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民屯凹陷潜山油气藏的控制因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1-19

大民屯凹陷古潜山油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有以下几种。

1.断裂发育是控制古潜山油藏的主要因素

多期断裂活动和发育的结果,使断裂控制了大民屯凹陷潜山油藏的分布,也决定了潜山油藏的优劣。并且由于断裂的活动,断裂的基岩块体一侧上升为山,一侧下降为洼,不仅在正向地形上形成潜山,同时也在负向地形上形成了下第三系生油洼陷,形成潜山良好的油源。构造断裂还成为油气运移通道及形成次生裂缝性潜山油藏和以构造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的良好储层的主要成因。断裂的发育特征还决定了圈闭的大小及潜山油藏保存状况。显然断裂是形成古潜山油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断裂对潜山油藏的控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潜山及潜山带大多沿二级断裂成串分布,潜山油藏则多产生于两组断裂交叉处,并以两组断裂交叉处的上升盘为主;

2)多期的断裂发育状况决定了潜山油气富集的优劣。

大民屯凹陷潜山构造发育史研究结果表明,早期断裂为窄山,是雏形期,晚期断裂为潜山,是最终定形期。这种多期断裂发育决定了潜山油气富集的优劣。

早期断裂发育的潜山油气最富集。这种断裂穿过基底潜山断面达潜山内,使潜山裂隙带发育而使裂缝发育,储集性能改善,形成油源通道,并且盖层及圈闭条件最好,造成油气最富集的潜山。晚期断裂或单独在沙三段中部以上发育,未向下发育,或在早期断裂翘倾块的下侧或旁侧发育并切开潜山面。这两种情况皆表明早期断裂发育者形成的潜山油藏没有受到晚期断裂的影响和破坏,封闭性强,保存条件好,常常整块潜山或潜山大部分地区都富集油气,成为块状油藏,如静北、东胜堡等潜山油气藏。

长期断裂发育的潜山油气聚集较差。长期活动的断层,落差近于稳定,并穿过潜山断面达潜山内,这种潜山一般具备较好的储层和圈闭条件,但是由于断裂长期发育,持续活动,潜山一侧或两侧通过这些断层与上覆下第三系连通,成为油气向上运移、泄露的通道,使潜山保存条件变差,油气聚集相对较差,如前当堡潜山仅有油气显示。

2.储层条件是形成古潜山油藏的主控因素

太古宇潜山有浅粒岩、变粒岩及其混合岩等脆性岩类构成的Ⅰ类好储层,在断裂活动作用下易破碎构成良好的储集条件,孔隙类型为(宏观)裂缝性,常形成大中型裂缝性油藏,如东胜堡潜山油藏;而由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及其混合岩类等Ⅱ类差储层及古老花岗岩Ⅲ类差储层构成的潜山,由于暗色柔性矿物含量多、塑性强,不易生成构造裂缝或矿物镶嵌致密,生成构造裂缝少,使储集性能下降。孔隙类型为微裂缝性,只能形成中小型裂缝性油藏,如静安堡、边台、法哈牛太古宇潜山油藏。

中新元古界潜山内具备有石英岩、变余砂岩等脆性岩类,在断裂活动作用下,形成构造裂缝发育的良好储集条件,孔隙类型为Ⅰ类储层的宏观裂缝性,多形成中型潜山油藏。中新元古界潜山内还具备有碳酸盐岩类,其中主要以白云岩为主的潜山,白云岩具备一定溶蚀性兼具脆性,不仅易形成构造裂缝且较易溶蚀成小孔洞或溶蚀缝,形成孔隙类型为宏观裂缝性的良好Ⅰ类储层,而形成大中型潜山油藏。

3.丰富的油源和良好的运移条件成为形成古潜山油藏的重要有利因素

构成基底潜山的太古宇、中新元古界不具备生油的有利条件,潜山油藏中的油都是下第三系生成的油。到目前为止,分析认为发现的古潜山原油主要为高凝油,是沙四段生成的油气。从封盖条件研究,发育两套封盖层,由于沙四段暗色泥岩封封盖能力较强,受此影响,沙四段生成的油气一部分向潜山中运移,其运移方式主要有“倒贴式”、“直覆式”及其复合形式。生油洼陷及生油层直接与潜山储层接触使油气侧向运移,使直接进入到潜山,如静北、东胜堡潜山通过西侧断层与沙四生油层直接“侧贴式”接触。潜山还通过不整合面直接与上覆生油层全面“直覆式”接触,加之断裂沟通,形成油气垂向、侧向运移,当生油层成岩后又成为良好盖层进行顶部和侧部封堵,使潜山构成良好圈闭,成为新生古储潜山油藏中“生、储、盖”系统最佳的成油组合。这种组合是油气最富集的潜山。

通过以上分析,说明了大民屯凹陷潜山具有较有利的成藏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低潜山之上的沙四段泥岩已达到了成熟条件,低潜山油源充足;

2)低潜山裂缝、溶孔发育,储集性能良好;

3)沙四段泥岩既是烃源岩,又是良好的区域盖层;

4)大部分低潜山是由断层控制的单面山,沙四段泥岩与潜山直接接触,构成良好的侧向封堵条件;

5)与潜山直接接触的沙四段泥岩生成的油气,可通过侧向和垂向运移至潜山;

6)潜山断层多为早期发育,没有受到晚期构造运动的破坏,油气得以保存;

7)低潜山与中、高潜山相比,有更有利的一面:低潜山油气有原地生成的,而高潜山则需运移;低潜山埋藏深,地温高,对储层物性要求低,也利于开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