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少年得志,我更愿意大器晚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一句这样的口号,让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趋之若鹜。

除了各种学前班才艺培训班铺天盖地之外,甚至连胎教这样本来是为了助力胎儿更健康的出发点都被更改了初衷:让宝宝在娘胎里接受诸如外语等科目的培训。

各种在童年时期的“超前”特训如火如荼的展开,就是为了孩子能够在孩童时期崭露头角,以便在今后一生的道路上成为人生赢家。

有道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后生可畏”,很多很多在胎儿时期童年时期就接受了“严格训练”的孩子们便锋芒初露,在同龄人中鹤立鸡群。

我不禁想起了这样四个字:少年得志。

而仔细一想,这个少年得志的背后,是孩子们用怎样的代价换来的?

作家郑渊洁说过:100分把童年变成100岁。

这些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孩子们,这些数学语文外语门门优秀的孩子们,本该有的天真活泼,是否被繁重的学习训练任务蒙上了一层灰色?而大人夸奖下的(通常指的是外人当着父母的面夸奖,满足家长的虚荣心)孩子们,往往被这些表面的“夸奖”蒙蔽了幼小的心灵,从一开始满满的自信到过早的开始接触世故,从而更加渴望来自大人的“夸奖”,从自信变得盲目的自信,目空一切。

这样的一种循环,有些“过于自信”的孩子,便产生了一种“我是天下第一,大家都要捧着我”的错觉。而当孩子长大之后,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生百态,形形色色的嘴脸,不可避免的各种冷落各种否定各种刁难各种算计纷至沓来的时候,一颗玻璃心随时都可能破碎,对于人生产生怀疑,对自己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并非危言耸听。

比起“少年得志”,我更愿意大器晚成。

很多家长会反驳:没办法,这些道理我们懂,但是面对着这样一个我们无能为力改变的环境,越来越惨烈的竞争,越来越浮躁的心气,我们不得不让孩子们在童年甚至胎儿时期开始“苦练本领”!

是的,这是一种无可奈何。

我们都知道,新车一开始不可以开得过快,需要以慢速行驶过了磨合期,才能驰骋天下。

我们都知道,马拉松长跑,一开始便全力以赴冲击,最终会体力不支而半途而废。

竹子前三年长得很慢,努力扎根,然后才开始全力拔节。我们同样都听过“龟兔赛跑”和“揠苗助长”的故事。而现在普遍的浮躁心态,让孩子的成长之路,变得崎岖不堪。

之前有过这样一个报道:中国某地有一位优秀的“五道杠少年”(保护少年儿童,这里不予详述),媒体曾争相报道,父母面对摄像机镁光灯麦克风眉飞色舞侃侃而谈:自己的五道杠孩子,不喜欢看同龄的孩子喜欢的动画片和漫画书,喜欢看新闻联播和大人阅读的书籍。其中之意无非是彰显孩子的与众不同。

不错,这个孩子的过人之处优秀之处确实值得表扬,而接下来的网络风波让这个孩子遭受了冷嘲热讽。“少年得志”的春风得意变成了风口浪尖的口诛笔伐,孩子本身是无辜的,父母的大肆炫耀,让孩子蒙受了这个年纪本不该承受的精神之殇。

大器晚成的“晚”这个字,并非狭隘的指代“迟暮”和“年老”,而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不断反省总结,不断提升磨炼的时候,在机遇来临之时恰到好处抓住,获取成功。

大器晚成,不是一蹴而就。

大器晚成,不是信手拈来。

大器晚成磨练出来的心态,往往不骄不躁,有着看过太多风景之后的平静,无论怎样的境况,这样的心态都能让人左右逢源。

成功,是需要岁月的砥砺和时间的耕耘,需要跬步的积累和细水长流的酝酿。

如果仅仅为了“少年得志”而只顾眼前,面对着人生接连不断的风浪和变幻莫测的经历,人的承受能力固然有限,一旦面对挫折,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不能以从容的心态去处理,那么,对于这个人来讲便是莫大的悲哀。

但愿《伤仲永》的“泯然众人矣”不再上演。但愿未来社会的主人,是一群厚积薄发真才实学真正创造价值的国之栋梁。

我小的时候,也有过众星捧月般的经历。飘飘然的狂妄自大自然就在心里疯长。而当我真正步入社会遇到文中所说的“挫折”时,那种万念俱灰着实刻骨铭心。还好,我是幸运的,没有放弃自己,接受了严格的再训练,能够以一个负责任的心态要求自己,以一个全方位的眼光正视自己,不断地调整自己,让自己离自己想要的生活近一点更近一点。

我感恩支持过我的人们,我喜欢现在的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