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学解》一文中,韩愈提出了他关于学习方法的观点。他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名言,在告诉人们,若欲使自己“业精”、“行成”,则必须在“勤”和“思”上下功夫,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重要学习原则。至于怎样学习,他也有丰富的经验。首先,他要求遵循“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说,在学习时应提纲挈领,博约相济。其次,他要求有“沉浸郁,含英咀华”的治学态度,就如同品尝芳香味甘的佳肴美酒一样,去诵读经典著作、探索经典的真谛。不仅如此,他还要求有“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勤奋精神,意即学习时,应该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力作不息。在教学方法方面,他也像先秦儒者一样,重视因材施教。他以工匠使用木材为例,说明教育者也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方法。
韩愈指出教师的任务有三:传道、授业、解惑。三者之间,道是师的灵魂,业是运载道的工具,师是道的传播者和业的解惑者。这种师、道、业、惑的见解是有见地的。韩愈认为,师生之间应以师为中心,以道和业为准绳,谁在道和业上有疑难,谁就应从师而学,谁先懂得道和业,谁就可以为人师。这种师道思想,大大降低了封建师道的尊严性和权威性,强调能者为师,打破了自汉以来的师法、家法的保守壁垒,是师道思想的新发展,远远超出了《学记》提出的教学相长的涵义。
韩愈的教育思想。很明显,韩愈重师是为卫道,强调教师的基本任务 是为恢复儒道的传统。总之,韩愈在阐述教师的任务、教师的标准及师生关系的问题中,看到了道与师、道与业、师与生之间的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包含了朴素辩证法的因素。这些卓越的见解,不但大大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而且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教师的职责,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德育与智育、教书与育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启发意义。韩愈的教育思想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为实现“古道”而提出的教育目的的学说;与其人性论观点相联系的关于教育作用的学说;尊师重道的“师说”;在《进学解》里及其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概括出来的关于教学思想方面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