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用经济学来阐述问题啊? 中国政府确定4万亿投资计划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今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下行趋势,股市延续上半年趋势节节下跌。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重大措施积极应对危机。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10项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第1个回答  2013-07-18
4万亿的财政支出投资对于中国来说的确是一个可观的数字。但其中大部分被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保障领域。而这些领域里资金的使用管理者主要还是政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资金从政府的一个口袋转入另一个口袋,对于企业来说,只有相关的行业才能从工程施工、产品订单上分得一杯羹。
在主要投向中:
“保障性安居工程”--主要解决低收入水平的群体居住条件改善,可为建筑、建材行业提供一部分就业机会,但如果适应面过小则杯水车薪,适应面过大,则冲击房地产业,造成因房地产业不景气而给建筑、建材业景气和就业减分。
“农村民生工程”--确切内涵不清楚,所以不敢冒昧点评。
铁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可解决一部分建筑施工方面的就业,对钢铁行业、建材业、机车制造业和配套产品制造业有所帮助,但其中获得帮助的大部分是国有企业,且可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
生态环保--绝对是高新技术领域的投入,很少涉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帮助有限。
地震灾后重建--赞成。
2008年,政府财政收入突破6万亿,此减税计划对政府来说减少的收入不足10%,但仍然是值得称许的举措。但是,减少了收入还需要以减少支出来平衡。这方面政府可以做而尚未做的事情很多。譬如:严厉杜绝各地政府豪华办公场所建设、控制政府办公轿车购买与日常车辆使用的开支、减少政府会议、出国考察、宴请费用支出、控制日常办公费用、政府公务员薪金暂时下调,这样不仅可以弥补每年5000亿减税收入空缺,也充分体现了执政党的“三个代表”,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有加强社会凝聚力的作用。
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增加无疑对经济复苏为有利的条件,但中国经济此次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企业资金链中断或运行呆滞,而是市场与成本双重挤压下的经营运转困难而导致的企业倒闭、歇业、半歇业。而企业的这种状况又导致了失业率攀升和刺激消费的难度加大,即使商业银行可使用资金再多,企业也未必愿意借贷负债维系生存。至少到目前为止,以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具体方案尚未浮出水面,因此可否乐观也无法予以判断。既着眼于解决企业当前存在的困难,又致力于产业的长远发展是一种应对经济危机的积极合理之决策。对此,应该予以高度肯定。
中国的钢铁业其产量已经居于世界前列,而能耗和矿石则有赖于国际市场,未来发展的空间并不广阔。中国的汽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更受制于本国能源、环保的制约,更大的市场空间应该在海外。而海外市场准入门槛的跨越具有相当的难度,在短期内不可能出现足以带动中国经济复兴和二次提升的前景。那么,选择这两个高耗能、有环保问题且若干年内市场扩大空间有限的行业是否合理有效呢?
至于鼓励企业广泛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开发适销对路产品,这是一个正确的政府行为。相信也是绝大多数企业愿意采用的发展策略。但这要看企业是否具有这样的能力?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固然要注意远大的经营策略,也要注意远水不解近渴的可能性。同时,考虑到新技术等因素转化为新产品出现的周期要求,以此作为大多数企业应对当前经济危机的手段显然值得商榷。
突破关键性技术瓶颈是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点,这是应该赞许的远见谋划。但是政府还要注意在应用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应用尤其要大力促进。
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作为经济应用的关键技术研发必须走出单纯科研院所项目的传统模式,更倾斜于企业研发和企业+科研机构的模式,特别要鼓励民企与国家共同承担科研风险的研发模式,实现科研与企业应用密切的结合与互动,提高应用的效率。
总体而言,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投入、带动公益型就业都是以往曾经行之有效并具有现实作用的举措,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但是,中国政府是否应该考虑在这方面收拢五指,集中力量将资金使用于某一关键性的领域,达到“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效果。譬如,集中资源首先解决医疗体制改革的问题,首先完成中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和全民大病、重病免费医疗的问题?
中国有约2000个县,以完善基本医疗条件、建立覆盖全国的社会福利性医疗保障体系进行基础性投资有2000亿足矣,加上“赤脚医生”、“社区医生”的培训和乡村医务网点的基本建设也就需要1000亿的投资。在采取社会福利性医疗保障体系由国家统一招标和监督药品、医疗器械及用品的采购模式下,普通公众的基本医疗保障所承担的费用将大幅度下降,而因此近期内新增的就业机会足以消化全国所有医学院若干年的毕业生。至于如何保障其运行费用,一,可恢复农业税并转为专项使用资金(今后从事农业的未必是农民,且本着社会公平原则,任何人都应该承担纳税义务,何况是集约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二,使用城市社保中的医保费;三,政府财政收入予以补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