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家学说【《四库全书总目》的“杂家”之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3-04
  【摘 要】自《汉书·艺文志》将杂家单独列出作为诸子百家之一,后世史志多从其说。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虽然经历了一定的变化,杂家作为一个特殊的分类,依然存在于史志之中。至《四库全书总目》,杂家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为后人研究当时的学术情况提供了很多的文献资料,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汉书艺文志;杂家
  长期以来,对“杂”的概念的认识和对杂家的评价争议不断。褒之者赞其包容万象,意义非凡;贬之者视其杂乱无章,缺乏主旨。杂家作为诸子百家中之一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其意义也有所变化。
  杂家之名,要追溯至《汉书·艺文志》。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乱,群雄并起,思想界也异常活跃,各家学说层出不穷,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班固《汉书·艺文志》将诸子百家分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并对“杂家”这样阐述:“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在子部书类中开列了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九家,也将杂家作为单独的一家列出。并在小序中阐述道:“杂者,兼儒墨之道,通众家之意,以见王者之化,无所不冠者也。”“放者为之,不求其本,材少而多学,言非而博,是以杂错漫羡,而无所指归。”《隋志》上承《汉志》,认为杂家兼通诸家,包容万象,可以见证王者之治。只是,杂家因其杂的特点,也有很大的弊端,放荡者为之,便容易成为杂乱无章之作,杂而不融,缺少主旨。由此可见,当时所谓的“杂家”,实际是一种集合儒、墨、名、法等众家学说,融汇贯通而成为自己一家之言的专门学说。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作为“可观”的九家之一,它在当时还是很有价值,有一定影响力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杂”的概念的认识逐渐发生改变,对杂家的分析与评价也日益改变。至《四库全书总目》,这种变化尤其明显。《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分十四类。“儒家之外有兵家、有法家、有农家、有医家、有天文算法、有术数、有艺术、有谱录、有杂家、有类书、有小说家、其别教则有释家、有道家。叙而次之,凡十四类”。子部总叙称其“群言岐出,不名一类,总为荟萃,皆可采摭菁英”。十四类中的杂家类居于谱录类之后,类书类之前。子部杂家类又包括六个小类:杂学之属,杂考之属,杂说之属,杂品之属,杂纂之属,杂编之属。小序对各类的具体解释如下:“以立说者谓之杂学;辨证者谓之杂考;议论而兼叙述者谓之杂说;旁究物理,肪陈纤琐者谓之杂品;类辑旧文,堡兼众轨者谓之杂纂;合刻诸书,不名一体者杂编。”《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的小序提到此书对杂家的看法和分类的依据:“衰周之季,百氏争鸣;立说著书,各为流品,《汉志》所列备矣。或其学不传,后无所述;或其名不美,人不肯居。故绝续不同,不能一概著录。后人株守旧文,于是墨家仅《墨子》、《晏子》二书;名家仅《公孙龙子》、《尹文子》、《人物志》三书。纵横家仅《鬼谷子》一书,亦别立标题,自为支派。此拘泥于门目之过也。黄虞很《千顷堂书目》于寥寥不能成类者并入杂家。杂之义广,无所不包。班固所谓合儒墨,兼名法也。变而得宜,于例为善。”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杂之义广,无所不包。”便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之例合并诸家入杂家,将《汉书·艺文志》所列名家的《尹文子》、《公孙龙子》,法家的《慎子》,道家的《鬻子》等,都归为杂家一类。以为此举是“变而得宜,于例为善”,更符合当时的学术发展。然而班固所说“合儒、墨,兼名、法”的杂家是作为一个学术流派,融合了各家思想而为己所用,在思想内容上显示出儒墨名法的某些特征,而不是真正的将各家思想的学说看成一个整体,分为一类。班固所说的“杂”不是单纯的无所不包,而是学术融合。《四库总目》虽也依班固之例列出杂家,却将杂家之“杂”理解为无所不包的“庞杂”,有一定的误解。而且,墨家、名家、纵横家等这几派学说虽不是显学,却是自成体系的一家之说,这点没有异议,只是后世很少有人继承研究,前人传承下来的有关这几类学说的书籍也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消亡,造成学说的没落。《四库全书总目》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正统地位,维护封建统治政权,对与儒家不相契合的学说采取抵制态度,这种分类很难说没有这方面的影响。到此时,原本可以通王者之治的一家之说,已经失去了它作为专门学派的地位,成为子部的一个附属性类别,作为一些难以分类的,学说不显的学派的集合地而存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杂乱之学”。
  后世学者对《四库总目》子部杂家类合并名、墨、纵横诸家也有不少论述。余嘉锡先生从学术发展的角度考虑,批评其分类的疏漏,认为名、墨、纵横各家学说思想不同,而《总目》杂家合并诸家,“非所以剖析条流,辨章学术也”。并反驳《四库总目》所提出的“名、墨、纵横失儒之本原,便为杂学”,因而应入杂家的观点,提出了“则九流十家,孰非儒之失其本原者?何不变子部为杂部?合十家为一家乎”的疑问。《总目》反映了当时图书存佚的真实情况,但它站在维护儒学正统的立场上,对诸子除儒家之外的学派采取的是排斥态度。清代撰修《四库全书》的目的即“以阐圣学明王道者为主,不以百氏杂学为重也”。合并诸家入杂家应当也有这方面的考虑,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也是很不可取的。窃以为,《四库总目》以墨家、名家等其学所传甚少而不将其单独列出,只是统一归到杂家,而不顾及到作为单独的一种学说,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学术思想,有无可替代的学术地位,作为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学说,虽比不上儒道两家的影响深远,却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其各家并入杂家,有失偏颇。
  《四库总目》杂家类中还有一定的西学著作,明清之际传入的西方学术主要是天主教和天文算学。天文算学得到清初统治者的认同,其著作被收入子部天文类当中,对当时的天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而天主教虽然在民间有一定影响,但被统治阶级视为异端,天主教著作也同时被打入杂学存目之中。杂学之属存目所录西学著作主要是有关天主教教义的著述。由此也可看出,西学在当时的传播情况。西学在清代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地位,天文、算学等得到了重视,但当时学者对西学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天主教并不了解,作为新兴学识,没有受到重视,在分类问题上暂且将其归为杂家,且各书提要中对这两类学术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
  杂家类作为一个特殊的分类,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虽然经历了一定的变化,在清代,杂家已不像原来那样受到重视,成为一家之学,但不管怎样,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学术发展状况,使我们看到在正统学术之外,还有一批当时学者难以归类的,所谓“杂乱”的文献存在,认真细致的分析这些文献,对于了解一些新兴学术思潮,亦或是民间学术发展,还原历史时期的学术状况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 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3] 雷坤.《四库提要》子部杂家与明清学术的新发展[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3,23(2).
  [4] 程有庆.“杂家”与“杂家类”浅说[J].文献,2002(3).
  [5] 刘春华.由“思想流派”之杂到“庞杂”之杂——论中国古代书目子部杂家著录内容的演变[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6).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