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向东:如何分析一次失败的逻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分享几点管理的体会。1、初带团队时,为了鼓励大家多做创新尝试,我说:你们大胆试错,失败了算我的。听起来挺豪爽,但效果不好。谨慎的人更不敢尝试,有些人则不认真思考就贸然行事。失败了,就要根据责、权、利进行正面反馈,包括追究责任。现在这一条改成了:你大胆试错,出了问题我和你一起承担责任。2、失败了推卸责任是人之常情,领导者一定要理解这一点,不要给对方盖上‘人品差的帽子。一起坐下来共同分析原因,对自己作为领导该付的责任不要推卸,用行动作表率,大家自然就能学会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失败。如何对待失败,更多地取决于一个团队的氛围,不能过多归结于个人的品质。3、建立一个错题本,把失败教训整理出来,让失败产生效益和意义,也会让失败者更勇于面对失败,并把一个人的失败,变成团队的经验和财富。4、我们尝试过推行源于美军的AAR (After Aciton Review事后复盘)法来J息结失败案例,形式略显复杂就放弃了。但通过当事者多人、多角度、尽量客观地再视事实,从而来总结经验教训并防止再犯的方法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你好,欢迎回到《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

今天给你介绍一位日本学者,畑村洋太郎。这位畑村先生,在中国基本上没有什么名气,但是,他在日本名气很大,人称“失败学大师”。以前,他曾经在东京大学教书,我认识的一位学者多年前不经意地向我提起了这个人和这门学问,我才开始关注他。

“失败管理”大师 畑村洋太郎

1.失败的原因

畑村先生不是商学院的教授,他是工学院的教授,但他的主要著作都是在“发明创造”、“创新与失败”领域。2001年,畑村在60岁的时候,创设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创造工学研究所”。2002年,他发起设立了日本失败学会,并任创会会长。我不懂日文,我读的日文的东西,不是请朋友帮忙,就是请学生草译,大致以这种方式读过几本畑村先生的书,感觉还不错,所以,今天的课我把他的理论介绍一点给你知道。

今天的文稿中,有一张图示,摘自于畑村先生的《失败学》,我称之为“失败的原因图谱”。你在课后可以花点时间,好好看一下。虽然这个图示是日文的,但是,大部分是汉字,你结合我的音频,一定能看得懂。

在畑村看来,失败的原因分析在逻辑上并不复杂,原因的种类也是有限的,只是很多人不愿意对这种“错误示范”进行分析。畑村认为,当企业逐渐成熟、稳定发展之后,分析失败、管理失败、预防失败,比简单地模仿他人的成功更重要。他说,失败的经验之中,会包含着更多的创新因子,这也就是我们值得花时间研究所谓“失败学”的意义。

我重新整理了畑村的“失败十原因”,我觉得大致可以分成如下三类。

失败往往是由外部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很多时候市场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发生了变化,都会引发企业的失败。而对于个人,情况也是类似的,一次没有预料到的堵车,可能会导致你无法赶上火车,失去一次拿下大单的机会。这一类失败,来自于外部环境变化,这些变化对于组织和个人,很大一部分属于认知上的盲区,包括未知、无知两种情况。未知的内容包括人类从来都不知道会有这些变化,会有这些现象。无知的部分,涉及到自己的知识准备不足,或者没有充分注意他人的经验,重视前例。

和失败者自己本身的素质有关的。比如,组织的价值观不对,组织运营比较差,动作僵硬,管理松弛,成员疲劳,彼此之间联络得不充分等等,所以,没有把事情做对,包括调查研究的过程做得不充分,对于政策法规了解得不够充分,对于市场环境的变化缺少及时跟踪,后续的计划工作做得不对,等等。这一类失败,都来自于自身素质不够,结果导致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到位。在畑村图示中的“没有注意”这一项,没有认真去做计划,没有进行有效的经营活动组织,我觉得都可以被判定是这一类。

我觉得不是自己不注意,自己也注意到了,但是能力不足,判断决策上出了问题。比如,做了调查,也尽了力,但是判断失误,包括在设想阶段判断失误,在计划阶段判断失误,在执行的过程中采取什么动作上出现失误,等等。在个人成长和组织发展中,这种情况非常多见。事情的进展看上去一切都很好,但是,最后就是没成功。有人说,这种失败,是运气不好。

以上就是我重新整理的“畑村失败十条原因”。你也许会问,区分这三类原因,有什么意义?我和你讲,意义非常大。比如,最后一种失败,有人也将之称为“聪明人的失败”。很多人有一个思考误区,认为研究失败就是为了避免失败,其实并非如此。固然研究失败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失败,但很多失败是避免不了的。

比如,你在做创新的过程中,就是会一路失败。没有失败,就不可能有创新。就像小孩学习骑车,都是从骑不好、摔跤开始的。要不要避免摔跤呢?肯定要力争避免,但实际上是避免不了的。研究自己摔跤,研究别人摔跤,都是研究失败,但是,这种研究最后都是为了不摔跤,学会骑车。所以,也有学者说:只要一个人学会总结,这种“聪明人的失败”,吃一堑、长一智,研究得够多,后面一定会有很好的未来。

也许是基于同样的想法,畑村教授特别强调要首先区分失败的原因,同时,他还强调研究失败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当事人、相关领导者的心理变化,然后再进行复盘和失败分析。在绝大多数企业里面,由于没有建立起来包容失败的文化,所以,在失败之后有效地进行复盘并不容易,因为失败毕竟不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情,每个人都不一定能够最有效地正视自己所遭遇的失败。

2.失败者心理变化的三阶段

其实,当一件事出现失败的迹象之后,当事人都要经历三个大的心理过程。

第一,当事人首先要想的,是该如何去应对事情,把失败的损失降到最低。如果是在自己完全承担责任,没有任何思想压力的情况下,他会去根据失败的原因去找对策,对策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错误的补救结果。在没有外界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他不会过多地去思考失败的结果会对自己有什么其它的影响,他也不用太顾及其他人的想法。也就是说,这一个过程,可以是完全就事论事的。

但是,当一个人是在一个组织之中,他就需要考虑如果失败对组织承担怎样的责任,这就会引发第二个大的心理过程。如果在组织文化不佳的情况下,这种心理还会直接影响到第一个阶段对于问题、危机、失败的善后。当事人会因为预见到和组织之间、和组织的成员之间发生互动,而在失败善后的过程中,为自己作铺垫,找开脱的理由。

失败的责任在哪里?有多少自己的原因?有多少外部的原因?对属于自己的责任,该怎样去对待,是认真反省、寻找教训,还是找借口开脱,进行责任转嫁?这些不同的选择,都是失败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

与前两个阶段相比,第三个阶段是更重要的阶段,就是对失败进行总结的阶段。如何有效地进行失败总结、失败研究和失败复盘,后面的课,我们还会深入地讲到。今天,我只想说,很多失败,前两个阶段的处理情况,实际上已经决定了后一个阶段的深度和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如果一个人在最开始对失败选择了进行推责的态度,他在后面的阶段就不会选择进行真正的失败分析。他会选择畑村教授所讲的“蒙混过关的行为”,他会选择隐藏某些重要的细节、会在内心把一些事情看淡,并且有意地进行“忘却”。还记得上周课程中讲到的自欺吗?

畑村教授曾经画过一张图示,描述了“在失败发生时,当事人头脑中浮现出来的事物”。受他的启发,我自己也画了一张“后失败三阶段”的描述图,在下面。

后失败三阶段示意图

3.工具:失败填空

我觉得,了解了失败三阶段的这个逻辑,你就大约可以获得两个进步:首先,你会知道该如何在表层机制上,进行失败分析和失败管理,可以设计一些机制,动员和组织力量来去面对失败、研究失败。比如,在文稿中,我设计了一个“失败填空”。当任何组织成员把事情做砸了之后,都可以填写这个失败填空,进而得到思维方式的升华。不过,当你知道在失败三阶段中,不同阶段之间存在着心理互动关系的时候,人们会根据自己是否要推卸责任来总体安排是如何行动的。认识到这一步,是你关于失败管理理解上的第二个进步。

小工具:失败填空

下面,我简单解释一下“失败填空”这个小工具。首先,当一个失败出现之后,把失败的情况填写进去,然后根据我们今天课程前半部分的逻辑,去分析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个填空的格子,你可以根据需要自己来增加和减少。根据失败事件,我们最初找到的,可能是失败的表层原因,之后,我们需要再多想一步,就可以找到失败的深层原因。

接下来,基于失败的原因分析,结合失败的情况,可以推导出如果要避免失败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而这也就是失败的改善行动,从失败的改善行动中,你可以得到有关这次失败的教训。所整理出来的教训,就是失败分析、失败复盘的结果。

课后思考

今天的课后,请你找一个失败的例子,填写一下“失败填空”。这个失败的例子,可以不是工作中的,也可以是你生活上的例子,比如一次失败的沟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