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读书笔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7
要想幸福,我们需要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具体有三步:断,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舍,顺从自己的心;离,松开“多就是好”的念头。这是张德芬 为《断舍离》写的序。看了这段文字,让我对断舍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13年先看了《怦然心动的整理术》,然后按上面的标准开始了我的断舍离,每次断的时候都觉得很轻松、有成就感。但是,仍然会买,而且各种买,买完又基本很少穿或者不会穿的那种,然后又开始断,就是这样一轮一轮地进行着。今年又买了一套衣服,当时自己感觉很不错,但是穿了2次感觉就完全不同了。这次总结了一下,是因为不会搭配。因为想要裤子,所以买了上衣,结果裤子要穿高根鞋,所以基本没有配套穿过,这种情况频繁出现,我也是醉了。总之,现在的进步是买衣服很谨慎,不心动的基本不会买。但是日常用品还是会看到喜欢的就总想入手。事情有转变是上周读了《断舍离》之后。

也是在13年,买了《断舍离》两本书,总想着读了,但好像每次都只是断断续续看了一点内容,从未把一本书完整的读完。 7月27日 读《断舍离》28日读《断舍离》心灵篇。看完以后,最大的体会就是要买就买精品,要不就不要。因为我值得拥有。

注:说到图书,是我最难舍,也最难断的。家里买了一堆好书,崭新地躺在柜子里,未曾碰过,说来惭愧。

1、断舍离

所谓断舍离,就是减法生活,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内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其中,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断舍离非常简单,只需要以自己为主角(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而不是物品为主角(这东西还能使,所以要留下来),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 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图片上传中。。。(1)]

2、舍不掉的三种类型

[图片上传中。。。(2)]
只有交汇的部分才是我们要考虑的。断舍离只考虑与当下的关系,所谓活在当下,和物品成为朋友。勇敢面对、不纠缠于过去,也不去为未来担忧。正如山下英子在书中说的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一种是逃避现实型,一种是执着过去型,还有一种是担忧未来型。

逃避现实型:这种类型的人太忙碌,几乎没什么时间待在家里,所以也没办法收拾屋子。多数情况下,这种 人都是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待在家里,所以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加上家里乱七八糟的,所以就更不想待在家里了。慢慢地,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越陷越深。

担忧未来型:这种类型的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这类人的特点是过分地囤积纸巾等日用品,要是没了这些就会觉得困扰、焦虑不安。
看看北京的房价,现在基本都在5万以上。如果你家中堆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我们可以想一想,你用5万甚至十几万的高价买的房子,结果你自己却没有享受这个空间,而是把它当成高价的仓储空间,而物品呢 都被打入“冷宫”。

[图片上传中。。。(3)]
就像上面这张图一样,被杂物围绕的环境犹如困在淤泥中的鲶鱼。住所的意义在于什么?住所最大的前提是确保健康与安全。但是我们经常看到堆满杂物的房间,影响了家人的活动区域,而且滋生霉菌和螨虫。经常会有抱着患上哮喘的孩子到处寻医问药。呼吸的品质和食物与水同样重要。

我就有一个朋友,前几年冬天突然开始咳嗽,开始她以为是感冒。结果一个多月还没有好,这时开始到处就医,结果中西医都用了,还是不,而且这个状况延续了几个月。后来,她发现家里的一面山墙由于外冷、内热导致室内长了霉斑,而就是这些霉斑引起的久医不台的咳嗽。后来霉斑去掉了,病也就好了。

试想,当你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办公室逃离回家,当你看到落屋的杂物,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唉声叹气,心烦,而身边的人也会受到你情绪的影响,结果可想而知。可见,语言与动作也属于自己能改变的环境之一。
同样的状态,回家看到家里一尘不染,这时坐在沙发上肯定觉得还是回家就放松吧!让家成为一个放松的地方。

3、时间管理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时间,那到底什么是时间管理?及时写完作业?做好该做的事?其实不然,每个女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衣柜满满的衣服,却总是找不到衣服穿,每天挑来挑去,也找不到合适的,衣柜乱七八糟。每天要挑衣服,还要收拾衣柜,就按每天10分钟。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会影响心情。相比有些人整齐、为数不多的衣柜(但都是她喜欢的),她可以花1分钟就拿到自己想要穿的衣服,而且衣柜仍保持整齐。后者就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管理大师。前者每天10分钟,后者每天1分钟,这一年的差距就是3285分钟,54小时。

类似的事情我遇到过,比如有一次学校让交学籍卡和公交卡,结果我翻箱倒柜找了几个小时,结果是没有找到。学校让第二天交,可是当天我没找到,于是第二天又开始找,最后在一个包的侧包找到了。找的过程中着急、焦虑、认为自己记忆力出问题...... 那感受真的太不好啦!有一次老公的社保卡找不到了,找了半年也没找到,最后重新办了一张,结果那张卡后来在我整理的时候发现原来卡就在之前用过的包里。在找的过程中,一遍一遍的质疑自己,哎! 再比如,我经常换包,加上钥匙经常乱放,所以出门前找钥匙成了常事,很烦闷,遇到赶时间的时候,就是焦躁呀!那感受你懂的!就是这些事经常打扰我的生活,可能这事儿在有些人那里永远都不会发生,但这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家的事。其实,这些习惯伴随很多年了,很烦,但并没有想改。真真切切想改是在学习了之后,我做了一些简单的调整,问题就不见了。

关于钥匙,我在进门放一个盒子,专门放钥匙,这样拿起来也方便。孩子的学籍卡、公交卡放到抽屉里的一个收纳盒里,告诉女儿,每次用完放回来。用过的包,以后不用的扔,会用的收好。包全部清空,里面的东西有用的就转移到要用包,没用的直接扔掉。做好整理,也就做好了时间管理,生活更有序、更高效,心情更放松。

4、你值得拥有最好的(真实的想法就藏在物品里)
书中有一个案例,一位主妇把家里最好的餐具束之高阁准备给客人用,而自己却用着极其普通的物品。其实这背后的意思就是自己不配使用这些好东西。其实这些想法又何尝不曾发生在我的生活中呢!13年刚开始断舍离的时候,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后来才开始拆开并使用一些高品质的物品,我的收藏也算是告一段落了。而在这次断舍离,我更是把之前放在橱柜里的不用的碗、盘子统统处理掉,因为我只用自己喜欢的物品,这样会提升我和家人的食欲和感观。

5、“量”的法则
关于“量” 法则,英子介绍的是七五一法则,就是看不见的空间七成满(比如衣柜,冰箱等),看得见的空间五成满(化妆台,办公桌,开放式书柜),装饰性的空间只放一层(墙面,餐桌,空旷的角落)。
[图片上传中。。。(4)]

就如这张图所述,留出30%的空间,人才会有收拾的欲望,物品才能完成新陈代谢,能量才能畅通无阻。而占据50%的空间,视觉上才能保持舒适美观,心情也能保持舒畅。装饰性的空间只放一层,不仅让物品变成装饰品,而且也会让空间更“变大”

当限制了物品的数量之后,“扫、擦、刷”的工作也就变得轻松和快乐了。想想东西变少了,而且每一件物品都是你非常喜欢的,是不是就愿意打扫,享受这个过程,并且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轻松舒畅的心情了。

6、别人的东西都是垃圾吗
我们对自己的东西经常会犹豫,但却经常会觉得别人的东西是垃圾,孩子自己叠的东西,买的小玩意;老人从各处收集来的各种物品……
书中的一个秘诀就是:先不要去管别人,高高兴兴地收拾自己的东西。

因为对于老一辈,他们经历过物资匮乏吃不饱、穿不暧的年代,所以任何东西在他们眼里都是宝,这些都是时代带给他们的不安全感。很难通过一本书或者你的几个句就有所改变。而孩子们那些小物件,也都是出于真正的喜欢,所以先做好自己才是关键。当你享受断舍离,而且在这个过程,你会分享你的轻松和愉悦,这样你的快乐会传染给其他人,他人也会慢慢受你的影响而改变。改变只有来自于自己才是真正的改变,而当来自于外界时,是痛苦的。这就违背了断舍离的本意。断舍离是一种通过物品来完成自我发现、自我肯定的手段,因此,它的过程是愉快的。

7、一句话总结:断舍离是通过不停的断和舍的行动,将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换成需要、合适、舒服。来达到离的状态,就是脱离执念,了解自己,爱上自己,心情愉悦。

经典摘抄:
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东西,看待自己的方式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了加分法。
筛选物品的同时,你会发现与周围人的关系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让整个社会上的物品都能物尽其用。

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

重视健康及安全,从生存的基本场所做起。吃饭、睡觉、卫生间。

重视运气:要想让家庭整体运气上升就选玄关,希望能提升自己的运气就从卧室开始。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不用的东西,我们不仅忽视它,甚至还遗忘它,那么物品非但无法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且甚至连自身的存在价值都被否定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