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多义:其{ 意{ 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6-17
代词[1] 1.人称代词,他(第三人称)(们)(的)例子:各得~所/自圆~说/不能任~自流2.指示代词,那例子:不厌~烦3.指示代词,虚指例子:忘~所以副词1.表示揣测,反诘例子:~奈我何?2.表示请求或命令例子:子~勉之!其他用法1.用作词缀,如:极其、尤其、如其2.姓氏。意:1、 心思:~思。~见。~义。~味。~念。~志(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注~。同~。~在笔先。~在言外。2、 心愿,愿望:~愿。愿~。~向。~图。~皆。好~。“醉翁之~不在酒”。3、 人或事物流露的情态:春~。诗~。惬~。情~。~境。4、 料想,猜想:~料。~想。~外。5、意大利国的简称。以:1、〈介〉引入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等:~毒攻毒;~不变应万变。[2] 2、〈介〉引入动作行为依据的方式、标准等:~貎取人;~高标准要求自己。[2] 3、用作标准:《左传·宣公四年》:“ 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3] 4、〈介〉引入相关的原因等:~盛产瓷器而著称;~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2] 5、〈介〉因:何~知之?不~人废言。[4] (袁可立)又以阅视殿工加太子少保。——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6、因由;缘故:《诗·邶风·旄丘》:“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3] 7、〈介〉引入空间或时间的位置:长江~南;赏~春夏,刑~秋冬。[2] 8、〈介〉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4] 9、〈介〉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前;~上;三日~后;县级~上;长江~南;五千~内;二十岁~下。[4] 10、〈动〉用;拿:~一当十;晓之~理,动之~情。[2] 赠~鲜花。[4] 辅臣以上意为辞。公(袁可立)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11、【以……为……】相当于“把……作为 ……”或“认为……是……”:民以食为天;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2] 既上稍厌诸激聒,政府动以卖直沽名抑正论。公(袁可立)乃抗疏曰:“近年以来,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12、以为;认为:《国策·齐策一》:“ 皆以美于徐公。”[3] 13、〈连〉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养精蓄锐,~利再战;增产节约,~支援前线。[2] ~广视听;~待时机。[4] 14、〈连〉表示并列(连接谓语),相当于“而”:城郭高~厚;众星粲~繁。[2] 《礼记·乐记》:“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3] 15、〈介〉依;按照:~次;~音序排列。[4] 16、把直接宾语介绍给间接宾语:给敌人~致命的一击。17、〈名〉姓。[4] 18、为;行事:《论语·为政》:“ 视其所以。”[3] 19、此;这些:《礼记·射义》:“ 凡以庶士,大小莫处。”[3] 20、通“ 已 ”。太;甚:《公羊传·庄公元年》:“ 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3] 21、通“ 已 ”。已经:《汉书·张敞传》:“ 今两侯以出。”[3] 22、与:《诗·召南·江有汜》:“ 子之归,不我以。”[3] 23、及;及于:《论语·尧曰》:“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3] 24、作语助。如:可以、得以、能以、足以。[3] 注意事项1、“予以”、“借以”、“用以”、“难以” 等是动词,只能带动词宾语:予以支持、借以改进工作。[2] 2、以及∕和∕ 及 。[2] 3、在 “ 基本解释 ” 中,按道理来讲,第2、3处解释是一个意思,第2处出自《新华多功能字典》,第3处出自《辞海》缩印本。4、在 “ 基本解释 ” 中,按道理来讲,第7处与第8、9处解释是一个意思。第7处出自《新华多功能字典》,第8、9处出自《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又第8、9处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本来就是分别予以解释的,这里亦原版引用不变。5、在 “ 基本解释 ” 中,第4、5处解释是一个意思,第4处出自《新华多功能字典》,第5处出自《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注:《如果还需要详细解释百度里的百科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