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5-04-26
  雷锋精神是产生于50年前,但是50年来,雷锋精神始终传承在我们全党、全社会。在传承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人们对于雷锋精神的理解也越来越具有时代的特色。50年来,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没有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具有了时代的气息。
  一是要学习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雷锋精神的第一位,是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这个理想和信念激励我们全党全社会自觉地把个人的追求和奋斗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是要学习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雷锋是以服务人民为最大幸福,以帮助他人为最大快乐,这是雷锋精神的一个典型的标识,也是我们今天仍然要弘扬的一个崇高品德。

  三是要学习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雷锋生前做过多种岗位,但是干一行他热爱一行、干一行他精通一行,这一点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仍然是需要的,仍然需要像雷锋那样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

  四是要学习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雷锋总是把工作作为一种无穷的动力,要钻进去、要吃透它,而且还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地通过学习丰富自己。这种刻苦学习、锲而不舍、锐意进取的精神仍然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中受到大家的推崇。

  五是要学习弘扬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过去叫做艰苦朴素不忘本,今天尽管我们国家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普遍改善了,但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种在雷锋身上所体现的作风我们今天仍然需要,要本着这种精神来从事今天崇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2个回答  2013-07-27
多做好事 为别人着想
第3个回答  2013-07-27
多为人民服务
第4个回答  2013-07-27
 时下,鄙薄一切价值得空气十分流行,人们以一种近乎亵渎的方式对待着一切神圣的事物,任何高尚的价值观都不能幸免。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鄙薄、嘲讽社会榜样。例如,在公车上你给老弱病残让座,在路边捡到不属于自己的财物缴公处理,再或者你路见不平事,勇于挺身而出,等等……,你周围的人很可能会以“开玩笑地口吻”对你这样说:“吆,还真把自个儿当雷锋叔叔了。”这种鄙薄嘲讽的口吻遍及街头巷尾,不用太留意便可以进入你的耳朵,稍不小心甚至就从你的嘴里蹦出几句这样的语言来。   榜样就这样悲哀地成为凡夫俗子们茶余饭后鄙薄、讥讽的对象,当我们啜着牙花子大骂如今社会道德沦丧、人情冷漠的时候,在潜意识中我们更是在进行着道德的呼唤,就像郭沫若剧本《屈原》中的老人,召唤着苍穹中迷失的灵魂。但这已成为观察者对别人的召唤,而非对自身的要求。榜样,已经失去了催人内省的积极意义。  简单地将榜样魅力的失去归咎于普遍的道德衰败,不仅无益于厘清本源,反而会加重悲观的色彩。虽然英雄的涌现已成为昨日黄花,但在里巷之间,实际上还是不乏默默无闻的平民英雄,他们甚或比社会推崇出来得榜样更具有震撼力,更易于得到周围民众由衷的敬佩和尊重;就这样,人们一边儿在言谈中讥讽着榜样,一边儿又对身边的英雄表示出由衷的敬重。将鄙薄社会榜样归入变革引起的对一切价值观和神圣事物的怀疑中的小小一环,同时也忽略了榜样的特殊性,无助于从纵深考察这种现象的起因。  其实,答案就在这种看似对立的矛盾之中,在人们对榜样的鄙薄和对平民英雄的敬仰之间。  民众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英雄,这也是社会树立道德榜样的伦常基础。管道工徐虎在没有被推崇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之前,就已经得到了百姓的称誉;雷锋在被发现之前,已在部队和驻地赢得了尊敬。这时,他们均以极为鲜活的英雄形象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人们可以从他们的思言行为中体会到平民英雄那种朴素而又高贵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英雄,是可亲、可敬更可触摸的,民众也很容易把英雄的品德推及于任何一个帮助过他人的人;习惯上,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之为“好人”,和平时期的英雄就更多地带有了“好人”的色彩,但他们又与一般意义上的好人不同,因为就中国社会而言,虽然近三十年来利己主义大行其道,但正直的人们还是一直奉行“好人精神”来安身立命的朴素哲学,好人是一个泛指的且容易生出歧义的概念。而被称为英雄者,必有常人不及之处,他们不仅以自己的行为,而且以自身为人所称道的才能和修养树立了楷模的形象。这样的形象是鲜活的,呈现出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具有朴素而又高贵的美。  在这个基础上,由英雄上升为榜样是再自然不过的了。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既在榜样化的过程中,作为英雄自身内在的人性美的特质被淡化甚至被遗弃了;并且处出于当时政治路线的需要,使得“宣传干事”们不得不对英雄形象进行一番可疑的操作加工。------正如小说《山中,那十九座坟茔〉所揭示的那样。英雄变得面目模糊,似是而非。  雷锋也遭受过这样的命运。在我们的少年时代,刘少奇的《修养》已经被“批倒批臭”,雷锋的冷峻斗争性凸现了,但这一切仍掩饰不住他那平民英雄的美德。我们边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边做着其实是司空见惯的“好事”。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助人为乐的行为升华出了我们所不理解的高尚意义。雷锋的高尚形象甚至使幼小的我们产生了这样的耻辱:我们此前把帮助别人之类的事儿看得太一般了,居然没有从中产生高尚的念头。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自己的行为构成了对行为本身意义的亵渎。于是,我们尽摄生活中每一天的“高尚行为”,在作文和日记里抒发对尚不能理解的“高尚情操”的仰慕和“认识”。  应该承认,过去政治宣传所营造的雷锋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显得缺乏美感;以往年代所加诸雷锋形象的所有特征,也似乎不再具有吸引力了。现在的人们奉行的是“谁学雷锋谁傻帽儿”。  任何一种带有强烈时代特色的精神都要受到后时代的质疑和梳理,这也是一种必然,是对原有精神伪饰部分的涤清。而鄙薄、讥讽性的批评则不然。综观一下批评者的态度,他们没有从雷锋个人身上那些有别于常人的高贵之处去认识雷锋,而往往只是以媚俗的态度去审视这个形象,表面是对新时代人生价值得探索,但字里行间透出的更多的确是批评者对自己对历史大势“先知先觉”的夸饰,这是文人的悲哀,总是脱不了媚俗,他们往往只从个人功利角度来看待问题和事物。雷锋在他们的批评中变得离现实更远,远得像一个浑浑噩噩只有好心肠,只会老老实实干活,没有什么远大追求的凡夫俗子;而对一个凡夫俗子的推崇是文人们的耻辱;尤其在个体价值高于一切的今天,雷锋精神更成为他们用来讨伐对人性压抑时的首选工具。而雷锋的凡夫俗子化,也为凡夫俗子们鄙薄、嘲讽雷锋精神提供了最佳的依据,更为凡夫俗子们逃避个人责任提供了借口。  那么,在“乐崩礼废”的今天,在全民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雷锋精神究竟还有没有现实意义呢?  回答只有坚定的一个字:有!  迄今为止,雷锋这个形象,无论就其人格、行为、知识、思想的精神而言,没有一个榜样能够具有这样的震撼力,这震撼的来源正在于这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撞击。撞击出了朴素而又高贵的真、善、美,撞击出了卑微的假、丑、恶;对于前者我们充满了爱,对于后者我们不仅理所当然地憎恨,还要拿出严冬般的冷酷无情。  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雷锋作为个人和榜样的全部过程,更有必要树立一座象征民族精神的全新的“雷锋塔”。这需要社会在塑造这一榜样的过程中,以恢复雷锋本来面目为起点,树立一个有血有肉的,内涵丰满的人性形象;需要全社会重新对雷锋的“钉子精神”进行界定和阐述,把它作为涤荡一切不尊重现实、有损于道德体系的思想行为的依据;需要各行各业的每一个追求个人价值的你、我、他,以此来进行道德自律,将之作为追求人格完善的精神道路。  雷锋精神,它不仅是树立给每个中国人的,更是由每个中国人树立给全人类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