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八景是那八个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4-16
你好!
西昌八景

旧志中记载的“八景”为:天柱留云、澄江映月、高城遗雉、快阁盟鸥、仙岩叠翠、塔颖双飞、仙槎古渡、丰乐寿樟。其中“快阁盟鸥”和“仙岩迭翠”二景名闻遐迩,为历代游览胜地。现“八景”中的“澄江映月”,因澄江早已淤塞而不存在;“丰乐寿樟”被雷击毁;“快阁盟鸥”中的盟鸥馆早已拆除,“塔颖双飞”中的一塔亦早毁;“仙岩叠翠”(武山全景)中的寺观建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有些石景、石室亦被毁坏。

紫瑶山

位于县东60公里的苑前乡境。山上有九峰三坛,上坛在第一峰,王子瑶建;中坛在第八峰,匡智建;下坛在第九峰,大郎建。山上名胜古迹甚多,有崇元观、金文寺、观音岩、定光岩。定光岩在山之南,状若石翁,广可容10人。世传僧於光经此。中有石刻像,傍有石深如钵贮泉,前有庙额曰“匡山胜境”,里人罗尔轼建。另有送龙洞、钓鱼台、黄土潭、驾鹤峰、礼斗坛、炼丹井、衣冠冢、围棋石、读书岩、通仙桥、白莲池、滚泉池等胜景。历代文人墨客来游者甚多,清朝王融撰有《子瑶山记》。

潮山

今名三股 ,位于县境西南部,是禾市镇与苏溪乡的分水岭,距县城27公里,面积约6.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51.7米。唐武德年间(618~626)僧四祖来此结庵而居,夜晚适逢山洪暴发,江(溪)水逆流,有声如潮,故名“潮山”。山上原有七宝峰、席帽峰、罗居洞、东岩、圣岩、四祖岩、通天岩、烟窗岩、清水岩、观音石、舍利塔、锦草等12处胜景,明代邑人刘崧曾撰写《游潮山记》。

武山

位于县境中部,为上田、马市、南溪乡(镇)界山,原称武姥(一作“姆”)山。世传唐前有一武姓妇女于此修道炼丹,至老飞升成仙,故名。宋始称武山。山形似马鞍,总面积7平方公里,海拔365.7米。山上原有胜迹武婆冈、风门、狮子峰、仰天湖、珍珠泉、龙王洞、虎龟洞、十八间(洞)、出水岩、东岩、南岩、西岩、北岩、望阳石、屏风石、普陀石、飞来石、鸡冠石、钓台石、礼斗石、试剑石、衣笼石、莺歌石、棋盘石、仙人迹石等38处。西南麓有汪陂村,是武山鸡的发源地。历代文人墨客来游者甚众,所作诗、词、游记甚多。

玉华山

位于县境中部南溪、上田乡结合部,山势峭拔,水流石间,山顶有终年不竭的天池,许真君洞。明万历间,知县唐伯元在山上建“玉华阁”,故名“玉华山”。面积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40米。

华盖山

位于万合乡与吉安县值夏乡交界处。宋代建有古寺和书院。相传宋末明族英雄文天祥与元兵交锋于此,由于寡不敌众,败阵。时密云四起,浓雾笼罩,元兵迷失方向,怯而逃却。天祥脱险后,誉浓雾为“华盖”,亲笔题匾名华盖山。面积约2.5平方公里,县辖区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64米。

天马山

位于上模乡上村行政村境内。孤峰矗起,山势峭拔,形如立马。传说有一仙马奔腾于两巅之间,故名。面积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46.5米。名胜以马迹石为最。

天柱冈

位于塘洲镇境内,为塘洲、东湖、新坪、周溪、樟溪五个行政村界岭,因四周均系平原低丘,唯此山突起,远望高耸云天,犹如天柱,故名。面积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40.9米。“天柱留云”为西昌古八景之一。

白泉山

位于桥头乡东北与禾市镇结合部,因山腰有股清泉悬崖而下,形似白练而得名。面积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05.2米。主要名胜有罗仙坛(传为罗公远修炼处)、紫元观、儒林峰、瀑布泉、杉木王、荷木垇、觉海寺、祭酒墓等,现仅存瀑布泉和祭酒墓。

宝藏寺

在今水槎乡黄龙坪。唐代不调禅师拓建宝藏寺,山脚下建有庵堂108座,和尚三、四百人,历代香火不断,朝山游览者曾日达800余人,素为泰和名胜之一。不调禅师死后,宝藏寺被兵焚毁。

春浮园

明朝末年,邑人萧士玮建,在今澄江镇西门村委会高 村。园背市负廓,林木幽茂,园北建有公安亭,稍前为金栗堂,其东有廓,临芙蓉池,有幽径通湖滨,有山傍湖竖立,山半峙湖中,从湖视山如杯,故名杯山。山麓有听莺亭,亭北有桥,桥南古柏林立。经愚山道有一山立湖中,名浮山,在园内还建有前山庵。萧士玮自撰《春浮园记》。该园自清代起变为农田。

文庙

又称圣庙、孔子庙、学宫,位于今人民法院和公安局院内。学宫原在县城西延真观左,宋咸平四年(1001)移建于此。至明万历年间,文庙基地宽25丈,长35丈。自明嘉靖六年(1528)至清道光十四年(1834),先后曾十多次修缮。主体建筑有棂星门、大成殿、崇圣祠(又名启圣祠)、学宫等,均坐北朝南,入戟门,过泮池,即棂星门。门的上部通过过一条长约40米、宽约2米的过道,登五级台阶,即为大成殿露台。殿内6根砖柱负栋而立,东、西、北三面为砖墙,南面木质花格窗棂。殿厅东西宽约12米,南北长约8米,二层重檐,四角翘起,角系铜铃,屋面用仿琉璃瓦覆盖。大成殿后是崇圣祠,规模略小于大成殿(建国前倒塌)。70年代初,仍残存破败的大成殿,后拆除改建,仅留泮池在今县人民法院内。

武庙

即关帝庙。原建在县北门外,因年久失修,栋瓦倾圯。清道光五年(1825),知县徐迪惠购地于快阁后,邑僧慧光出资重建,分前、后两殿、建国前倒塌。

七星伴月

县城内有七口铁圈水井,与文庙内的泮池相配,称七星伴月为城内一景。七井分布在县城内的东南西北门附近,井体园形,青砖砌成,井口有生铁铸成的圆井圈,圈高约0.6米,周长约3米。中有五井在建国后被填塞,现仅存二井,一在原文昌宫前(今县总工会大门口右侧),一在天主堂大门旁。泮池建于宋咸平四年,在文庙靠戟门处,半圆形,直径约6米,池中央建有砖拱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