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赏50:结合生活经验,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我们是如何获得性别角色的?论文模式,2000字

急需,最迟4月23中午前要,悬赏50。

第1个回答  2013-04-23
  按照斯大林的论述,民族可以特指历史上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并且有语言、经济和文化等特点的稳定的群体。作为人们共同体一种类型的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体是有区别的。民族不同于种族,民族属于社会历史范畴。①民族是一群人共同生活的标志,也是一群人具有同一血缘关系的象征。因此,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将某民族看作活动的主体。总将民族与其成员一体化,将对民族团体的看法移情于每一所属成员身上,即将民族成员与所从属的民族融为一体。然而,民族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基本特征和内涵是有所变化的,斯大林关于民族的概念反映了在民族形成及发展初期的本质特征。没有民族共同体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社会生活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共同心理素质,民族很难形成乃至发展。

  伴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民族的演进,构成民族的基本要素也在发生变化。正如当代著名民族学家杨建新先生所指出的:“随着民族的发展,尤其是在民族的发展和繁荣阶段,民族文化、民族意识开始起较大作用。而在第三个阶段,即趋同和融化阶段,其基础不再是地域和社会,而主要是文化。一定程度上说,在这个阶段,民族共同体是一种超地域范围、超社会单位的共同体,文化在维系民族发展中起主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②

  心理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成为民族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民族意识构成中,民族自尊、民族凝聚力居于核心地位,民族凝聚力是构成民族意识的主要内容之一。民族凝聚力是使民族及其成员保持在民族群体内的向心力或合力,也称为民族内聚力。民族凝聚力是伴随着民族自身特征的形成、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意识的增长而得以形成与加强的。

  可以说,团体凝聚力是团体力量的关键,也是推动团体工作的动力。民族是一种大型团体的形式之一,我们将这个共同体称为族体,因此有关大型团体的一切原则一般也适用于民族族体。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弗斯廷格(L.Festinger)给团体凝聚力所下的定义,民族集团凝聚力应是使民族成员保持在民族集团内的合力,或是使人们集合在民族集团内的情感,确切地说,是一种使其成员对某些人,比对另一些人感到更亲近的情感。民族凝聚力是使民族兴旺发达的粘合剂,因此要想使民族兴旺发达,就必须提高民族的凝聚力。③从总的方面来看,一个民族的文化对于该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关于民族凝聚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涉及内容较多,我们从民族凝聚力的体验与表现以及影响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民族凝聚力的体验与表现

  民族凝聚力有其内在体验形式与外在表现形式。内在体验是一种来自心理的内化了的反应,而外在表现则是内化认同的反映形式。

  1.认同感是民族凝聚力的心理体验

  应该说最早使用“认同”一词的是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在他的防御机制理论中指出:“认同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④并且他把认同作为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最早形式。民族认同感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在认知和评价上保持一致的情感,是一种族体意识,这种认同感往往会相互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一民族成员常常受到共同的认同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不知不觉,甚至是“下意识”的或“不自觉”的。

  目前主要采用两种研究策略对民族认同进行研究,一种是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策略,一种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策略。前者从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或从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语言、宗教、习俗等的态度入手,大多运用问卷调查,了解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身份和文化的态度;或从个案研究入手,辅助以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通过实物搜集以及对神话、历史传记、人物传记的分析来研究民族认同。后者从心理学视野出发,一般采用实验法和量表法,将群体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通过实验分别了解群体成员对内群体与外群体的态度,进而探讨因果关系。⑤

  在民族共同体日常生活中,民族认同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与沟通的需要,有助于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交往和互助。

  民族认同感在民族共同体发展中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即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民族认同感可以增强民族成员之间的联系,使民族个体之间能相互合作、互助,可以提升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内在的动力,促进本民族协调发展。相反,民族认同感的消极主要表现在一些民族在某些方面的排他性以及盲从性。由于长期休戚与共的情感认同,当不同民族共同体之间或民族个体之间发生冲突时,已形成的心理感情的认同感往往会表现出情绪化色彩,甚至会用情绪代替情感,出现判断上的偏差和行为上的盲从,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甚至还会影响民族之间的关系。

  如就价值观而言,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本民族认同的文化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的人们共同体所共有的区分事物好与坏、对与错、符合与违背人的愿望、可行与不可行的观念。价值观是一个文化系统的基础,一种价值系统可成为构成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其核心内容是崇尚爱国主义,以维护祖国统一、抵御外来侵略为民族大义……。这种价值观念是被整个中华民族所认同的,渗透在每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之中。同时,“各民族在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以外,还有着本民族的自我认同的传统价值观念,即由于传统积淀所负载的本民族的执著与信念。”⑥

  民族认同感是民族凝聚力的前提与表现,一个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是起于民族的认同感。

  2.群体性是民族凝聚力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

  群体性其实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属性,在高等哺乳类动物中我们也可观察到动物的群居性。人不可以无群,因为“落单”会使人感觉到安全没有保障。而只有在群体中才可以互相保护,生活得更满意。对于民族个体而言,这种群体性我们也称之为归属感。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⑦有归属必然就会涉及到群体,而群体是多种多样的,共同活动的种类也是形形色色的,但是,对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来说,特别重要的是这样的群体活动种类,其中参加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达到最大限度。可以发现很多生产群体,其中相互联系是以共同的目的为中介的,但活动的性质是个体的。这种活动从属于个别人物,整个群体和社会,这就是一种共同劳动。关于这种劳动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⑧

  形成相互作用人们的个性,其中也包括性格特点的一个因素。关于这一点鲁宾斯坦认为:“在长期交往中人们彼此的相互作用往往会在他们的性格上打下明显的烙印;而且在一些情况下似乎发生着性格特性的交换和互类似;由于长期共同生活,人们有时会具有共同的特征;在某些方面变得彼此相似”。⑨当交往者有很大的相互依存关系(如:父母—孩子)以及他们脱离社会环境而独处时,对性格品质的掌握就更为明显。

  研究隔离的独立群体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许多共同活动实际上是在脱离通常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探险、海船上的海员和宇宙飞船上的人员。群体隔离性、自主性的影响会由于物理条件的恶化而加强。紧张的因素起着双重作用:加强或削弱群体的团结。群体独立自主的程度可能表现在冲突情境中它的行为性质上。如果群体的自主性很高,冲突会“指向于”某个外部客体(例如,不属于群体的某个人)。在共同活动条件下冲突可能,例如,指向于仪器,如果群体把仪器评定为外部因素的话,群体自主性很差表现在成员之间发生的冲突上。⑩

  社会的隔离对于人自我感觉的作用可能比物理隔离更大。群体的自主性可能不仅是物理条件的结果,而且是内外社会心理条件的结果。这表现为一个协调一致的群体如果不得已而与其他群体、集体发生相互作用,有时会表现出自我中心的意向,表现出对“非本群体”成员的攻击性。

  对于个体而言,“落单”最易受别人欺侮,无论是对于个体心理的感受还是生存,群体的归属感对任何人都是相当重要的。群体一般只容许个人的攻击性向群体外的敌人发泄,而群体内的每一分子之间,是不容许这些恶意攻击性存在的。由于这种关系所以才造成彼此之间的内聚力,产生日渐庞大的群体力量或群体凝聚力,使对其群体有敌意的人物或集团不敢随便侵犯。正因为如此,人类在洪荒时期,才没有被野兽吃掉。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分化、融合、组成了大小不等的部落、部族、民族与国家。[1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