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那首诗?全诗是什么?作者是谁?哪个朝代?每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9-12
水 调 歌 头① 苏 轼 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②,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④。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⑤,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⑥,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⑦。【注释】①水调歌头:词牌,又名《元会曲》、《凯歌》。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②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苏轼任密州太守。达旦:到天明。③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作者与他已经七年没有相见。④把酒:端起酒杯。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此用其意。⑤琼楼玉宇:指月中宫殿。⑥转朱阁:照遍了华美的楼阁。低绮户:低低地照进雕花的门窗。⑦婵娟:古时对美人的称呼,指月宫里的嫦娥,借指月亮。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此用其意。【点评】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词作于1076年的中秋节。当时苏轼政治上失意,与亲人也多年未能团聚,“每逢佳节倍思亲”,郁闷惆怅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但苏轼天性达观,对生活充满热情。全词基调乐观,虽然也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用世的思想还是占了主导。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起句由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对无语的青天突发奇问,人间的今夕,天上是何年?表面看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我欲乘风归去”之句,借高耸云间的琼楼玉宇寒气袭人,言当今朝廷党争倾轧,难以容身。“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还是人间好啊!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苏轼与苏辙,手足之情甚笃。苏轼曾抛掉湖山秀丽的杭州,由南而北到山东密州,就是为了能与在济南做官的弟弟子由近一些,但到密州后仍然不能与弟弟见面。对子由的思念,构成这首词下片的抒情文字。月儿又圆又亮本是幸福美好的象征,然而为什么它偏偏在人离别之时才圆起来呢?这不是加重了离人之思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自古皆然,那也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惟愿彼此珍重,爱惜时光。这首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借明月自喻通达,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上下片又都带有人生哲学的意味。“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与陶渊明桃花源诗所说:“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诸句约略同意。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有凡境、圣境、清境、浊境。当一个人思想开朗胸怀坦荡时,就是处圣境、清境,反之,清境、圣境便都不见了。同时这也是儒家“无人不自得”的思想。有了正确思想方法,那么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在人间也可以得到快乐,何必要到天上,要到朝廷中去呢?下片“此事古难全”含有这样的意思:世界上不可能有永恒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如月亮有圆时也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虽然阐述的是一个人生哲学命题,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历来被人推崇备至。
第2个回答  2013-09-12
就会不行法国学就可许多家机搆化入世
第3个回答  2013-09-12
水调歌头
第4个回答  2013-09-12
水调歌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