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堡---战争1453之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当历史的车轮碾到1453年的时候,曾经辉煌无比、版图横跨欧亚非的东罗马帝国,只剩下了孤零零的帝都---君士坦丁堡(含都城附近的部分村庄)及爱琴海附近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地区。帝国的其它部分在其千年的历史车辙中不断变化并终遭蚕食。如今,胃口吞鲸的奥斯曼帝国正剑指君士坦丁堡,苏丹的数万大军及其横梗在马尔马拉海的庞大舰队,正在对他早已垂涎三尺的“红苹果”形成合围之势。

      在奥斯曼帝国的版图中,君士坦丁堡如鲠在喉。之所以如此形容,不仅因为它是信奉不同宗教、不受统治的国中之国,更是因为它极为重要的地缘价值!君士坦丁堡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南口西岸,北邻黑海,南通马尔马拉海及贸易中心地中海。其战略地位相当于今天地处马六甲海峡咽喉的新加坡。

      俯视君士坦丁堡,大体呈一个比较规则的三角形。南面斜边比邻波涛汹涌、瞬息万变的马尔马拉海。三角形的北侧斜边与著名的“金角湾”平行,金角湾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向内陆的延伸,犹如一把阿拉伯弯刀捅向欧洲大陆。在金角湾的海峡入口处,既“弯刀”的护手部位,聪明的拜占庭人用一根长近三百米的巨大铁链将其封锁。过往船只被隔离在外,整个刀身成为了避风港和天然屏障。这正是君士坦丁堡不同于其他城市而最得天独厚的地方!拜占庭人可以虔诚而自豪的说“这是上帝对我们的恩赐!”的确!有了上天的眷顾,加之沿海的壁垒,君士坦丁堡的两条斜边占据天险、易守难攻,平时仅有少量哨兵日复一日的眺望远方…仅有的一次从海墙破城,是被同为基督教世界的十字军攻破的,原因复杂且诡异,很可能是里应外合所致!

        “三角形”的底边是全长5630米,由马尔马拉海延伸至金角湾布雷契耐的狄奥多西城墙。它由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于公元413年始建并以此命名。城墙由内墙、外墙与护城河三大部分组成,高度与深度分别约为12米、8米和10米。从护城河外岸算起至内墙,整个城墙的防御纵深达到了惊人的60米。另外,建筑结构完全独立于城墙的192座塔式碉堡镶嵌在两道城墙中。无数射击孔与垛口分布其上,对于手持冷兵器的欧洲中世纪的重装步兵来说,进攻这样固若金汤的城防堡垒简直是梦魇一般……

        如果冒犯者侥幸不被淹死或射死,从护城河爬上了内岸,面对的是一道大约2米高的胸墙,在枪林弹雨之下,翻越这道石墙并非易事!那些暂时还没有被死神选中的可怜人,或许能听到来自城墙上,正弯弓搭箭射向自己的拜占庭士兵用希腊语的问候“欢迎来到狄奥多西城墙!”刚刚上岸、越过矮墙的进攻者将面对他们人生中最最漫长的20米。在这短短的距离上,不仅是更加密集的箭雨,还有从天而降的巨石、长矛、滚烫的松子油和可怕的“希腊火”,这是由东罗马帝国拥有知识产权,可喷射一种以石油为原料的液态燃烧剂,类似于现代的火焰喷射器。一旦引火烧身,盾牌及重装铠甲的防护将无济于事,即便跳入水中,据说希腊火仍能继续燃烧!此时的侵略者在一片哀嚎声中只能选择逃跑,等待他们的又是那道矮墙与那条河。在遭受这水深火热的全方位打击后,幸存者寥寥无几,一场人肉冲锋下来,狄奥多西外城墙下面堆满了尸体,血红的河水溢出岸边…

        欧洲中世纪的入侵者时常选择投石机远程攻城,从此种利用杠杆原理制作出来的机械装置中抛出的石块,无论从质量还是速度上来说,对内为混凝土、外砌大块石灰岩的城墙所造成的破坏微乎其微,狄奥多西城墙就像被面包砸中一样安然无恙!在君士坦丁堡的无数次守城战役中,无论是波斯人、阿瓦尔人、保加尔人、俄罗斯、阿拉伯人及保加尔人几乎都是以此为模板被守军打败或迫使退军!

        狄奥多西城墙可谓冷兵器时代城防系统的集大成者!这也正是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敢以八千士兵,对抗兵力数倍于自己强大敌人的原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