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痛案例!买房时脑子进的水,都会变成卖房时留的泪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9-27

这个话题的由头,来自一个朋友的故事。

大概在2017年初,她在石桥铺买了一套跃层。接房之后倾注了不小的成本和心力去装修自己的小窝。人算不如天算,随着她的工作确定在大学城,这套小跃层就在石桥铺变成摆设,两三个月都住不了一次。

换房,成为这段时间萦绕在她心头,挥之不去的想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实会给你上课

但是她不敢卖!

她的隔壁邻居装修没她好,却踩对了时间节奏,在去年高价卖了自己的房子。今年轮到她想把房子挂出去,却发现二手房行情早已换了一副模样。

可是,若让自己降价卖,又舍不得,毕竟是一套全新的房子,把买房子的首付钱、月供钱、装修钱还有交易费都算上,实在没什么赚头。

就算勉强说服了自己,拿着房子变现的钱去大学城买房子,可是大学城也没有给她太多机会:二手房价格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等太久的期房又不想要,难得有满足自己要求的心仪楼盘,面积不大的两三房又抢不到。

而比这更现实的问题是,她发现她的房子可能卖不起价!

1.小区附近虽然有配套,但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只能满足基本。

2.轻轨5号线一期南段还没有通车,又少了一枚变现筹码。

3.跃层的梯户比按照公寓配置,四梯二十来户,住家舒适度不高。

4.物业管理的质量不好,就倒倒垃圾、守守大门。

拿着这些短板,朋友又去网上对比了和自己条件相似、面积相近的二手房。对比完之后,心又凉了半截。

(数据整理自房天下,截至2019年11月11日)

都在石桥铺、5年内的次新房、两室、精装修,这些筛选条件下的二手房,价格鄙视链由高到低分成三档:开发商名头响且小区规模大(1.4-1.5万/㎡)>开发商名头一般但离轻轨站近(1.2-1.3万/㎡)>小开发商还没占到轻轨好处(1.0-1.1万/㎡)。

而朋友所占的小区虽然有轻轨,但还没有开通,并且是不知名的小开发商,进一步拉低了价格,导致自己的房子在石桥铺的二手房市场中只能挂到一个中低价位。

给房子留一条后路

买房子能不能保值升值这件事,有两条金句。

宏观层面:短期看政策、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

微观层面:短线看地段、中线看配套、长线看物业。

翻译一下:买房先看大环境,房子所在的板块有没有政策支撑、有没有大兴土木、有没有产业引入;然后再看小生态,房子所在的小区周边有没有配套在建或规划(首先是交通和商业,其次是学校和医院,然后再是公园等其它),开发商牌子响不响。

其实,宏观上看政策、土地和人口,很多人都知道;微观上选地段、配套和品牌,很多人也明白。但是,关于“长线看物业”这一件事,却被大多数人忽略,甚至根本不关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买房子之所以要挑开发商的品牌和实力,除了给自己的房子划一条质量底线,更重要的是选择一个还不错的物业,给房子留一条品质后路。

前面那位朋友的故事,称得上惨痛。她心里很明白,配套和轨道的问题,时间会帮她解决。唯独开发商和物业,是一锤子买卖,无论时间过去多久都不会被解决,还会越来越糟。

为什么?因为不知名开发商往往是外聘不知名小物业。而不知名的小物业,准确的说,是只管做一些基础社区管理的不知名小物业。当新小区日渐“老去”,如果物业不会维护,只会加速小区的衰老。

不仅会影响居住体验,更会让房子的变现能力大打折扣。

变现腰斩,资产受损

假如有一天,你住了10年的房子要卖,带着买主去看房时,却只看到一片衰败的景象:

小区中庭的水景变成一滩死水,上面还飘着垃圾。

道路两旁的绿植歪歪倒倒,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

楼栋的外立面已经老旧斑驳,看着非常没有品质。

电梯间的灯坏了很久,让楼道变得昏暗不清。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没有夸张。重庆很多老小区都因物业的不作为或者不够作为而陷入这样的尴尬情景。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买主,当你看到自己未来的居住环境是这样一个品质,你还会想买吗?即便想买,是不是会将此作为讲价的筹码?

换句话说,房子品质上不去,就只能把价格降下来。把价格降下来,就等于你的资产受到了损失。

倘若物业将小区环境维护得不错:即便再过10年,设备常修常新、园林生机勃勃、外立面不破旧……再加上小区周边的配套都已完善,从一个新兴板块熬成了成熟区域,保值是必然,增值有保障。

最后一点挑选物业的小建议:

1.选品牌开发商和品牌物业(最好是自有物业);

2.选物业资质(最好是一级资质),这类物业通常经营严谨、服务完善、经验丰富、重视信誉。

3.判断物业优劣,一般可以从收费是否合理、服务是否快速、公共设施是否维护得当等方面考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