,可说是一个很严重的缺点。而且造出来的物,本是无生命的,只造来给人用,而其结果反会来支配妨害人。今天,造出了许多无生命的物来压在我们有生命人的上面,转使人生受支配,受压迫,受妨害。

“我认为将来的世界,正要中国文化来领导。”

《灵魂与心》,钱穆,2004,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