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俄关系的确立及其蒙古因素(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1
中俄关系的全面确立及蒙古因素

1、中俄与准噶尔和土尔扈特的关系

1690年趁葛尔丹东征,策妄阿喇布坦夺取准噶尔汗国故地。葛尔丹死后,1697年准噶尔汗国的汗位由策妄阿喇布坦掌管。为了壮大汗国和稳固自己的汗位,策妄阿喇布坦保持了与清朝、俄罗斯的友好关系,这对准噶尔的命运有特殊的意义。由于葛尔丹败亡后原属于准噶尔的一些领土被清朝划给了喀尔喀蒙古,而策妄阿喇布坦要拿回这些领土。这是清朝和准噶尔汗国战争不可避免的一个原因。1716年准噶尔进攻西藏,1717年9月准噶尔汗成了西藏的主人。这威胁到清朝对青藏地区的控制,也影响到清朝以黄教安定众蒙古的国策,决定出兵。[17]1720年春清除了西藏的准噶尔人,西藏重新并入清朝。但是在准噶尔本土的战争,清军屡遭失败,双方陷入僵持状态。

1716年到1720年,由于准噶尔汗国派人到沙俄当局认为是臣服俄罗斯的那些地方去征收实物地租,俄罗斯殖民点和军事防御线不断向南扩展,准噶尔和俄罗斯的关系不断恶化。1713年夏,沙俄派切列多夫使团同准噶尔交涉。从此之后直到准噶尔归属清朝,准噶尔同俄罗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不断互派使团、交换信件、进行谈判。[18]到了1720年俄罗斯同准噶尔的关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是因为1720年准噶尔处于十分危险的外部环境。当时准噶尔汗国在西藏战败,清朝军队占领了哈密和吐鲁番,威胁到汗国的生存。哈萨克和苏丹也准备进行新的战斗。俄罗斯已经将边界南推到塔尔巴哈台山和萨彦岭。为了对付主要的敌人清朝,准噶尔汗国决定依靠俄罗斯。他请求派来军队,在准噶尔土地上建立要塞。[19]但是策妄阿喇布坦始终没有加入俄国国籍。1727年策妄阿喇布坦去世,其子葛尔丹策凌继位。

虽然清朝夺取了哈密和吐鲁番,但是战争是很艰苦的,不得不寻求用把武装斗争同外交结合起来。所以清朝也争取俄罗斯和土尔扈特对抗准噶尔汗国。土尔扈特人迁到伏尔加河下游之后,因为土尔扈特威胁到阿斯特拉罕和喀山,而且还会对俄罗斯在顿何区、乌拉尔区、伏尔加河中游各游牧民族斗争时起到影响。所以从1673到1710俄罗斯同土尔扈特签署了六个条约,才把土尔扈特拉到俄罗斯一边。1703年土尔扈特部阿玉奇汗侄子去拉萨朝圣,由于准噶尔不准其过境,无法返回,所以去北京,清廷封其为贝子。1712年清朝以送阿玉奇汗侄子为由,康熙派出以殷扎纳为首的使团去蒙古土尔扈特部。关于这次清朝破例出使的目的有不同的说法:《彼得大帝时期中俄关系史》一书认为中国是要诱使土尔扈特部回到准噶尔、并且了解俄罗斯的国情,半个世纪中俄关系中的中国政治活动,中国的目的就在于此。[20]而《准噶尔汗国史》一书认为中国的目的在于联合土尔扈特部共同攻击准噶尔汗国。[21]但是在后来的战争中土尔扈特部并没有同准噶尔作战。寻求俄罗斯支持的努力也没有实现,因为俄罗斯知道保持准噶尔汗国的独立对于俄罗斯遏制清朝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俄罗斯使臣兰格报告中就记载了康熙的大臣对沙俄与准噶尔汗国的友好关系表示不满,称对清朝友好的俄国应当共同对付和清朝战争的准噶尔。

2、 中俄签订《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

中俄签订这两个条约是双方共同利益的需要。在中国方面,由于长期在远离大漠的准噶尔作战使中国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俄罗斯同准噶尔汗国的结盟是清朝最担心的情况,这将改变清朝和准噶尔汗国的力量对比,这是康熙时期一直竭力避免的。还有清朝北方的边界总是受到未开化的游牧民族侵袭。所以雍正为了孤立准噶尔,就要解决同俄国人的争端,划定边界,用条约束缚俄罗斯人。于是清政府于1722年拒绝俄罗斯商团入境,在解决边界和越界边民问题之前暂停中俄贸易,向俄罗斯施加压力。在俄罗斯方面,签订《尼布楚条约之后》,他在中国最感兴趣的是商业利益。因为,彼得大帝的常年征战需要资金。而中俄边境的私逃者是清朝向俄罗斯交涉的主要问题,所以划定边界、解决私逃者可以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

所以1725年沙俄政府以庆祝中国皇帝雍正登基和宣布叶卡捷琳娜一世继位为由派以伯爵萨瓦·务拉的斯拉维赤为代表的使团去中国谈判。1727年清朝同沙俄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和《阿巴哈依图界约》、《色·额界约》。这些条约是在清政府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沙俄获得了蒙古地区大片土地。1728年6月25日中俄代表签订两国关系的边界、贸易总条约《恰克图条约》。为了解决边界、贸易、宗教、越界犯人等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些条约中俄两方面都得到了好处。沙俄得到了同清朝贸易的保证还获得了大片领土,清朝则消除了准噶尔和沙俄想勾结的可能、为解决准噶尔问题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1732年清军取得额尔多尼召之役的胜利,使准噶尔无力再与清朝对抗,主动同清朝谈和。

3、18世纪上半叶中俄关系的特点

《恰克图条约》的签订为中俄间更加紧密的交往奠定了法律基础,这将长期影响中俄关系。1757年清朝统一了准噶尔,在1771年土尔扈特人东归故土,清朝完成了对祖国蒙古族的统一。同时清朝利用《恰克图条约》使俄国人远离北京,阻止了俄国人向蒙古地区扩张。可以说在十八世纪清朝仿佛战胜了沙俄。但是从长远来看,情况并不是这样的。虽然俄罗斯没有同中国建立起官方的贸易,但是私商却得到了很大的经济利益。俄国人还完全的取得了关于中国的经济、地理、政治等情报,这些情报为十九世纪沙俄侵略中国奠定了基础,而清朝则很少实地的去俄罗斯获取情报。

这一时期的中俄关系对今后中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俄间建立起了直接的联系,以前的媒介完全消失了。在政治上,一部分中俄直接的蒙古人和地区并入中国版图,一部分并入俄罗斯版图。两国国家的东部和北部边境完全接壤了。在经济上,官方垄断贸易失败了,私商直接建立起来了直接的联系,两国的商人可以直接接触了。在语言上,耶稣教会丧失了原来的地位,东方语言蒙语成为中俄直接交流的语言。

中国和俄罗斯知道对方的存在是从蒙古大军西征俄罗斯和入主中原开始的。此后,蒙古人和蒙古地区也成为了中俄关系发展的一部分。蒙古因素成为影响中俄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力量,伴随着中俄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始终。随着蒙古人在俄罗斯统治的瓦解,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形成了,并且以蒙古大军西征的路线向外扩张,只是方向相反。十七世纪上半期,中国处于明末清初,完成了对今天内蒙古地区的统一,和漠北蒙古建立了固定的朝贡关系。中俄同蒙古的关系从此逆转,在这过程中中俄也迎头相遇了。十七世纪后半期,准噶尔汗国为了重建大蒙古国先要征服喀尔喀蒙古,而此时的喀尔喀蒙古已同清朝建立了臣属关系,且准噶尔的强大会威胁到清朝统一中国的目标。俄罗斯因为葛尔丹在俄罗斯对喀尔喀蒙古的扩张和对清朝的谈判中拥有重要的作用,对其加以利用。而葛尔丹统一蒙古需要俄罗斯制衡中国。在东亚和北亚地区上演了“中俄蒙三国演义”,结局是中俄两国在17世纪末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中国击败了葛尔丹,控制了喀尔喀蒙古,俄罗斯得到了大片领土并且同清朝建立了官方商业关系。到了18世纪上半叶,中国为了实现对准噶尔蒙古地区的统一,俄国为了他的商业利益,两国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这个条约解决了两国的边境和商业问题。条约签订后,为中国成功统一准噶尔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统一了准噶尔的中国同征服了布里亚特蒙古和原来土尔扈特领地的俄罗斯全面接壤了。两个大国的相遇也开启了两国了解对方和发展新时期关系的基础。但是相对于俄罗斯积极的了解中国的态度,清朝的闭关自守为十九世纪中俄的争夺埋下了隐患。而中国的外蒙古地区也是俄罗斯极力染指的目标,成为中俄外交史上的“外蒙古问题”,长期影响着中俄(苏)关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