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斗京华的作品点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4

前尘回首不胜情,龙争虎斗京华暮
by:天山游龙
弱水浮萍,莲台叶聚,卅年心事凭谁诉?剑光刀影烛摇红,禅心未许沾泥絮!
绛草凝珠,昙花隔雾,江湖儿女缘多误,前尘回首不胜情,龙争虎斗京华暮。
——调寄踏莎行
重温这首《踏莎行》,自觉有一种说不尽的感慨。有谁想到正是这首词揭开了羽生先生三十年武侠创作的序幕。
“凉秋九月,塞外草衰,漠漠荒原,遥接天际”。一骑骡车独行于空旷萧索的塞外。开篇书写了那空旷的塞外大地,自《龙虎》伊始,“塞外”似乎成为羽生先生内心的一个向往,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在那纯朴热情的塞外民族间,书写过多少激荡人心的故事?或许这正是身处南国的羽生先生内心中对彼岸的一种追求,也或许是现实的残酷使他对那塞外广阔的天地天然心生的一种向往。
塞外凉秋,孤客羁途。荒原古寺,神秘尼姑。
睹物思人,往事伤悲。夜半故客,回首往事。
数十年前的往事而今道来,见证着那一段国难时期的武林传奇故事。
那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非常时期,国难当头,多少国人奋起抵抗,在史书上记载下可歌可泣的篇章,“义和团运动”无疑是任何时候都揭不过去的近代历史一页,无论是这场运动在当时对中华民族造成怎样的影响,也不论后来的史书对这场运动作出如何的评价,尽管这场运动表现出的愚昧和盲目,然而不可否认是其中蕴含着多少救国的热情。
而眼前这段数十年前的武林往事,既见证了“义和团运动”的兴盛和败落,更是亲身参与其中,透过其中的故事,某些程度揭示了造成这段历史悲剧当中的某些原因。如盲目排外的愚昧一面、清廷叛卖、以落后原始的武器对抗装备精良的外国军队等原因,更主要展示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整个运动中组织发展太快,且自原首领朱红灯死后,继任领袖的李来中缺乏政治才干,无独立的政治主见,又盲目轻信,更缺乏把握大局、调和内部矛盾的能力,使整个组织无法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整体;在此基础上又造成了内部的分裂,整个义和团分为“保清”、“扶清”、“反清”三派,各不相让,甚至大打出手、自相残杀,终于酿成了此中的悲剧,此中种种原因发人深思。故事的结尾,“义和团”失败了,然中国人对外国侵略的反抗永远不会停止。
不平凡的年代发生的传奇的故事铸定了会有传奇的人生,多少英雄空怀报国志,却落得回天无力仰天长啸。每每怀着满腔热情,并仿佛看到了前进的希望,但是当全身投入其中却发觉这一切不过是一场空;之后却又看到新的希望,再度燃起激情并投入时,却又是发觉仍是一场空。希望、失望、重燃希望、再度失望周而复始,最终豪情壮志尽销磨,空白了少年头,或许这就是娄无畏一生的写照。
满腔壮志出师门,加入匕首会矢志反清大业,然而一心所愿却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关内无法立足,只好远遁辽东,却幸遇名师,反省过往,武学同时更上一层楼。重回关内,义护师门,惊震武林,他从义和团运动中看到新的希望,再度全身心投入其中,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相违背,茫然徨仿间,恩师柳剑吟惨遭义和团保清派之毒手。立志为恩师报仇,手刃仇人于剑下,却又突遭八国联军侵华的民族大危机,致令仇人逃脱。
一生中,空怀满身绝艺,百倍热情,最终却是无力反清、无力灭洋,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使自身感受到那份茫然无依,或许这就是那个时代中许多有志于救国大业的热血国人所遭遇的困境吧,正如近代中每一条“救国良策”、每一次“革新”令得多少国人为之沸腾,最终换来的却是更深的失望,我想这也是羽生先生在《金梁合论》中所提及的娄无畏这个人物只能产生于那个特殊的时代之原因吧。
然整部书中,感受到那份茫然陷入命运的困境无法自拔的又何止是娄无畏。丁剑鸣一心只想光大武太极丁一派武学,却因误交索家,不容于武林同道,最终惨遭索家毒手,临终方悟当年堕入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而误了一生,丁剑鸣的最终遭遇让柳剑吟为之惋惜感叹。然而柳剑吟武德、武学均冠绝于武林,并为同道所钦仰,最终却是丧命于自己为之努力奔走,视为对抗清廷阵营的义和团内部中,与丁剑鸣相比,柳的一生也并不幸运多少,没丧于敌手,却为内部暗算,这般结局带来的痛苦无疑更深,丁剑鸣与柳剑吟师兄弟的命运无疑同是理想同现实相背离而导致悲剧发生之写照。
老一辈的高手如独孤一行、云中奇则是仿佛感受到了现实的悲剧性,他们一生中早已历尽了劫难,也经受到理想破灭的挫折,他们做到的是不轻信一切,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同一切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被那个时代所扬起的激流所淹没,努力成为此间的见证者。但是当看到了彼此间所敬仰的柳剑吟惨遭毒手之际,他们还是激起了义愤,为柳剑吟复仇,表现出一份可贵的江湖道义。
只有丁晓依然保持着激情,不平凡的出身和经历,使他身上有着娄无畏所不及的一份沉稳,然而丁晓毕竟年轻,此生还未经受过如娄无畏般惨痛的失败,此后的人生道路是否崎岖,足让人心存疑虑,当然本书结局还是提及了丁晓同娄无畏致力于东南的帮会组织上,应该是小有成就吧,毕竟前人失败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后人之财富;毕竟前面的悲剧已经太多了,为后边的人保留一点希望吧。
传奇的人生往往伴随着传奇的“爱情”,“爱情”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人生的道路,娄无畏、左含英和柳梦蝶师兄妹三人,谱写了一段令人难忘的爱情悲剧,然而谁又想到,这段爱情悲剧的第一主角竟是柳梦蝶,起源在于娄无畏和左含英师兄弟同时爱上了师妹柳梦蝶。
柳梦蝶与左含英自小青梅竹马,彼此间内心深处都有着对方,假如没有那一场仇家上门寻仇的巨变,两人应该会顺理成章地成婚。不料家遭变故,柳梦蝶被心如神尼所救并收为徒弟,塞外学艺,一别三载,彼此心中依然有着对方的影子。意想不到的是万里跋涉,寻访并接柳梦蝶的却是大师兄娄无畏,这时的娄无畏所想到的仅仅是帮自己的恩师寻回独生爱女而已。然而千里同行,竟令得娄无畏对柳梦蝶产生了爱意。因为娄无畏此时正处于极度孤独茫然之间,正如他所表达那样:“我惯于孤独,但却害怕孤独。我常常害怕黑夜的到来,宁愿在漫漫长夜里坐待着黎明。我更害怕没有音响与没有色彩的世界,在静寂的深夜,我甚至宁愿听到虎啸猿啼,听到流水呜咽。”怎样坚强的人,都会有他所不为人知软弱的一面,惯于江湖,快意恩仇,其实不能弥补的是内心的那份寂寞,尤其是对事业的狂热渐处于迷茫而热情不再时,这份寂寞感会越来越强。那个时刻的娄无畏无疑是人生中最为孤独寂寞的时刻,他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而柳梦蝶的单纯天真,对世事仍然是一知半解之际,无疑既是娄无畏最好的倾听者,更于娄无畏而言是荡涤迷茫孤独心灵的一股清泉,无意间他发现自己爱上了柳梦蝶,渴望从她身上得到安慰,甚至是寻求一种情感上的依靠。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早已出师,并不知道柳梦蝶与左含英早已彼此间隐隐约约有着爱意。
柳梦蝶心中,正是大师兄的出现,使她一家免遭毒手,同时娄无畏又千里跋涉,走遍塞外草原寻访于她,引她回家,这份情意让她永远铭感于心;同时于娄无畏的倾诉间发现了他潜藏于内心的却无从表露的一个“郁结”,使她的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怜悯”之意,愿意尽最大的可能“安慰”他、“照顾他”。但是她的内心深处,却又明白这不是“爱”,这种情感让她甚至感到“恐惧”,但是她又不知如何更好地面对进而作出明智的处理。要知道此前她都是在父母或是师傅的翼护之下无忧无虑地成长,很多事都是处于一知半解中,更何况她不忍再对娄无畏有半点伤害,所以此时此刻想让她作出明智的处理方法无疑是有点苛求了。在很长的时间,柳梦蝶的内心一直处于犹豫徨彷之间: 她有意对大师兄“体贴”,但自己又后悔这种“体贴”,她恐怕会引起大师兄的“误解”,她更害怕大师兄的情感,又一次的像狂潮疾风似的卷来。 甚至会想到了:“大师兄已经是中年人了,他不比自己,再过十年八年,大师兄已经四十开外,到那时如果自己不嫁给他,他会更其失望,也会很难再找到其他女孩子。”虽然是很单纯甚至带着很强孩子气的想法,但是颇符合她那时的心境。 左含英乍见柳梦蝶,苦苦相思的爱人出现在眼前,那份喜悦是无法言说的,然而眼前的柳梦蝶却不是从前天真单纯的柳梦蝶,而是心事重重,双眉深锁,似郁似怨。他无法明白柳梦蝶内心的愁绪,毕竟都是年轻,少历沧桑,因此当他听到娄无畏向柳梦蝶表露爱意时,甚至没有问明柳梦蝶自己的想法,而是带着悲痛匆匆离去。
三个人都是太含蓄了,也造成了彼此间的痛苦,这份痛苦折磨着每一个人,更在他们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终于娄无畏明白了柳梦蝶所爱,他毅然地摆脱了情感的困扰,更由此产生了后悔。而柳梦蝶在历经痛苦的徨彷,也终于随着左含英的不辞而别明白了自己真正所爱,作出了抉择,回到左含英的身边。一切困扰都在慢慢解开间,这未始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然而更大的悲剧出现了,在柳梦蝶与左含英重新走到一起,无论从情感上,还是身心上全面交汇之际,却遭受了仇家的暗杀,左含英身死,这于柳梦蝶无疑是最大的打击,如果不是尚存一颗复仇的心理,此时的她几是痛不欲生,后来她虽然选择了遁入空门,继承了心如神尼的衣钵,但是左含英永远留在她的心理,每每独自看着左含英的画像,回想过去的往事。而这一切也令娄无畏心灵间产生了深深的内疚,也彻底埋葬了他的爱情世界,此后的一生他终生未娶,只不知他与柳梦蝶是否此后还再度见面?
一段爱情故事终以悲剧而告终,然三个人走过的这段爱情历程及各人心里的那份犹豫迷惑使人久久无法忘怀。
“武”是《龙虎斗京华》的一个重要看点,而相比与”历史“、“传奇”和“爱情”,书写“武学”更是羽生先生第一次尝试,毕竟武侠小说离不开“武”字。应该说这方面民国武侠提供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羽生先生凭借着对民国时期武侠小说那份深厚的功底,还是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为武侠试笔之作,《龙虎》在“武”方面主要是对民国时期武侠小说“武打”方面借鉴因袭,如白羽《十二金钱镖》中的太极拳、太极剑、金钱镖三绝等,在打斗时力求一招一式交代清楚,现场感极强。由于第一次描写,对某些不熟悉的兵器如“判官笔”之类,抄用前人的一些片段略作修改,这段章节应该是出现在丁剑鸣误中索家父子圈套,与假扮盗贼的大内高手相手时出现,这段章节出现在《龙虎》的开头,也可以说是羽生先生第一次描写高手间的对阵,又出现了判官笔之类的兵器,委实也有点难为了,致使后来被人讥评,当然羽生先生自己也不讳言。
第一场比较出色的激战应该是在柳剑吟同云中奇、独孤一行比武较技那一段,柳剑吟以掌险胜云中奇,又同独孤一行拳掌、剑法、暗器展开较量,三绝尽展,虽然这段较量在一定程度应该是借鉴了《十二金钱镖》俞剑平与飞豹子袁承烈间的比武,但是就精彩激烈程度而言,似乎是尤有过之。一方是以柔克刚,一方是以攻代守;一方是兀立如山,一方是疾走龙蛇;一攻一守煞是好看。这场比剑是太极剑法与飞鹰回旋剑法的第一次较量,然而想不到的是三十年后,羽生先生在最后一部小说《武当一剑》中,又让这两套剑法再作一次较量,是巧合,又或是有意安排?
娄无畏与丁晓一战则是以娄无畏以融汇了丁派太极剑法同飞鹰回旋剑法同丁晓以融汇了太陈丁剑法和太极陈两派太极剑法的一场较量,可说是以博对专,结果是不分胜败,武学一途无止境,娄无畏也好、丁晓也好,两者都可谓殊途同归,都说出了一个道理,只有开阔眼界,博采百家,相互间取长补短,方能达到新的境界。
《龙虎斗京华》的创作起于一场擂台,当然需要以一场擂台战作为压轴之戏了,而且这场擂台战必然与太极门有关。于是,本书结局,一场轰轰烈烈的擂台战登场了,这是太极门娄无畏、柳梦蝶、丁晓的复仇之战,也是义和团内部“反清派”同“保清派”矛盾的总爆发。所以整场擂台战中,双方高手尽出,太极门丁晓打响第一战,以娄无畏对岳君雄作最后决战。丁晓、柳梦蝶、娄无畏三战均是胜得漂亮,整个过程,作为正方代表的娄无畏一方可谓是大获全胜,整场擂台战中,除了太极一派外,如折扇点穴、藏土喇嘛的功夫、天龙剑法、蜀中唐门,当然更离不开少林武功,既是借鉴前人,又在一定程度打下了羽生武学体系的初步基础,许多武功在以后得到了沿用。而作为擂台战,这种正邪双方的较量途径,之后也在羽生先生小说中多次出现,最出色的应该是《云海玉弓缘》氓山一战,正邪双方各展奇功,可谓是平分秋色,,甚至作为邪派的孟神通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还是略占上风,从精彩程度而言,应该是胜过本作不少,本场擂台赛中羽生先生可能是第一次作这方面创作,或许也是基于某方面立场的考虑,所以反派方面写得弱了一些,虽然振奋人心,但是从精彩曲折程度而言未免是有所欠缺了。
然而本场擂台战并没有简单以娄无畏大胜手刃仇人而告终,而是以八国联军进京打断了娄无畏的复仇战,深层次中似乎也蕴含着某方面的悲剧,即国难当头,八国联军已经快打进京城,但是以“灭洋”为使命的义和团却仍在内斗,缺乏组织无法形成坚定的力量注定了义和团的失败;另一方面清廷的叛卖也使得以娄无畏为代表的“反清派”取得了道义方面的优势。当然最后在书写义和团抗敌方面也说了一些教科书式的歌颂言语,但是综观本书,对义和团运动的反思比重应该是大于歌颂,羽生先生也因此受到某些左派人士的批评。后来羽生先生也说出限于时代背景的原因及本人史料掌握方面,对义和团运动所造成的反面影响还写得不全面、不彻底,这或许也是就本书历史成分而言美中不足之处。
羽生先生经常强调创作武侠小说应具备的知识,如宗教、地理、历史、文学诗词素养等等,甚至包括边疆地区的“四裔学”也是不可缺少的知识,综观本书,沉重的历史背景是一大特点,除此之外,上述方面的知识贯穿于整部书中,如北京城的介绍、蒙藏、辽东地区的地理特点、风土人情等等,细读之当能增加某方面的知识。
宗教知识方面对佛教、喇嘛教的历史也作了介绍,书中能过心如神尼之口,解读了禅宗的五祖弘忍传法时,要众弟子各作偈语,神秀首座和六祖慧能分别写下的谒语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通过心如神尼的讲解,其实也是羽生先生自己的态度,从中看出他是偏爱神秀首座写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强调一生中应:“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后来羽生先生在他的随笔《章士钊的南游诗》和《两偈·顿渐·陈寅恪》两篇文章中又再次提及这个话题,感觉中这首偈语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羽生先生人生某方面写照。
本书“楔子”中,羽生先生是通过一位老人,回首三十多年前一件往事,从而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本书的结尾,仍然以这位老人的身份,补述一下柳梦蝶手刃仇人的结局,仿如轻轻地合上书页,让人感觉宛若这位老人身边聆听故事的听众,从故事的结局中长舒了一口气,得到了几分满足。人至老年,见惯了多少多雨,历尽了几多沧桑,少了几分金戈铁马的豪情,多了几分平实淡然的心境,或许心底还残存着几分壮志难酬的憾意,然而回首前尘,一切宛若过眼烟云,豪情壮志已成过去,平淡中却往往见证着真情。三十年前,羽生先生在书中以这位历尽沧桑的老人身份,拉近了现实的擂台赛与传奇小说擂台赛的距离,三十年后,当羽生先生终于结束了武侠创作生涯,合上了他的武侠文本时,我们分明感受到《龙虎斗京华》书中的“笔者”,那一位历经沧桑老人又再度浮现在眼前。又是一个三十年,难道这又只是一个巧合?
金戈铁马江湖梦,梦觉天涯,明月胡笳,处处天涯处处家。
龙争虎斗卅年事,事渺人遐,遥望京华,万里西风瀚海沙。
——调寄采桑子(《龙虎斗京华》卷尾词)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by:情定昆吾
边沁在《政府片论》中问道:“每一个人保留他自然的自由到了什么程度?每一个人已经放弃了哪些东西作为社会福利的代价?”当我准备在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中找出一些人,站在他们前面唱出一支赞歌的时候,发现,原来并不是他们有什么值得赞美。比如张丹枫;比如厉胜男。我所愿意为之歌颂的,是在武、侠、道德、大义的约束下见证的人性的弱小与卑微,那份为了整体而被剥夺了个体的自由。比如,道德覆盖下寻求人性光辉的,很失败的檀羽冲;浮萍聚散,迷失自我的“玉面狐狸”赫连清波。
《龙虎斗京华》,梁羽生的处女作。多年之后,重新翻阅,此书竟然已经包含了梁羽生写作一生的基本要点,基本套路。他此后的三十年武侠生涯,浮浮沉沉,也没有能很好摆脱这个渐渐僵死,为后人诟病的框架。只是在僵死的背后,坚定不移则:病树前头万木春,焕发出了一种文学素质方面的生机,这是本质上的水平。框架是死的,人是活的,任何一种框架、套路,达到一种极致,便是属于自己的风格,便是一种成功;一旦迷茫,一旦消极,便是来来去去毫无新意的反复与沉沦;如果有一种怀疑,一种否定与创新,产生的与写作生涯格格不入的作品,或许就是作者在厌恶自己的同时的顾影自怜,此生中某一时刻,一份强烈情怀的意外寄托。瞬间的自由,比之风格的代表作毫不逊色的寄托着心中渴望的另一类巅峰!那种一去不复返的灵感,造就了难以寻觅的“空中楼阁”。
《龙虎斗京华》,1954年,那时的梁羽生还谈不上风格,谈不上渴望。说得肤浅点,那只是梁羽生带着玩票性质,却悲哀的在此后三十年难以摆脱的一个梦魇,映射了整整三十年的机械与盲目。
摆脱历史地位,除去新派武侠开山之作的历史意义。我个人觉得,如果喜欢梁羽生,或是像我这样选择了梁羽生,那么,《龙虎斗京华》也是十分值得玩味的。就前面而言,梁羽生风格的代表作,我们可以毫无疑义的统一为《萍踪侠影录》;而另一类的巅峰也不过就是《云海玉弓缘》、《白发魔女传》等之一了。但是,代表作并不是风格之上最为纯正的。写作手法的渐渐纯熟,框架之上,在通向巅峰之路的渐渐丰满,夹杂着越来越多作者的阅历以及心态的变迁。小说越来越精彩与内涵,但是,作者本人呢?已经,不再简单!
当写武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份维生的工作,一种闭上眼睛也得将就前行的本领时,又如何去体味当初《龙虎斗京华》时的兴奋,内心的惶恐呢?
或许,梁羽生的大部分小说都比《龙虎斗京华》具有可读性,但是,之后那些早已经找不到灵气的,如冢中枯骨般作品,却完全没有《龙虎斗京华》有意思。稚嫩有稚嫩的看点。探索有探索的乐趣。开荒,有一份心态与行动上一致的激情。
梁羽生说:“宁可无武,不可无侠”,武是一种手段,侠才是目的。这是一份伟大的情怀,也是借着武侠小说想去传播的最内心的社会责任感。但是,情怀归情怀,表达方式归表达方式。从第一段,我引用的边沁的那句话可以看出,我并不喜欢这样的角度。这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具有完全不一样的性质。在梁羽生的武侠中,如果没有记错,只是除了《女帝奇英传》,统治者作为斗争的对象,前提是统治力的丧失,或者说是民众在服从统治者的前提下,却得不到统治者应该给予民众在服从命令后所带来的安定与好处,而统治者仅仅在民众单方面服从下,却为自己谋求最大的利益。这时,民众也就没有了服从的义务。但是,所谓的“侠”,却是在这个时候肩负起了所有人(民众)的权利与义务。不管怎么样,不需要他(们)来肩负,轮不到他(们)来面对,他(们)也承当不起!这就是,我的观点。而梁羽生的主角,基本上都是他(们)。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无限地扩大了侠的力量与号召力,在把“侠”这个个体,完美地包装成足以在政治立场上与统治者这个集体抗争的一个意向,用以激发出民众道德上最本质纯真的力量,然后,失败!完败给乌合之众的残暴统治者。而“侠”不以成功或是失败而转移。在小说中,失败和成功都不是最重要,因为,最后要把所有优良品质归结到作为个体的“大侠”身上,以达到对于“侠”的塑造与诠释!
于是,民众呢?
民众成为了被欺骗的对象,以及塑造“侠”的过程中,最先的牺牲品。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里的“责”是不是,每个人,自己找好自己的定位?我所不赞同的就是,武侠小说,在所有匹夫中推出代表,然后把所有的“责”集中在代表的身上,然后就和其他民众没有关系了,虚构出让人膜拜的形象,去完成“最广大民众的最广泛利益”的美好希望。这是对于“个体”自由的漠视,不论那些被忽视的民众,还是作为代表的大侠。梁羽生在此方面最极致的人物,或许就是孟元超了。
于是,我们称之为:高、大、全!
“高、大、全”并不是一种错,“高、大、全”的人物形象,本身是一种完美,难以让人接受和认可的虚假的完美,因为“他”在成为“高、大、全”的路上,丧失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个体的自由。一切在于,梁羽生的武侠小说,这些大侠在作为抒发个体自由的江湖以及作为民众权利保卫者的庙堂两方面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正是主角处在了江湖与朝廷的夹缝中不为自己而挣扎的虚弱求生,使得一个人物被人称为“高、大、全”,然后仔细一看却是如此的苍白无力。无力到连一心构建的“侠”都难以寻觅。
一切的一切,在《龙虎斗京华》中已经有了苗头,但是,又没有固定的思路。于是,《龙虎斗京华》就有了一种在个体自由与侠之间来回摇摆的精彩,也就没有调和江湖与朝廷之间矛盾的必要,因为矛盾并不清晰!
或许说,在江湖与朝廷之间,《龙虎斗京华》的特殊时代背景,因为有着外来侵略者的介入,刚好削弱了这方面的矛盾。在“反清、扶清、保清”的描述下,还没理出个所以然,小说就结束了。所以,这里面,与其说是斗争,不如说只是内讧!而正是有着“反清、扶清、保清”三种情形的辩证选择,才使得人物有了一点属于自己的觉悟,不需要与后来者那样孤独地一往直前。虽然,从一开始,到最后,清廷,还是被放在与江湖对立的地方。
在《龙虎斗京华》中,当然也有“侠”,但是,作为斗争的主体是“义和团”,而并不是民众代表的“大侠”,所以柳剑吟也好,娄无畏也好,也就不在了“高、大、全”这个大侠的个性坟墓中。
柳剑吟大侠生涯的戛然而止,死于宵小之辈。这种平淡或许就是《龙虎斗京华》的一个特点。同样,很多人认为,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就和茶一样。这种说法不过是对读者天赋的否定,对于读者平生积累的鉴赏能力的否定,也只是对于梁羽生一些平淡无味(冢中枯骨)的小说的逃避。茶有香气,茶有甜味,茶有苦涩。如果,一个人真的有鉴赏能力,有些东西不需要看就可以分出好坏,随便一看就可以做出选择。问题不在于浮躁还是平静,不在于静心还是喝茶,而是,每一个读者,必然会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思维。接受不接受梁羽生在小说中蕴藏的价值观,这才是矛盾所在。不接受了,价值观南辕北辙,喝什么茶都没有用;如果可以覆盖,那么,就算不接受也照样可以看出小说中梁羽生自成一家的优点与价值,可以对里面包含的内容做出遴选,可以吸收和放弃。茶还分绿茶、红茶、白茶、黑茶和花茶等等,你让喝花茶的情何以堪?
《龙虎斗京华》写得一板一眼,没有什么激烈之处,真得像是在写着与自己无关的别人的故事。生、死都很平淡,道德、大义的束缚也是微弱。这是优点?这是缺点?想像着这份轻松,却没有应有的激情。而在后来的小说,却又是越陷越深。
大侠、不停的斗争,是梁羽生的武侠中不可或缺的版块。而爱情,同样也是。《龙虎斗京华》中,涉及爱情的部分很少,也同样很平淡,也同样开始了在这个方面整整三十年的机械与盲目。之所以说平淡,是因为,娄无畏,柳梦蝶,左含英把这份三个人的错综复杂都独自放在自己的心里,独自去面对。最后在三个人之间,伴随着左含英的死去而化为无形。以剩下两个人娄无畏和柳梦蝶的余生去细细的品味曾经的落寞与现时的孤独。“拉郎配”以及爱的退让,无疑也是梁羽生武侠小说在爱情方面的薄弱之处。但是,《龙虎斗京华》,三个人在这件事情上,各自的内心活动,却是之后的小说中很难见到的精彩。也可以说,从现在的角度来看,《龙虎斗京华》写得最为优秀的一部分。
《龙虎斗京华》,一本再简单不过的武侠小说。一本没有无奈,没有激烈,只需要去聆听作者心中的一个故事的武侠小说。不是很精彩,也没有多大的问题。《龙虎斗京华》最后的十场比赛肯定给了当时的读者无比的满足。1954年,或许,不论梁羽生写下什么,那都是一代人的狂欢!
题目,来自牛希济的《生查子》,在那首词里面,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对于情景的简单描述比“我”直接把意思表达出来“记得绿罗裙,处处连芳草”,能说明和引发更多的东西。但是,“记得绿罗裙,处处连芳草”才是适合拿来做题目的句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