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与思考|新课改的实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1-23
新课改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与思考

民乐三中 田峰

全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已全面展开,新课程如

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春日走进了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生活。我校

省首批实验校,在2003年秋季正式实施了实验工作。一学期的教学工

作使我感到了在实施课改中我们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惑。现就存在的

突出问题作一些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观念转变不够到位。

我们还没有形成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教材观. 表现在课

堂教学中,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学习过程的主体,没

有树立教学的出发点是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观念;我们还

没有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作者、促进者、协商者、话筒的

传递者,角色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虽然注意组织学生进行了合作

交流,但多数是流于形式,缺乏对组织合作学习目的的理解和对组织

合作学习的调控,在进行对话、沟通、交流、互动、合作中充分利用

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不够,缺少引发学生主动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教师不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没有改变“教材中心”的旧式,在拓展

和灵活使用教材上显得乏力,存在演出“教案剧”的现象;我们仍按

预设的教案组织教学,不注重利用课堂共生知识。

2、“课标”意识不强。

我们对新课程要求的质量意识比较模糊,没有深入 领会《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六个改变”和“六点要求”。特别是

对于课标中提出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目

标不能进行有机整合,往往顾此失彼;在具体的教学中,以为课改就

可以淡化双基,在组织课堂活动中往往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既使注意

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和自主探索,但由于目标模糊和组织能力不强,

从而不能做到课堂教学活泼而有序,结果既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

自主探究学习,又削弱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课堂表面热闹、

活跃,实际上教学效益低下;要么就纯粹按旧的模式,结果就是穿新

鞋,走老路。

3、全面关注学生发展的意识不强,忽视教师和学生体验的教学

过程。

新课程强调“课程是经验”,要实现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

的转变,要变“教材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材”。这就要

求教师要把教学当作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要求与个人

经验相联系,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教学。而在我们实际的课堂

教学中,教师潜意识里依然还存在着对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控制欲和

支配欲,“讲台意识”仍旧严重。学生和教师的共同体验未被充分激活,

教师关注的对象仍然是少数学生,学生的学习还较多地体现为外在的

“注入”;教学过程仍然遵循教材内容为线索,而不是按照学生已有体

验基础上的认知发展规律来展开。

4、更多地留于对现有“评价”手段的埋怨,没有对探究与发展 作更

多的深入的思考。

我总听到对老师们评价手段的埋怨 ,对课改所要求的评价要达到

“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提高、有利于课程

的进步)认识模糊,等、靠思想严重;“问题意识、成果意识”还比较

薄弱,还不能主动地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对教学的探究与发展作更多的

深入的思考。 5、我们的反思意识、

合作意识及成长意识不强。

表现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很少从理论的

角度去思考;仍然习惯于“自给自足”,缺乏与人合作、交流、共享成

果的意识;在如何根据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方面也很少作深

入细致的思考,从而妨碍了自身水平的提高。

二、存在的困惑及思考

1、如何激活课堂教学

我们在接受了课改新理念进入教学实践之初,往往对如何“改变

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使获得基

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

程”缺乏深入思考,对“同时”一词的含义和实际操作技巧难以把握,

往往在如何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上感到乏力。

实际上,在新的课改教材中,以结论性知识方式呈现的学习材料

的比例明显降低,学习材料中“探究性材料”和“问题性材料”大量

出现。它鼓励而且教师也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创造性、主动

性的劳动。只有充分利用阅读材料、课题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

题情境,注意联系师生的共同体验,准确把握教学时机,调动多样化

的教学艺术,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与态度,舍得花时间给学生思考,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而

是在对话、沟通、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改变课堂的刻板、

单调,也才能激活并创造具有生命力的、生机勃勃的课堂教学。

2、怎样公平评价学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公平评价学生,才能使学生对学科

充满兴趣,对教师充满期盼心理,也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而我

们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评价的尺度,要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为

此,不我感到困惑. 新的课改强调“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尤其重要,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做到了公平,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才能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我们就应该做到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均有权发表自己的看法,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对学生的见解绝不能不置可否,更不能粗暴否定,而应该多用一些诸如“你这样说就好了”、“你再加上。。。。。。就全面了”、“你能否不说。。。。。。”、“你不可以这样说吗”、“建议你再想想”、“若你能联系自身的体验来回答那就更好了”等等激励语言委婉地与学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这样就能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而对发言突出的学生,教师就更应该予以强调性的表扬,以此强化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作客观、公正的评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思维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更充分地认识自我,更客观地评价自我。这样做还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也有利于发展学生评价自我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从而能有针对性作出自我改进,进一步完善自己。

3、如何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个体学习和集体学习的 关系、教学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改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倡导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要求“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但在课改实施中,我在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上感到茫然。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对“过于”一词的理解浮于表面。其实,课改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没有生机的“满堂灌”的状况,而不是要对接受学习作全盘否定。当然,搞探究性学习也不能走极端。否则,势必使教学流于形式而忽略了教学目标内容。只有做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整合,才可以说是真正走进了课改。

课改强调要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学中,我们按预定设计的方案组织活动,可往往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安排给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太短,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另一种是在组织交流中,以小组方式探究费时较多,还会有部分学生的思维被小组定位,体现不出独立性。由此,我们感到举步维艰。而这个问题一经细究,我们就不难发现主要是出在课前的 教学设计 上。在给学生预留的充分展现他们的不同见解和他们的创造性时间和空间的设计上,要包括对学生独立的、分组的活动和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的安排设计,还要预先考虑可能出现的新情况的预设解决方案。在时间的分配上,要舍得放手留足留够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同时,在组织小组活动中,要做到不同层

次学生的合理搭配,要落实组员的角色并定期替换,尽可能使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当然,要使个体学习和集体学习的效益得以充分体现,就必须考虑整个课堂教学的优化。只有当我们抱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走进课堂,实现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角色转变,课改也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引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依据,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形式则是在教学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手段组合所构成的教学结构。我们在教学在实践探索中对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感到模糊。其实,课改强调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细化到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做到:(1)目标的多元化。即要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2)目标的开放性。即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学习内容适合学生个体的学习需要,具有可选择性。(3)目标的层次性。即教学目标应符合不同层面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让所有学生只要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因为只有被认同了的教学目标,才能将它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要。教学形式服务于具体的教学目标,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只有用科学、有效的教学形式才能提高目标的达成度。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然后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要求、课程内容特点的需要结合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进行优化组合,以异彩纷呈的教学形式才能取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这是我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的一点很浮浅的认识, 和大家共同商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