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桑树儿塔灯台的故事

我要这故事的详细内容,越详细越好!

第1个回答  2012-12-15
 早年在乡间,结婚都较早,朱耀榜十四岁的时候,由族里长辈作主,与大他八岁的四方溪郭氏结了婚。这使得朱耀榜至今都十分羡慕现在的年轻人,可以自由地恋爱。
  我与朱耀榜老人是同乡,在孩提时就听人说,老人唱得一手好山歌,桑植民歌的代表作《马桑树儿搭灯台》就出自他口。直到现在,我都有些不敢相信:这样一首家喻户晓、甚至被宋祖英唱到维也纳的著名民歌,就是出自这位普普通通的山野老人之手?好奇的我,终于逮着了一个了解“真相”的机会,我要好好地采访这位老人。之前,已有多家本地媒体对老人进行了专访,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也播出过他演唱的桑植民歌。
  创作《马桑树儿搭灯台》,朱耀榜是受了《马桑树儿搭荫蓬》的启发。马桑树儿搭荫蓬,有心恋郎莫怕穷,只要你我情谊好,冷水泡茶慢慢浓。这是一首典型的描写爱情的山歌。马桑树是桑植县山区常见的一种低矮的树种,三四月天,它发出很整齐的新芽,一蓬蓬象搭成的灯台,马桑树下都有一片荫地,里面干干净净的,青年男女躲在里面谈情说爱。马桑树下成为了当地土家青年男女偷偷约会和私订终身的地方,成了当地土家族青年男女爱情的象征,这就是《马桑树儿搭灯台》的创作基础。马桑树,生命力极为旺盛、顽强,这象征着当地青年男女的爱情天长地久,生生不息。朱耀榜多年来一直非常羡慕那些在马桑树下自由谈情说爱的青年男女,经常被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于是他想写,想唱,想把自己心中的感触通过歌的形式唱出来。天赐良机,一个很好的创作素材就发生在他身边。解放初,当地有一位年轻人应征入伍,临行前和邻村的一位女孩子在马桑树下私订了终身。送别的那一天,姑娘一直朝心上人走的那个方向眺望。朱耀榜就被他们纯真朴实的爱情所打动,内心澎湃的情感犹如决堤的江水泛滥开来:马桑树树儿搭灯台(哟嗬),我写封的书信与呀姐带哟。郎去当兵姐耶在家呀,我三五两年不得来哟,你个儿移花别处栽哟!马桑树树儿搭灯台(哟嗬),我写封的书信与呀郎带哟,你一年不回我一年等呀,你两年不回我两年捱哟,钥匙不到锁也不开哟!
  淳朴、真挚的情感,大胆、自由追求爱情的思想,欲走还留的依依不舍,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反映了当时人们忠贞、朴实的爱情态度。
“山歌王子”半个世纪与桑植民歌相伴相随
   朱耀榜从小喜欢唱歌,唱歌好听,又能自己创作新的山歌,年轻时就在当地获得了“山歌王子”的美誉。
  解放初,正赶上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文艺汇演,县里、州里、省里、中央都大力挖掘民间文艺人才。朱耀榜参加了桑植县组织的导演训练班,回来后成立了农村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在桥自弯乡进行文艺宣传。那时,在当地只要有文艺演出,就有朱耀榜的身影。朱耀榜成了当地农村文艺工作者中的活跃分子。
   1956年,桑植县文工团的音乐专干黎连城、左泽松专程赶到桥自弯乡白果村,向朱耀榜学歌。1958年,正值大跃进,号召所有干部要唱民歌、搞文艺表演,全省在保靖县召开民族民间文艺宣传现场工作会,当时工作会上有人提议,桑植是民歌的海洋,要挖掘新的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原来是爱情歌,为了适应文艺表演的需要,黎连城就把《马桑树儿搭灯台》稍稍做了改动,加了个合唱段,就在现场会上唱了,这一唱,轰动了全场。就这样,《马桑树儿搭灯台》在全省传唱开来,并渐渐成为桑植民歌的代表作,它把桑植民歌在全国民族民间文艺中的地位推进了一大步。1978年,省里举行桑植民歌演唱会,又将《马桑树儿搭灯台》灌制成磁带,先后在省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全国少数民族民歌选》也收录了《马桑树儿搭灯台》。《马桑树儿搭灯台》真正走向了全国。
   1987年8月,在波兰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民间歌舞联欢会、第十九届扎科潘内山区国际文艺竞赛和波兰山歌比赛中,桑植土家族民歌手尚生武登台深情演唱了《马桑树儿搭灯台》等五首桑植民歌,其中《马桑树儿搭灯台》还改编为交响乐曲,在国外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金色的旋律”。前几年,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向全世界人民演唱了压轴歌曲《马桑树儿搭灯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朱耀榜还是个多面手,吹笛子、拉二胡、打围鼓、唱花灯、演小品、写歌词,都是一把好手。我说:“您给我们来段二胡吧!”他便拿起当年参加县文艺汇演获得的奖品二胡,自唱自拉了起来,把一曲《马桑树儿搭灯台》拉得流畅婉转,听者如痴如醉。
  创作来源于生活,朱耀榜在创作了《马桑树儿搭灯台》后,又先后创作了其它几首民歌,现收录在《桑植民族民间文化丛书》之《桑植民歌》中。如《怀里揣着蜜一坨》:情姐门前(罗嗬)一条坡哟,别人的走少我走哇的多哟;铁打的鞋子呵穿啦烂了哇,我把岩头踏起灯盏窝哟,怀里象揣的嘛蜜一呀坨哇!小调有《鼓打一更》,小品有《瞎子背着跛子》。他还创作了一些在当地流传较广的山歌,如砍柴歌、收谷歌、插秧歌等。
  “《马桑树儿搭灯台》的原创不能假冒伪劣’”  
  现在,75岁的朱耀榜身体还硬朗得很,耳聪目明,胃口也很好,每天晚上劳作回来,嘴里还不停地哼着歌,丝毫不觉得累。晚上还要喝二两包谷烧。家里的生产全是老人一把手劳作,儿子在外打工,儿媳身体不好,只能做点家务。
  从他创作出《马桑树儿搭灯台》到现在已经50年了,《马桑树儿搭灯台》获得巨大成功,老人心里是很满意的,但同时他也希望人们在欣赏这首歌的同时能知道他就是原创。因为在这以前,关于《马桑树儿搭灯台》的原创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有说是常德的,有说是株洲的,这令老人很伤心。他说,《马桑树儿搭灯台》原本就是他创作的,如果有人争,他是决不答应的。最后老人俏皮地说:“《马桑树儿搭灯台》的原创不能够‘假冒伪劣’。”
第2个回答  2012-12-13
三峡的民间传说,有一个皇帝,一次在马桑树下乘凉,顺手将马栓在树上,就在树下睡着了。等他一觉醒来,马桑树长到半天云空里去了,马也被吊死在空中。于是,他诅咒道:“马桑树长得高,长不到三尺要勾腰;马桑树长得快,一年发个嫩苔苔。”从此,马桑树就再也长不高了。又传说一个秀才,在马桑树下乘凉,把帽子挂在树上,一觉醒来,帽子冲到天上去了,取不下来,于是诅咒马桑树长不高。
西南许多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关于马桑树的传说。苗族说马桑树顶天立地,英雄张羽得以爬上马桑树登天,玉帝震怒,命天兵天将踏矮马桑树。土家族说,青蛙顺着马桑树爬上天界吞食十一个太阳,张果老用棒打弯马桑树。侗族说,英雄姜良沿天梯马桑树射下十日,天王责怪马桑树长得太高,便诅咒道:“上天梯,不要高,长到三尺就勾腰。”湖南桑植民间传说,牛郎每年七夕是爬马桑树到天上去与织女相会的。
第3个回答  2012-12-12
马桑树是一种很常见的树。在我国的湘西鄂北地区及西南地区的群山里遍地生长着马桑树。马桑树亦称“千年红”、“马鞍子”,属落叶灌木。马桑树多枝丛生,一簇一簇的,枝易脆,弯弯曲曲,长不高,可是,春风一吹,满山的马桑树就吐翠滴绿,显示出她强劲的生命力。
马桑树又是很神奇的树。广大的西南人民似乎不愿意马桑树太过平凡,太过普通,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浪漫和想象,为马桑树创造了许多神话传说。其中广为流传的是,马桑树原来是又高又大的乔木,是近两三百年才变成又矮又弯的簇生灌木的。
三峡的民间传说,有一个皇帝,一次在马桑树下乘凉,顺手将马栓在树上,就在树下睡着了。等他一觉醒来,马桑树长到半天云空里去了,马也被吊死在空中。于是,他诅咒道:“马桑树长得高,长不到三尺要勾腰;马桑树长得快,一年发个嫩苔苔。”从此,马桑树就再也长不高了。又传说一个秀才,在马桑树下乘凉,把帽子挂在树上,一觉醒来,帽子冲到天上去了,取不下来,于是诅咒马桑树长不高。
西南许多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关于马桑树的传说。苗族说马桑树顶天立地,英雄张羽得以爬上马桑树登天,玉帝震怒,命天兵天将踏矮马桑树。土家族说,青蛙顺着马桑树爬上天界吞食十一个太阳,张果老用棒打弯马桑树。侗族说,英雄姜良沿天梯马桑树射下十日,天王责怪马桑树长得太高,便诅咒道:“上天梯,不要高,长到三尺就勾腰。”湖南桑植民间传说,牛郎每年七夕是爬马桑树到天上去与织女相会的。
有了这些传说,平凡的马桑树也就不再平凡了。马桑树成了树王,成了神树。有的地方把马桑树当神一样敬奉。这是西南人民特有的智慧,他们不敬那些稀有的物种,而是敬与自己最亲近的,甚至与自己一样普通的马桑树为神。显示出西南人民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自信。
我之认识马桑树,关注马桑树,源于一首与马桑树有关的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这首民歌像马桑树一样有点神奇。
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就被它深情婉转的旋律所感染。她不紧不慢的旋律就像武陵山脉腹地的山泉水一样,清澈,自然,温暖,细细品味还有些古朴苍凉意味,在她跌宕起伏的行进中,点点滴滴都在敲击着人们的心灵。
马桑树儿搭灯台,
写封书信与姐带。
郎去当兵姐在家,
我三五两年不得来,
你自个儿移花别处栽。
马桑树儿搭灯台,
写封书信与郎带。
你一年不来我一年等,
你两年不来我两年挨,
钥匙不到锁不开。
这歌词就地取材,来自民间。男女主人公书信互答,情境交融,传递着纯真挚爱的情意。歌词借用马桑树更是意蕴深厚。其中“钥匙不到锁不开”,完全是人民群众的语言,较之文人们的“海枯石烂”之类更加形象生动,自然贴切。
这首民歌从歌词到旋律浑然天成。1956年桑植民歌手在省城首次演唱这首歌,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并称其为金色的旋律。1957年这首歌唱到了北京,反响依然很好。2003年11月,著名湘籍歌唱家宋祖英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了《马桑树儿搭灯台》,更是震惊四座,获得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誉。有人说,《马桑树儿搭灯台》堪与传统民歌《茉莉花》媲美。
桑植是民歌之乡,2006年国家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就被列入其中。目前搜集整理出的民歌就有万余首。《马桑树儿搭灯台》便是其中之一。
这首歌令我感动,令我难以释怀的,是她背后那个凄美的故事。
2010年2月,我有幸来到桑植。接待我的是桑植县文联主席余晓华先生。我们年龄相近,意趣相同,话题自然也就从桑植民歌谈开了。
桑植位于湖南省西北边陲,与鄂渝黔四省交界。历朝历代要征战“西南夷”,桑植是官府的屯兵之地。桑植习俗将居民划分为“军、民、客、土、苗”5家,. “军家”是指从军后在当地落户的人家。目前,桑植全县有43万人口,少数民族39万,分别为土家、白、苗、回、蒙古、高山族等17个民族。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带来了桑植民歌的繁荣。
《马桑树儿搭灯台》最初的歌词是:“郎被生意缠住手,三五两年不得来。”据此判断,这首民歌最初的产生应该是清朝中晚期。桑植是雍正5年(1727年). “改土归流”结束土司统治的。也就在这个时期,桑植商业兴起,也才出现年轻人走出大山经商,妻子在家守候的现象。
改写这首民歌的则是贺龙的堂弟贺锦斋。1928年2月,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锦斋随贺龙辗转回到桑植洪家关老家,重新组织革命武装,他也才终于与年轻貌美的妻子戴桂香小聚。多才多艺又重情重义的贺锦斋想起这10余年来与妻子聚少离多,双方在一起的时间不到半年,并且这一次也不可能很长。他在昏暗的油灯下,提笔展纸改写了《马桑树儿搭灯台》的部分歌词,并教会了妻子戴桂香。
果然不久,队伍开拔了,并且谁都未曾料到,这次分别竟成了他们的永别。在一次战斗中,贺锦斋为了掩护贺龙撤退,不幸中弹牺牲。
戴桂香在丈夫走后,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大清扫,在大山洞里躲了三年。戴桂香与贺锦斋没有生养,公公婆婆多次劝戴桂香改嫁,戴桂香拒绝了。贺锦斋为戴桂香留下的惟一念想便是《马桑树儿搭灯台》。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戴桂香惟一的爱好就是教人唱《马桑树儿搭灯台》。
余晓华先生上世纪80年代采访过戴桂香本人。余先生说,当时戴桂香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她说:“锦斋的仗还没打完,打完就会回来的。”
老人在幸福院里度过晚年。她常常教服务员唱《马桑树儿搭灯台》。她还经常摘些马桑树叶压放在箱子里或枕头下。马桑树、戴桂香、《马桑树儿搭灯台》,似乎已成不可分割的一体,纵然是漫长的岁月也无法把他们分开。老人活了95岁,唱了70余年的《马桑树儿搭灯台》。一个美丽多情的女子,一个革命者的遗孀,用她一生的光阴诠释着这首歌的内涵。
参观过贺龙纪念馆,我又有了新的认识。大革命时期,桑植10万人,有2万多人参加了红军、赤卫队、游击队。贺龙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其中就有3000多人是桑植儿女,起义失败后,回到桑植的不到1000人。据统计,桑植有5000多烈士长眠在异乡别土。创作《马桑树儿搭灯台》的,除了戴桂香,还有众多的英雄的桑植儿女。
著名歌唱家宋祖英2004年春节在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大厅一首原汁原味的民歌轰动了全世界,人们争相打听该首歌的出处,原来这就是美妙动听的桑植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马桑树儿搭灯台》,以下简称(搭灯台)。桑植久有“歌海”的誉称,而《搭灯台》就是这浩如烟海的民歌中一朵晶莹的浪花。桑植籍老红军战士最爱唱这支歌,在军营里唱,在长征路上唱,桑植人民也爱唱它,过去爱唱,现在也爱唱,就连“文化大革命”时期也能在山间小径和林荫道旁听到这里的人们从鼻腔里传出听不清词儿的《搭灯台》的音乐。著名音乐家瞿希贤说它是“金色的旋律”。一九七八年,湖南省文化局在桑植召开民族演唱现场会时,一位代表听了该歌曲后说,“听了它就象喝了蜂蜜一样使人陶醉。” 特别近些年在旅游接待、文化交流等活动中更为广泛传唱,这是为什么?很显然,这首民歌有着较强的艺术魅力。从艺术欣赏和创作分析的角度来客看,这首歌的艺术特色到底在哪里,需要我们系统地研究和分析。本文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初步分析这首歌的艺术特色,供大家在实践中参考。
一、鲜明的地方特色
地方特色往往是文艺作品艺术特色的重要标志之一。有的作品有其较好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它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我们张家界土家族本土画家李军声的砂石画不仅在国内深受欢迎,同时也备受国际友人的称赞,获得了很多很高的荣誉,就在于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包括民族特色)。《搭灯台》的艺术特色同样首先就在于它有其独有的地方特色,其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
第一、音乐具有鲜明的继承性
该歌曲是一首羽调式的民歌。从调式结构以及调性来看,它与桑植民歌中的《山歌不唱满齐怀》,《太阳出来照白岩》等原生态民歌有共同之处,特别是与《太阳出来照白岩》节拍完全相等,音调结构除《太阳出来照白岩》的第一小节的 和《马桑树儿搭灯台》的第一小节有点不同及《太阳出来照白岩》的第十拍、第三十四拍的与《马桑树儿搭灯台》的第十拍,第三十四拍的6 5有点不同外,其他部分基本相同。但这不同的几处大都是过渡性的小节,过渡后的音型又是相同的。另外,它与《山歌不唱满齐怀》、《山歌不唱忘记多》、《小小鲤鱼紫红腮》、《隔河望见郎上街》、《一个鸡公五色毛》等原生态民歌在音型结构上也大致相同,如《山歌不唱满齐怀》的第一乐句与《马桑树儿搭灯台》的第一乐句2 . 3 3 6 3 . 5 中的“2 ” 和“2 . 3 ”,“ 3 ——”和“3 5“ 在音程上是相同的,分别都是主音的四度和五度。乐句中的过渡音和过渡形式也大致相同,虽然前者第一拍出现了“0 7”,但是在弱拍上且时值非常短。第二个虽是由一个完整的“一个时值拍”构成,但它是一个下滑音,这两个的出现都是不稳定音,这对调性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其以下的乐句和乐段的进行和前者差不多。相同的又另有一个特征是,最后的主音都是从强拍的“3”再落到主音“6”。《山歌不唱忘记多》的调式构成和调性与前者大体相同。而不同的显著特点是“搭灯台”有较强的的节奏系列,而那两首原生态民歌多属自由高亢的山歌风格。这类山歌在桑植境内都很流行。与桑植县的内半县代表性山歌《叫我唱歌就唱歌》有显然的不同。从调式的构成和调性来看:一个是由“6”“2”“3”“6”为骨干音构成的;一个是由“5”“1”“2”为骨干音构成的:一个是羽调式,一个是徵调式。当然还有语言上的一些区别对音乐效果也产生一定的影响。至于这一音乐与云南大理白族音乐有否血缘关系,因笔者有多方面的原因不可能追根寻源,但“塔灯台”是在这些比较原生态的民歌基础上演变而来,是一首地地道道的桑植民歌是无疑的。其艺术特色就在于它既保留了原生态民歌那种高亢、悠扬的山歌风格,又由于节奏性比原生态民歌强,调性突出,较好地表达了那种质朴、深情思念的感情,使人听后,尤如品尝了一杯清爽、甘甜、纯净的山泉水。
第二、较好地运用了“儿化音”
多年来,一些文艺工作者认为桑植民歌中的“儿化音”很有典型性,这也是其中的艺术特色之一。《马桑树儿搭灯台》同样具有这一艺术特色。歌词开头的“马桑树树儿塔灯台”,其中开头第一段的马桑“树树儿”和歌曲中的“你个儿移花别处载”中的“个儿”都是由典型的儿化音组成。它使人听起来亲切、朴实,把人们的感情带到了特定的环境之中,从而触发起情感。这种带儿化音和未带儿化音的艺术效果明显不同,如“哥儿”“妹儿”比“哥哥”“妹妹”要亲切,“鸟儿,猫儿”比“鸟、猫”要委婉一些。在一定的条件下或特定的对象中使用儿化音是很有艺术效果的。当然,在使用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能加上“儿”字。使用时一定要注意环境、对象。这种儿化音在桑植县几个白族乡(镇)较为广泛使用。所以,它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
二、“三连音”和3/4拍子的使用恰到好处
该民歌较好地运用了“三连音”。如第七小节,第十七小节的第一拍后半拍就使用了这种音型。特别是第十七小节的三连音如画龙点睛之妙。
第一段的“栽”和第二段的“开”字头上都用了这种音型。而这种音型最精彩的是三连音的前面用了一个时值与它相等的,二者精彩的结合,真是妙不可言。我们从第一段歌词所表现主人公的内在感情中去分析(后有具体分析)就会发现她的绝妙之所在。第一个的出现,其平均时值比后者长,因其后是一个三连音,主人公的内在感情,按照当地民间艺人口述语(俗话)可表达为“按(压)着自己的窦心(心脏)说出来的话”,意思是不得已而这样说的。长时值的是主人公内在感情矛盾冲突的最严峻、最激烈的表达方式,而—则是矛盾迫不得已的解决。第二段虽然与第一段同音乐,由于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后有分析)和所处环境与男主人公不同,在表达效果上也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我们只要仔细品尝一下这段歌词和音乐,就会仿佛觉得女主人翁的感情象山涧小溪一样在汩汩的流淌,明净之中包含着柔情,柔情之中又包含着刚毅,既纯洁而又勇往直前。具体地说第一个“3”时值长,具有一定的份量,这就是主人公果断、忠贞、坚毅情感的表现, 紧接着的—中的三连音又包含着丰富的缠绵之情,柔美之情。
第二,在节奏系列中巧妙的把 2/4和3/4拍子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得益彰,较好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那种复杂感情。在第六、七、十一、十三、十四、十六、十七小节,都是用了3/4节拍,而这几处歌词内容正是主人公内在感情变化的突出表现。那种内心有千言万语急待要说,而又受到理智的抑制,把这种内心复杂情感,采取2/4、3/4节拍相互交替、过渡使用,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统一体,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蕴涵在人物心中的内在感情。
三、歌词含蓄,意味深长
第一,“钥匙不到锁不开”一句表达了专一的爱情观。对待该句歌词的含义,前些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句歌词太俗,没有艺术性,我却以为它恰到好处。首先,我们要从歌曲内容的主体上把握住这一点,这首歌一方面表达了献身革命的精神,另一方面表达忠贞不二的爱情观,真正体现了它的主题思想之所在。有的人在演唱这首歌时,将这句词改为“春天不到花不开”。从表面上看这句词比前者美一些,但仔细对这两句歌词分析和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春天不到花不开”不合事理,没有“钥匙不到锁不开”准确。因为,春天不到花也开,有梅花、菊花等不到春天就开花。而“钥匙”不到“锁”确实不开。这是从字面上分析,从事理上去看的。更重要的是前者不能准确表达女主人公专一的爱情观。只有后者才能表现出那种崇高、圣洁专一的爱情观。这一内在的美是前者“美”根本不可能表达出来的。其内容也是前者不可比拟的。只有把人物的真正内心世界揭示出来,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真正美之所在,乃在于此也。
第二,“你个儿移花别出栽”表现了男主人公高尚的革命情操。歌词中“郎去当兵姐在家,三五两年不得来,你个儿移花别处栽”。我认为也不能用庸俗的观点来分析。它正是一个革命军人为人民、为祖国的幸福明天和自由去战斗的情操的具体表现。这里的“三五两年”是虚指,也许是三年、也许是五年、十年;也许是战死疆场。这正如伟大诗人裴多菲说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才是歌词中真正的内涵之所在,是主人公内心思想基调中的内核。
总之,该歌曲有极强的生命力,流传甚广,是与它本身独特的艺术品质和完美的革命思想内容分不开的。同时,它也是音乐创作的好素材。象张景平①创作的《回来吧!贺老总》,湖南省歌舞团创作的《想红军》,彭梦麟②创作的,(《湘鄂西组歌》中的〈送红军〉)、电影《贺龙军长》中的音乐等都是以该音乐为素材创作而成的。并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所以,我们说该歌曲是“歌海”中一朵晶莹的浪花,就是从上述意义上说的。它不仅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且是我们进行音乐创作的上等“原材料”。我们应珍惜它,多多研究它的艺术价值,这将会对我们的音乐作品的创作、理解,准确的演唱、表达,都将大有裨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