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章纶有哪些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3-28
简介:
章 纶(1413~1483)明官员、藏书家。字大经。乐清(今属浙江)人。正统四年(1439)年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景泰初为仪制郎中,上太平16策。后因火灾,复陈修德弭灾14事,被下狱。英宗复位,擢礼部右侍郎。官侍郎20年未曾得到升迁,以老告归退。谥恭毅。少嗜学,昼夜诵读不倦。聚书数万卷,成化十三年(1477)建“藏书楼”于宅西空地,所藏自六经子史以至星历医卜,皆搜罗。又有藏书、读书之所名为“马屿书堂”,为雁荡山南阁八景之一。著有《拙斋集》、《困志集》。[1]
史料记载
景泰初,召为仪制郎中。纶见国家多故,每慷慨论事。尝上太平十六策,反复万余言。也先既议和,请力图修攘以待其变。中官兴安请帝建大隆福寺成,将临幸。纶具疏谏,河东盐运判官济南杨浩除官未行,亦上章谏,帝即罢幸。浩后累官副都御史,巡抚延绥。纶又因灾异请求致变之由,语颇切至。 
五年五月,钟同上奏请复储。越二日,纶亦抗疏陈修德弭灾十四事。其大者谓:“内官不可干外政,佞臣不可假事权,后宫不可盛声色。凡阴盛之属,请悉禁罢。”又言:“孝弟者,百行之本。愿退朝后朝谒两宫皇太后,修问安视膳之仪。上皇(明英宗)君临天下十有四年,是天下之父也;陛下亲受册封,是上皇之臣也。陛下与上皇,虽殊形体,实同一人。伏读奉迎还宫之诏曰:‘礼惟加而无替,义以卑而奉尊。’望陛下允蹈斯言。或朔望,或节旦,率群臣朝见延和门,以展友于之情,实天下之至愿也。更请复汪后于中宫,正天下之母仪;还沂王(明宪宗朱见深)之储位,定天下之大本。如此则和气充溢,灾沴自弭。”疏入,帝大怒。时日已暝,宫门闭。乃传旨自门隙中出,立执纶及钟同下诏狱。榜掠惨酷,逼引主使及交通南宫状。
濒死,无一语。会大风扬沙,昼晦,狱得稍缓,令锢之。明年杖廖庄阙下。因封杖就狱中杖纶、同各百。同竟死,纶长系如故。
英宗复位,郭登言纶与廖庄、林聪、左鼎、倪敬等皆直言忤时,宜加旌擢。帝乃立释纶。命内侍检前疏,不得。内侍从旁诵数语,帝嗟叹再三,擢礼部右侍郎。
纶既以大节为帝所重,而性亢直,不能谐俗。石亨贵幸招公卿饮,纶辞不往,又数与尚书杨善论事不合。亨、善共短纶。乃调南京礼部,就改吏部。
宪宗即位,有司以遗诏请大婚。纶言:“山陵尚新,元朔未改,百日从吉,心宁自安。陛下践阼之初,当以孝治天下,三纲五常实原于此。乞俟来春举行。”议虽不从,天下咸重其言。
成化元年,两淮饥,奏救荒四事。皆报可。四年秋,子玄应以冒籍举京闱。给事中朱清、御史杨智等因劾纶,命侍郎叶盛勘之。明年,纶及佥都御史高明考察庶官,两人议不协。疏既上,纶复独奏给事中王让不赴考察,且言明刚愎自用,己言多不见从,乞与明俱罢。章并下盛等。于是让及下考诸臣连章劾纶。纶亦屡疏求罢。帝不听。既而盛等勘上玄应实冒籍。帝宥纶,而所奏他事,亦悉不问。未几,复转礼部。温州知府范奎被论调官。纶言:“温州臣乡郡,奎大得民心。解官之日,士民三万人哭泣攀辕,留十八日乃得去。请还之以慰民望。”章下所司,竟报寝。
纶性戆,好直言,不为当事者所喜。为侍郎二十年,不得迁,请老去。久之卒。居数年,其妻张氏上其奏稿,且乞恩。帝嘉叹,赠南京礼部尚书,谥恭毅,官一子鸿胪典簿。
玄应后举进士,为南京给事中。偕同官论陈钺罪,忤旨停俸。孝宗嗣位,上治本五事。仕终广东布政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3-29
章纶(1413—1483),字大经,乐清雁荡山北麓南阁村人。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进士,官授南京礼部主事,景泰升任礼部议制郎中。因“性亢直,不能偕俗”、“好直言,不为当事者所喜”,而为礼部侍郎位20年不得升迁。成化十二年辞官回乡。成化十三年,在家乡南阁建祖先祠及学校,筑藏书楼。成化十九年去世,享年71岁。被宪宗皇帝追封为南京礼部尚书,赐谥“恭毅”。明朝官府为了表彰其德行,特树立“会魁”、“尚书”牌坊。著作有《章恭毅公集》、《困志集》等。 有一子章玄应。
  章纶八岁入社学,燃枯竹为灯,夙夜苦读,所咏《寒梅》诗:"梅生山谷间,不与群芳异。霜冷雪寒时,清香满天地。"深受塾师章仲寅的赞赏,认为章纶将来"必树名节"。宣德六年(1431年),章纶入选府学,知府何文渊留署施教,学养大进。正统三年(1438年),章纶中举人。次年上京会试,于途中寓所捡到一箱金子。家境贫寒的章纶却能拾金不昧,在原处坐候失主,传为一时佳话。就在这次会试中,章纶中二甲三名进士,授官南京礼部主事。景泰初,召为礼部仪制司郎中。章纶"见国家多故,每慷慨论事",与同样胸有大志的钟同情投意合,结为好友。
[编辑本段]相关史料
  《明史 列传第五十》
  章纶,字大经,乐清人。正统四年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
  景泰初,召为仪制郎中。纶见国家多故,每慷慨论事。尝上太平十六策,反复万余言。也先既议和,请力图修攘以待其变。中官兴安请帝建大隆福寺成,将临幸。纶具疏谏,河东盐运判官济南杨浩除官未行,亦上章谏,帝即罢幸。浩后累官副都御史,巡抚延绥。纶又因灾异请求致变之由,语颇切至。
  五年五月,钟同上奏请复储。越二日,纶亦抗疏陈修德弭灾十四事。其大者谓:“内官不可干外政,佞臣不可假事权,后宫不可盛声色。凡阴盛之属,请悉禁罢。”又言:“孝弟者,百行之本。愿退朝后朝谒两宫皇太后,修问安视膳之仪。上皇(明英宗)君临天下十有四年,是天下之父也;陛下亲受册封,是上皇之臣也。陛下与上皇,虽殊形体,实同一人。伏读奉迎还宫之诏曰:‘礼惟加而无替,义以卑而奉尊。’望陛下允蹈斯言。或朔望,或节旦,率群臣朝见延和门,以展友于之情,实天下之至愿也。更请复汪后于中宫,正天下之母仪;还沂王(明宪宗朱见深)之储位,定天下之大本。如此则和气充溢,灾沴自弭。”疏入,帝大怒。时日已暝,宫门闭。乃传旨自门隙中出,立执纶及钟同下诏狱。榜掠惨酷,逼引主使及交通南宫状。
  濒死,无一语。会大风扬沙,昼晦,狱得稍缓,令锢之。明年杖廖庄阙下。因封杖就狱中杖纶、同各百。同竟死,纶长系如故。
  英宗复位,郭登言纶与廖庄、林聪、左鼎、倪敬等皆直言忤时,宜加旌擢。帝乃立释纶。命内侍检前疏,不得。内侍从旁诵数语,帝嗟叹再三,擢礼部右侍郎。
  纶既以大节为帝所重,而性亢直,不能谐俗。石亨贵幸招公卿饮,纶辞不往,又数与尚书杨善论事不合。亨、善共短纶。乃调南京礼部,就改吏部。
  宪宗即位,有司以遗诏请大婚。纶言:“山陵尚新,元朔未改,百日从吉,心宁自安。陛下践阼之初,当以孝治天下,三纲五常实原于此。乞俟来春举行。”议虽不从,天下咸重其言。
  成化元年,两淮饥,奏救荒四事。皆报可。四年秋,子玄应以冒籍举京闱。给事中朱清、御史杨智等因劾纶,命侍郎叶盛勘之。明年,纶及佥都御史高明考察庶官,两人议不协。疏既上,纶复独奏给事中王让不赴考察,且言明刚愎自用,己言多不见从,乞与明俱罢。章并下盛等。于是让及下考诸臣连章劾纶。纶亦屡疏求罢。帝不听。既而盛等勘上玄应实冒籍。帝宥纶,而所奏他事,亦悉不问。未几,复转礼部。温州知府范奎被论调官。纶言:“温州臣乡郡,奎大得民心。解官之日,士民三万人哭泣攀辕,留十八日乃得去。请还之以慰民望。”章下所司,竟报寝。
  纶性戆,好直言,不为当事者所喜。为侍郎二十年,不得迁,请老去。久之卒。居数年,其妻张氏上其奏稿,且乞恩。帝嘉叹,赠南京礼部尚书,谥恭毅,官一子鸿胪典簿。
  玄应后举进士,为南京给事中。偕同官论陈钺罪,忤旨停俸。孝宗嗣位,上治本五事。仕终广东布政使
第3个回答  2013-03-29
章纶(
雁荡山北麓出过两位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一位是元代的李孝光,以诗文名世,当时和杨维桢并称“李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一笔。另一位便是明代的章纶(1413—1483)。章氏也写过许多诗文,并有诗文集存世,但他名入史册凭的不是文学而是政治经历。
  稍为详细一点的明史著作,在叙述景泰朝的大事时,必然会提到章纶的大名。盖因景泰五年(1454),其时官位不高(礼部仪制郎中)的章纶却卷入了一场政治大危机:立储之争。长话短说,景泰皇帝在他哥英宗皇帝“御驾亲征”打败仗当了蒙古人的俘虏后,意外得了皇位,然后是成了废船票的前皇帝被蒙古人释放回来,被亲弟弟幽禁于“南宫”当所谓的“太上皇”。景泰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原来的太子(英宗的儿子)也废为沂王,换上自己的儿子当太子。没想到那孩子不争气,过几年竟夭折了,而景泰又没有第二个儿子可以顶上,可他硬是不肯把储位还给侄儿。这时章纶和御史钟同站出来说话了,两人相约分别上书景泰,请求重立沂王为太子。章纶的本章一连说了十四条,叫做“论弥德消灾十四事”,除了太子的事,还说了皇上别的许多不是。景泰大怒,让锦衣卫将两人抓起来关进诏狱,严刑拷打,逼他俩承认“交通南宫”(勾结太上皇),这可是杀头的罪名。幸好这时北京城里忽然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景泰心中恐惧,以为上天示警,才下旨暂停拷掠。隔了一年,景泰又想起要惩罚他俩,就叫人将特制的巨杖送到牢中,狠打他俩各一百杖。这回钟同被打死,章纶被打残。
  章纶在这场灾难中得以不死,还仗有人相救,这人就是商辂(1414—1486)。商辂,新安(今淳安)人,比章纶小一岁,迟两科登第,但他是明代唯一的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及第之人,又是在土木堡之变时和于谦站在一起、为挽回国家危局有过出色贡献者,所以后来居上,当章纶还是个郎官时,商辂已是兵部左侍郎兼左春坊大学士,颇得景泰倚重。关于商辂救章纶事,《明史"商辂传》只有寥寥12字:“钟同、章纶下狱,辂力救得无死。”明人商汝颐辑的《商文毅公遗行集》则有较详的记载,惟此书只提章纶不提商辂:
  章纶建言欲复储位,下狱,祸在不测。一日,朝退,召公至文华殿,问曰:“章纶这厮无礼,轻议朝廷大事。”公对曰:“章纶所言亦无别意,不必深罪。若害了他命,是成就他好名,损了朝廷体面。”纶遂得生。
  从明史记载看,景泰召商辂谈话应是在钟、章初入狱时。商辂的对答相当策略。按景泰的原意,他是非置章纶、钟同于死地不可,由于商辂的转圜,景泰没有定他俩死罪,只将两人“永锢狱中”。至于一年后钟同被杖死,那是受刑中发生的事,性质和定死罪处死不同。比较钟、章两人,景泰可能更恨章,一因章纶上书措辞比钟同更尖锐,居然还教训皇上要善待太上皇;二因钟同是御史,向皇帝进谏本是言官的职责,而章纶只是礼部主管仪制的郎中,故景泰直斥“章纶这厮无礼,轻议朝廷大事”。据《明史"章纶传》记载,钟同的本子上去后,景泰没有立刻发作,两天后章纶的本子一跟上,景泰遂大怒,马上下旨锦衣卫将两人抓起来,其时宫门已闭,逮人的命令是从门缝里递出去的。
  英宗复辟后,九死一生的章纶出狱当了礼部侍郎。此后20年里,他一直停留在侍郎的位置上不得升迁,而且还被从北京调到南京,原因是他为人过于刚直(他自号“戆夫”),得罪了包括皇帝在内的各路权贵人物,尤为权奸杨善、石亨之流所忌恨。
  人的命运就是性格的命运。章纶这样的人注定是个悲剧人物,而一生遭际又极富戏剧性,因此他在身后果然成了戏剧中的人物。旧时有个温州高腔戏叫《拜天顺》,又名《九更天》,敷演的就是章纶的事迹。乐清历史上只有两个人进入戏剧,一个王十朋,一个章纶。王十朋是南戏名剧《荆钗记》中的主角,但《荆钗记》中的王十朋只是托名,戏剧情节基本虚构,和真实的王十朋并无大关系。《拜天顺》则不同,许多情节符合史实。据说旧时戏班在南阁章氏祠堂里演《拜天顺》,演到章纶受刑时,要把章纶的牌位翻过来,不忍让他再看到这不堪回首的一幕。
  有趣的是,还有一个明代传奇叫《断机记》,又名《商辂三元记》,写的虽是商辂,但剧中商辂的身世却移自章纶。明代弘治年间余姚人许浩著的《复斋日记》里有一条记章纶母,后来被冯梦龙采入《情史》:
  温州乐清章文宝,聘金氏,未成婚。纳妾包氏有妊,而文宝得疾且死。金氏闻,请往视,父母不许,金氏坚欲往。文宝一见即逝,金氏为棺敛之,抚妾守丧。妾生子纶,亲教读书,通《四书》大义。复遣就外傅,竟第正统元年进士,官礼部主事。先欲疏请复储,恐贻母忧未上。金氏闻之,谓曰:“吾平日教汝何为?汝能谏死职,吾虽为官婢,无恨也。”纶遂上疏,忤旨,杖几死,禁锢诏狱。金氏怡然。天顺二年复官,终养金氏。尝自为诗见志,诗曰:“谁云妾无夫,妾犹及见夫方殂。谁云妾无子,侧室生儿与夫似。儿读书,妾辟■,空房夜夜闻啼鸟。儿能成名妾不嫁,良人瞑目黄泉下。”后纶官至礼侍。
  
第4个回答  2013-03-28
第一次听说嘿嘿
相似回答