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各节气的含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8-05-20
24节气是中国人祖先的智慧的发现。现在很多人都在说,24节气很好,只是它只适合中国这块地方,或者更确切说只适合黄河流域华北这片土地。再远些就不适用了。果真如此吗?我来从分析24节气的名称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立春,雨水,惊蛰, 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实际是四始八中。它们是界定四季的。可是四季又是什么意思呢?夏季不是热天吗?,冬季不是冷天吗?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

这个问题提得确实有道理。难道古人给四季定歪了吗?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原来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人们感觉到的冷和热却是原因很复杂的,太阳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比如一个大房子两头有两个门,冬天从左端门端进一盆火,慢慢向右门移动,最后从右端门端出去。您说是不是当这盆火移到中央的时候房子里的温度最高?肯定您说不是,是火移到偏右门时温度最高。原因是火向空气散热是需要时间的,火移到中间时,热还没有来得及散开。太阳照射与此类似,影响气温的因素还要复杂得多。所以,季节的概念,最初发生时是很朴素的,根据人钔的直接感受。当人们要定四季的准确概念,并想把四季概念纳入历法的时候,人们认识到不能仅仅根据气温来定四季。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不相同,不同年的同一历时,气温也不总相同。因此必须找到最稳定的普遍适用的定四季的标准。我们聪明的祖先,找到了这个标准,那就是太阳的南北位置。这个标准是天文标准。太阳的南北位置虽不能唯一决定一个地方的气温,但它能大体上有规率的影响一年中的温度变化。因此按太阳的南北位置来定四季是有实际价值的。当然这样定的四季必须与按气温来定的直感四季有区别了。通常把直感的四季称气象四季。气象四季不能作历法四季。而刚才说的天文四季才能作历法四季。气象四季通常比天文四季有些滞后,中国的黄河流域大概滞后三个期。24节气中上述八个所定的四季,正是天文四季,也是历法四季。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大暑和大寒不在夏季和冬季的中间了。

四季八节是24节气的骨架,也是历法的骨架。其它十六个节气则是骨架上的枝条或肉。枝条或肉的用处是天文四季通向气象四季的桥梁。

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三等分插入了“雨水”和“惊蛰”。这两个名字描写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要开始下雨了,藏在地下过冬的小生命听见太阳的召唤要开始苏醒了。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从“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可以知道清明节气时的气候情况。从谷雨的字面可以知道这是庄稼需要雨水促长的季节。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小满是小麦灌浆的时候,芒种是小麦收割和秋种的大忙季节。夏至与立秋之间插入“小暑”和“大暑”,这是最热的一个月了。立秋和秋分之间插入“处暑”和“白露”,这是暑威强弩之末,和早晚开始见露珠的初秋季节了。秋分与立冬之间插入“寒露”和“霜降”,其意已见字自明了。立冬与冬至之间插入“小雪”和“大雪”;冬至与立春之间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气象意义就更清楚,不必解释了。总之一句话,八节之间插入的十六个节气,是用来描述中国黄河流域的气象和物候的。世界任何其它地区都可根据各地的气象和物候特征模仿为这十六个节气取适当的名称,就像世界时和区时的关系一样。所以说:24节气实际是全世界适用的。

24节气的天文意义明白之后,就知道历法以24节气为准绳是多么重要。但是24节气是按太阳在天空走过的大圆的24个等分角度来定义的,不是按一年24个等分时间来定义的,所以时间间隔并不相等,按近似的天数说,有的近似15天,有的近似16天。所以一年的月怎样分才能让既简明,又足够准确的表现24节气,使它们排列得有最简单的规律,让人容易记忆掌握,这是设计历法的重要任务。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478686.html?si=2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6-03
1立春 视太阳黄经315°。正月节,寅月的开始。是二十四个节气的第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季,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历书》曰:“立春,时春气始至,四时之卒始,故名立春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2雨水 视太阳黄经330°。正月中,寅月的中点。这时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历书》曰:“雨水,时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3惊蛰 视太阳黄经345°。二月节,卯月的开始。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所以叫惊蛰。《历书》曰:“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4春分 视太阳黄经0°。二月中,卯月的中点。太阳直射赤道。这是春季90°的中点,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阴阳平分,所以叫春分。春分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便移向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历书》曰:“春分,日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春之半,故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5清明 视太阳黄经15°。三月节,辰月的开始。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在节气上,代表天清地明的意义。自古以来,清明便是中国人祭祖扫墓、慎终追远的日子,人们重视的是“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历书》曰:“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6谷雨 视太阳黄经30°。三月中,辰月的中点。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历书》曰:“谷雨,言雨生百谷也。时必雨下降,百谷滋长之意,盖本于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
7立夏 视太阳黄经45°。四月节,巳月的开始。是夏季的开始,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着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历书》曰:“立夏,万物至此皆已长大,故名立夏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四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夏,假也,物到此时皆假大也。”
8小满 视太阳黄经60°。四月中,巳月的中点。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历书》曰:“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9芒种 视太阳黄经75°。五月节,午月的开始。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叫“黄梅天”。《历书》曰:“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10夏至 视太阳黄经90°。五月中,午月的中点。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夏至起,开始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心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动到最北的一日。夏至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历书》曰:“夏至,万物于此皆假大而极至,时夏将至,故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11小暑 视太阳黄经105°。六月节,未月的开始。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是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历书》曰:“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小暑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12大暑 视太阳黄经120°。六月中,未月的中点。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二伏前后。《历书》曰:“大暑,斯时天气甚热于小暑,故名大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13立秋 视太阳黄经135°。七月节,申月的开始。是秋季的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历书》曰:“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禾,谷熟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14处暑 视太阳黄经150°。七月中,申月的中点。这时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历书》曰:“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15白露 视太阳黄经165°。八月节,酉月的开始。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最多。《历书》曰:“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故名白露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16秋分 视太阳黄经180°。八月中,酉月的中点。同春分一样,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相等。秋分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是秋季90°的中点,阴阳平分,因而称秋分。《历书》曰:“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故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八月中,解见春分。”
17寒露 视太阳黄经195°。九月节,戌月的开始。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渐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历书》曰:“寒露,斯时露寒冷而将欲凝结,故名寒露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18霜降 视太阳黄经210°。九月中,戌月的中点。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历书》曰:“霜降,气啸,露凝结为霜而下降,故名霜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九月中,气萧而凝,露结为霜矣。”
19立冬 视太阳黄经225°。十月节,亥月的开始。是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历书》曰:“立冬,冬者终也,立冬之时,万物终成,故名立冬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20小雪 视太阳黄经240°。十月中,亥月的中点。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历书》曰:“小雪,斯时天一积阴,寒未探而雪未大,故名小雪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21大雪 视太阳黄经255°。十一月节,子月的开始。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荡”的严冬了。《历书》曰:“大雪,斯时积阴为雪,至此栗烈而大,过于小雪,故名大雪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
22冬至 视太阳黄经270°。十一月中,子月的中点。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阴到此为极点,所以称为冬至。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位置逐渐向北移,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历书》曰:“冬至,斯时阴气始至明,阳气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23小寒 视太阳黄经285°。十二月节,丑月的开始。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但还没有寒冷到极点的意思。《历书》曰:“小寒,时天气渐寒,尚未大冷,故名小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24大寒 视太阳黄经300°。十二月中,丑月的中点。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谚云:冷在三九。《历书》曰:“大寒,时大寒栗烈已极,故名大寒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二月中,解见小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